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中的故事!“宜起”追溯宜川弄堂变迁史 ( 2022年12月08日 )      来源: 宜川街道

宜川路街道辖区昔日境内河港横贯,一派江南水乡景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境内花田、苗圃、农田、空地逐渐被征用,朱港、赵园浜、张家浜、龚家浜四条河浜及其它水网被逐渐填平,用于铁路、公路、工厂、居民定居点的建设

辖区最早的交通建设可以追溯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筑沪宁铁路,随后1919年筑彭潭路(今仅存交通西路),1927年交通路与中华新路筑西段,1930年筑中山路(今中山北路),这些道路与铁路的修建占用了境内大量土地,并将街道辖区划分成了现在南北两片区,四大居住快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老宜川地区(今北片区)列为新村住宅建设区后,国家即分期征用土地,填河整地,筑路建楼,至80年代中期止,中山路北以北土地全部被征用,计筑宜川路、延长路过境马路2条,筑华阴路、洛川路、骊山路等境内马路6条,建成宜川一至六村、泰山一至三村9个新村,沪太路680弄、华泾大厦与宜川华庭小区。原赵家花园、泰山宅、谈家门、朱港、赵家花园后浜、南赵家宅、东赵家宅、东张家宅、西张家宅、团结村、荣华坊、第一新村、永新村、新建村共计14个居民定居点被动迁改建。

中山路北,解放前由于战乱,大量外省难民与本市部分平民涌入定居,共形成了龚家宅、南屏村、中原里、中华坊、平江村、耕射里、华通里、跃进坊、西安坊、交通坊、平江桥共计11居民点,从80年代起路南居民区开始长达20余年的动迁与新建,先后建成了龚家宅小区(交通路1401弄与1461、大洋新村、中华新路1140弄,平江盛世家园,嘉华苑小区,智荟苑小区与和丰苑小区。

南片区原属于中山北路街道,清代中叶,江流稳定,始有村落,村民多数为苏北船帮,后由于近代工业发展、抗战爆发等因素,大量难民聚集此地谋生,在彭越浦两岸搭建草棚滚地龙居住,逐步形成了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棚户区(现中远两湾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定居居民增多形成了协记里、天助桥、天助里、万民里、王家宅、 仁义里、潘东、光新村、建民村、农林村、三新村、江淮村、东村、幸福里、振华居民区、四号桥居民区共16个居民区。80年代左右又新增了由友谊大楼、五一大楼、中山北路1760弄三个小区组成的振华居民区。

随着上海棚户区动迁旧改拉开序幕,南片区除振华居民区外的所有危棚简屋定居点都在近20多年中逐渐被拆除,陆续建设了光新路200弄、宝钢小区、光新路480弄、城公大厦、中远两湾城、月亮湾、香溢花城等小区以及与融创精彩天地、浦发大厦、德力西大厦等商业办公场地。值得一提的是,境内潘家湾路27719-22号(民国原谭子湾路三德里37-40号)现中远实验学校内,为五卅运动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