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城事聚焦 > 共建同心家园 > 重点报道

【同心绘普陀——以优异成绩迎接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共筑“同心家园” 浇灌幸福之花

来源: 新普陀报    日期:2016-10-19

社会治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

2014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成为上海市委一号重点调研课题;2015年初,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制定完成。

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期,普陀区面对社会治理的课题,落实“1+6”文件精神,探索符合区情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2016年上半年启动“同心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补短板强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民生保障获得感、生态环境感受度和公共服务满意率,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重心下移转作风党建引领提能效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供给侧改革,如何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做强做实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工作上来成为了关键。

随着“同心家园”建设全面铺开,各街道镇、职能部门积极转方式、转作风,提升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自治效能。

如今普陀区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形成了街道党工委领导“1+2+2+X”党建新体制,构建了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区民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和党员骨干的“1+5+X”居民区区域化党建格局。

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曹杨新村街道成立“筑梦曹杨”区域化党建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形成文明护校、错时停车等4个共建项目;长寿路街道发布沪上首张“区域化党建资源地图”,覆盖全部居民区,梳理形成8类689个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目前已有217个项目落地运作。

作风转变不止于此,根据“1+6”文件精神,街道机构改革“瘦身”了,但服务基层的效能仍需“强体”。目前,本区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上下联动,将城管、房管、绿化市容等队伍都下沉到街镇,并完成50个街道网格工作站和276个居民区工作点的建设,大幅提升基层综合执法合力。

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曾深受群租困扰,如今在各条线力量的协作下,“零群租”大楼越来越多,由街道牵头,房管办、公安、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通过联合执法巩固了集中整治成效,居民还自发成立楼管会,形成了“楼道自治、居民共管”模式。

自下而上听民意自治共治齐发力

创新社会管理,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同心家园”建设始终坚持听民意、解民忧,自下而上建立起服务项目形成机制、协同推进联系网络和群众评议考评机制。

本区建立“同心家园”建设项目库,通过“征集需求—形成议题—讨论协商—确定项目”,首轮共确定居民区服务项目447个,涉及民生服务、文明创建、基础建设、平安建设等类别。其中也涌现出自治亮点,如长风新村街道隆德小区业委会以热心居民董成仁名义成立“老董工作室”,专门收集居民对小区管理的意见,协调解决矛盾,大家遇到难题都愿意来此求助。

自下而上的考评模式让居民满意度成为衡量社区工作水平的标尺,2015年长寿路街道率先在35个居民区开展“居民区服务群众能力评估”,评估平均分高达90.35。

以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激发了社区共治能力。万里街道东旺雍景苑小区曾经物业费入不敷出,创新“酬金制”的模式破解了难题,在居民区党组织引导下,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签订协议建立管理机制,如今物业费收缴率已达99.26%。

此外,本区探索社区代表会议实体化运作、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发挥社区基金会作用等举措,甘泉路街道引入法律顾问力量,全面推行居委法律顾问制度,指导居民依法办事;全市首个乡镇级社区基金会——桃浦镇社区基金会,拓展公益扶持、自治引领、培育孵化、基金托管等服务,全年受益群众预计可达13000人次……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同心家园”建设,社区自治共治能力稳步提升。

补齐短板下功夫“急难愁盼”巧化解

补齐社区管理短板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同心家园”建设着眼“急难愁盼”问题,汇聚全区力量,将短板一一补上。

普陀区内有不少老旧住房,深受房屋漏水、小区积水、硬件损坏等问题困扰,今年,区房管局结合“同心家园”建设,推出八大居住民生工程,让居民住得更安心更放心。如今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老旧住房安全隐患处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住宅小区电能计量表前供电设施改造、居民区积水点改造、老旧小区雨污混接改造、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等项目都稳步推进。

停车难、老小区加装电梯、小区周边环境整治等无疑是困扰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在自治共治的格局下,居民为社区难题出谋划策,各居民区健全综合治理机制,一个个难点被攻克,还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

石泉路街道推进中宁家园等小区与周边单位共享停车资源,实现错时停车,在颐宁苑小区试点公共部位机械式立体停车位改造,解决了停车难;长征镇怒江苑小区7号楼通过自治共治,成为全市首个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成功案例,电梯效应和自治经验还推广辐射到其他居民区;真如镇街道将原先脏乱的大渡河路1550弄打造成为特色商业街,并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共治模式,实现长效常态管理。

为了加速“急难愁盼”问题的化解,本区还开展“同心家园”建设项目对接大型活动,实现社区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并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记者手记

普陀区开展“同心家园”建设,是深化落实“1+6”文件精神的重要抓手,是补齐社区管理短板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应有之义。

我们看到,在党组织领导下,越来越多的自治力量参与了社区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融入了社区服务,居民主体作用愈加凸显,基层活力逐步迸发。

“同心家园”建设坚持自下而上听需求,让民做主,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让自治、共治力量源源不断涌现;建立常态长效的机制,真正把实事做到细处、做到实处,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经验。

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全区上下更是同向发力,不论是适老型小区改造、旧住房综合修缮等项目,还是停车难、老小区加装电梯等难题,都解决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普陀来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脚步并不止于此,全区上下仍将不断加快“同心家园”建设的步伐,落实一件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随着“同心家园”建设的深度进一步拓展,社区便民“小生态”将逐步形成完善,建设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大生态”目标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