了解百年造币历史 宜川辖区一家企业见证中国民族工业百年沧海桑田 ( 2023年02月08日 )      来源: 宜川街道

在宜川辖区内,有这样一家企业,他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宜川百年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百年沧海桑田,它就是——上海造币有限公司。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坐落在苏州河第五湾上,始建于1920年,其前身为上海造币厂(该厂曾多次易名,1928年更名为“中央造币厂”,2008年更名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现存原铸币厂房(办公楼部分)、水塔、辅助仓库、原厂门门柱等历史建筑。百年今昔,这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不仅见证着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发展,也见证着苏河工业文明发展的沧桑浮沉。

多方筹建

上海造币厂的筹建和运行,是与中外银元的地位变化,民众对统一币制的呼唤和国家币制改革的步伐密切相关的。

18世纪后期,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因其形制、价值标准一致,较为便利,市场需求日增。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相继引进西方造币工艺开始铸造银币。1919年,上海白银库存仅为一战前的三分之一,现洋缺乏,金融动荡。另各省所铸银币重量、成色无统一标准,各地互不流通,政府铸造的银元一直没有成为真正的统一本位币,币制紊乱。统一币制是上海银行界的共同期盼,在实现方式上,多数人主张建立造币厂统一货币铸造权。同时,在华外国势力对中国铸币事务频频置喙,多次提出由外国人控制在上海建立造币厂制造银元。这种舆论引起了上海银行界的警觉。上海银行公会(上海银行公会是近代上海华商银行联合成立的金融业同业组织)唯恐造币权旁落外人,于191912月呈请财政部、江苏省省长在上海设造币厂。

19202月,北洋政府大总统令第456号指令:批准建立上海造币厂。214日,财政部任命钟文耀为上海造币厂第一任厂长,并设“上海造币厂筹备处”(设于上海香港路4号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内)。同年11月,聘请美国人赫维特(C.Hewitt)为造币厂总技师。厂址原拟定租界之外,因本地官员跋扈,恐受其干涉,最后择定在苏州河宜昌路小沙渡对岸,即现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厂址建厂。

然而因北洋政府财政困难,上海造币厂的建厂经费颇费周折。据初始估算,建厂经费约为200万两白银,但政府仅能拨款50万元。财政总长兼制币局督办周自齐向美国友华银行借款,但因该行对某些条款不满而无果。同时,上海银行公会担忧外人干涉币制,故发起组建银团,合力借款给北洋政府作为经费。1921年,《上海造币厂银团借款合同》签订,筹建经费共计25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上海造币厂的筹备工作。1922年,厂屋次第落成,订购机器相继运达,但支出款项远超预算以至于无款交付。经多次磋商后,未果。19248月,筹建工作陷入停滞。

正式运行

直至1927年,上海造币厂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才重启筹建事宜。1928年,更名为中央造币厂。1930年,中央造币厂厂房建造、设备安装和各项配套工程竣工。办公大楼1层为总材料房、化验室,大楼南端为生银库,办公大楼后为U字形厂房。由南端的走道进入大楼北面的U字形厂房,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配合室、熔化室、熔锅栈、压汽及碎片室、银条库、银片称准室、碾铣室、炼洗房、钢模室、机械修理房、印花及轧边室、自动天平室、数币室,最后回到办公大楼东端的银圆库。在组织架构上,19331013日,《中央造币厂组织法》出台,规定了中央造币厂的职责、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1935年,《中央造币厂办事细则》发布,对造币厂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流程做了详细的规定。

19333月,为统一币制,配合废两改元政策,并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之铸造,专属于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定名为元,总重二六点六九七一公分(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二三点四九三四八公分”,中央造币厂奉命开铸新币。自此,各省分铸银币的局面结束,银币铸造权收归中央造币厂。中央造币厂生产的第一批银币是“民国二十一年”版壹元银币。该银币正面图案为孙中山先生侧面像、年号,背面是旭日、光芒及双桅帆船图,帆船之上有三只飞鸟并镌有“壹元”币值,俗称“三鸟币”,直径39.4毫米。此币还未发行流通,即颇有异议(因当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有认为银币背面图案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日本,空中飞舞的是日本战斗机的争议),舆论哗然。故开铸不久,即行停止。该币最终流出不足6万枚,殊为珍贵,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迫于压力,国民政府财政部不得不重新设计样式,镌刻新模。19336月,中央造币厂改用新模,开始铸造“民国二十二年”版壹元银币。该币除更改年号外,背模图案除去了船顶上的飞鸟和右侧旭日阳光,俗称“船洋”。193410月起,开始铸造“民国二十三年”版银币,除年号外,其余图案与“民国二十二年”版相同。

