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城事聚焦 > 共建同心家园 > 了解同心家园

开展“同心家园”建设,具体怎么做?

来源: 普陀简报专刊    日期:2016-11-17

“同心家园”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全区上下、社会各方共同发力,要着重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自下而上的项目形成机制。按照“群众关注、受惠面广、量力而行、操作性强”原则,通过“征集需求——形成议题——讨论协商——确定项目”等自下而上的项目形成机制,产生一批可操作、可实施、可量化、可评估的项目。把“指尖上的工作法”和“脚尖上的工作法”结合起来,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同时发挥楼组长和居民代表作用,上门到居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观点。目前,256个居民区(其中,万里街道有4个居委会正在审批过程中)正在梳理统计居民需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形成项目议题。各街道、镇对项目议题进行汇总、梳理、立项,对共性需求进行统筹,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初审把关,需要条块联动的项目将报送至区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和对接。在征集需求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作用,用群众习惯的方法解决身边的事,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确定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导向,优先做好大多数居民同意的、近期可满足的、且符合基本公共服务定位的项目。

二是形成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在投入和责任上共担当,在过程中齐监督、共管理。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同心家园”建设,扩大“同心”覆盖面,通过项目建设,同步提升参与对象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例如:长寿街道知音苑制定六方联席会议制度,汇聚居委会、居民议事会、物业、业委会、民警、驻区单位代表等力量,形成治安共联防、事务共同管、文明一起创、矛盾共化解、活动联手办的“多位一体”的自治局面。毗邻社区无人管理的“问题”大道“变身”美丽整洁的河滨景观道,驻区单位提供场地设立固定的“卖菜摊点”,居民喜欢的文艺活动推出了彩绘系列课程。“多位一体”机制所收获的不仅是社区治理的成效,更是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主动融入和有效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良性循环”。2015年,全区10个街镇均建成社区基金会,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社区基金会的引领和撬动作用,激发社区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社会组织、专业团队、广大群众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增强对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优化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上下联动的支撑体系。问题的解决要靠全区上下“眼睛向下”,共同推进。在“同心家园”的建设过程中,领导小组着重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各街道、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各职能部门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实现基层资源的支撑保障、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资源的融合联动,防止项目“碎片化”,避免把“为民项目”做成“扰民工程”;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发挥居委会工作经费、居民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发展基金会等撬动作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激发其自立、自强、互助、参与精神,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四是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居民区的星级考评”体系,首先,关注居民满意度,“急难愁盼”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其次,考核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如,居委会值班制度,让居民24小时都找得到人;居务公开,服务事项是否达到标准等;还要设置无治安突出问题、无违章建筑、无群众性矛盾等刚性指标,以及是否形成自治共治的有效载体和典型经验。计划3月份先进行分类初评,在机关和街镇绩效考核中,将星级居民区在街镇所占的比重和上升的幅度纳入街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职能部门在“同心家园”建设中提供的服务、发挥的作用和基层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参数。

同心家园建设刚刚起步,普陀上下已全面行动,第一轮的居民区项目申报培训已结束,全区10个街镇256个居民区负责人参加培训,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申报项目;建立了区领导干部走访街镇制度,通过健全现场办公机制、协调沟通机制、专项研究机制、跟踪督查机制等,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在“同心凝聚”中实现梦想,在“家园建设”中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