193511月,国民政府宣布法币改革,放弃银本位制,将白银收归国有。为配合改革,中央造币厂停铸银币,改铸法币辅币。依据1936111日公布的《辅币条例》,造币厂铸造的辅币之种类有:二十分、十分、五分三种镍币和一分、半分两种铜币。

19378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日中央造币厂停铸,并陆续将原料、机器等物资撤往内地。上海期间生产的辅币年号均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为解决各地辅币缺乏问题,中央造币厂撤离上海后,在重庆设立总办事处,负责统筹调度,先后在武汉、成都、兰州、昆明、桂林等地开设分厂,继续生产辅币。

抗战胜利后,各地分厂先后撤销,中央造币厂1946年夏起逐步回迁上海。

从多方博弈筹建到政府直接控制,从财政困难到正式开铸,从银币铸造再到辅币生产,造币厂的筹建、更名、运行、內迁与复厂的数次波折中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演进的风云变幻。此外,上海造币厂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近代民族工业聚集地——苏州河沿岸,见证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作为当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造币厂,上海造币厂引进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造币工艺和设备,其雕刻和铸造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新时期上海造币厂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造币厂更是老树新芽,焕发出新的生机,创造出中国币制史上的多个辉煌,是国内唯一、全世界最大的镍包钢硬币坯饼生产基地。人民币硬币、贵金属纪念币、普通纪念币……小小的硬币将祖国的壮美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记忆,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作为我国印钞造币的主要企业之一,上海造币厂先后铸造了四套人民币流通硬币,从壹分、贰分、伍分,到壹角、伍角、壹元,为保障国家金融秩序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忠诚履职。

新中国首套人民币流通硬币为铝合金的壹分、贰分、伍分币。这套硬分币的正面主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标国名,背面图案为面额、铸造年号和麦穗。其中,贰分和伍分币由上海造币厂负责生产。解放初期,由于上币的大部分机器设备都被国民党政权运往台湾,只留下几部陈旧的日式和美式印花机,生产基础十分薄弱。但上币的所有员工毫不退缩,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坚守“一枚不多,一枚不少”和“没有一枚次币流入市场”的原则站好每一班岗。1957121日,首套人民币流通硬币成功发行,并被纳入第二套人民币序列(第一套人民币只有纸币,没有硬币)。

如今,我们在普陀区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的展厅第一幕中,可以看见上币工人使用75型双柱立式冲饼机生产分币的复原场景。该机器是由上海造币厂自制,一直沿用至2000年。

1980年,第二套人民币流通硬币开始发行,包括壹、贰、伍角币和壹元硬币,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制造。其中,壹元硬币为白铜合金,背面图案为长城,被称为“长城币”。这套硬币的材质由铜、镍等有色金属为主,由于我国这类金属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总供应量较少,没有真正发挥流通作用。

80年代初,加拿大雪利哥顿矿业公司公开了最新的造币材料研究成果——镍包钢。顾名思义,这种新型材料是在钢芯圆坯的表面镀覆上了一层金属镍,因此又叫“钢芯镀镍”。以镍包钢制造的硬币不仅色泽柔亮,还具有耐磨损、耐腐蚀、成本较低等优点,市场流通寿命可达20年以上。1985年,上海造币厂受命引进吸收该项先进技术。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上币建成了我国首条钢芯镀镍坯饼生产线。199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中的壹元硬币的材料即采用了钢芯镀镍。这枚硬币的背面图案是牡丹,浮雕高度不足0.1毫米,但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得名“牡丹币”。“牡丹币”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壹元流通硬币,标志着我国的造币水平已与国际接轨,具备了世界一流的钢芯镀镍流通硬币生产能力。2000年,第四套人民币流通硬币发行。壹元硬币的背面图案变成了寓意吉祥长寿的菊花。“菊花币”同样是钢芯镀镍,但增加了边部滚字(“菊花币”的边部滚印着三组“RMB”斜体字符)的防伪技术,充分展示了我国造币技术的进步。

今天,我们手上仍流通着一枚枚印有牡丹、菊花图案的壹元硬币,这些硬币基本都产自上海造币厂,串联起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不局限于经济流通,价值贮藏、文化纪念亦彰显货币之美。除人民币硬币外,纪念币章亦是上币特色产品,其选题多为反映中国特色传统文化、重大事件的经典之作。追根溯源,1978年,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金章——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其设计制作即由上海造币厂承担。图案选择了八达岭长城、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和颐和园,设计简洁大气,浮雕的层次感分明,精美绝伦。1979年,上币生产了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为新中国成立题材金银币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现实贵金属纪念币翻开了新的篇章。

熊猫金币、熊猫银币、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币、2008年奥运金币、“金镶玉”奖牌、上海世博会贵金属纪念币和普通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双色铜合金纪念币……方寸之间,浓缩着我国社会发展极富代表性的历史瞬间,犹如一张张生动的名片,向世界传播着动人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