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真如·靠谱人物】她是麦秸绣中国第一人!几十万根麦秆细丝,耗时一年,制作栩栩如生“老虎” ( 2024年04月15日 )

42岁的姚懿佳身材娇小,说起话来很爱笑。然而,在这间古色古香的真如秸绣坊工作室里,她的作品却让很多人震撼。

一对栩栩如生的麦秸绣作品《相伴》,光是老虎身上的毛就有几十万根,是她把麦秆制作成细丝,一点一点粘贴上去的,耗时近一年。

一幅名为《丰收大吉》的麦秸绣,公鸡身上的金色、棕色、浅棕色、红色、黑色等各式羽毛均由麦秆制成,仅在全国各地收集麦秆就花费了三四年,又花了整整8个月制作。

姚懿佳的麦秆画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真如麦秆画也成为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懿佳是目前真如麦秆画唯一的传承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大胆尝试,对传统麦秆画推陈出新,将刺绣、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麦秆结合,独创出新工艺——麦秸绣,成为麦秸绣中国第一人。

去年布鲁塞尔漫画节,真如麦秆画首次出现,外国参观者们驻足流连,详细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民俗,对制作工艺大为惊叹。

如今,姚懿佳团队定期为布鲁塞尔博物馆提供文创产品。最近以“敦煌文化”为主题,制作了系列团扇送往布鲁塞尔,很快一抢而空。

姚懿佳团队还带着麦秆画作品走上法国街头,手把手教大小朋友们体验。“很多外国朋友都是第一次接触,说特别有意思。”

从读高中时开始学习麦秆画至今,姚懿佳向记者诉说了这些年她的收获和苦恼。对于为数不多的年轻非遗传承人来说,她的经历或许颇具代表性。

麦秸绣作品《相伴》▲

麦秸绣作品《丰收大吉》▲

姚懿佳入行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

读高中时,她学了美术。一天,她的母亲在给一位尿毒症病人看病时,这位病人说了句题外话:“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但麦秆画技艺却没有人能传承。听说您的女儿学美术,有兴趣来我家看看吗?”

听母亲讲述后,在城市长大的姚懿佳问:“做吸管的麦秆变成画能好看吗?”母亲乐了:“不是吸管。是农村稻田里打下来的麦秆。”

谁知去老师家里一看,姚懿佳震惊了:以麦秆作为原材料,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进行创作,竟可以产生这么神奇的效果!

原来,麦秆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始见于隋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近代上海开埠,江浙等地民间艺人将麦秆画带入上海,后经真如民间艺人不断研习,在传统麦秆画技艺中,融入海派绘画艺术,在真如地区逐渐兴盛。这位刘训波老师便是真如的民间艺人之一。

因其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和旅游部将其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麦秸绣作品《长相依》▲

外国友人对麦秆画作品很感兴趣▲

当时还没有非遗传承人的说法,但刘训波老师的麦秆画技艺高超,也得到了市场认可,特别是在海外市场颇受欢迎。

谁也没觉得一个小姑娘会当真,包括刘老师。

在外人看来,上高中的姚懿佳有点“不务正业”。她坚持每周去刘老师家里学习,白天做完作业,晚上就开始做麦秆画。

高中老师直到一次看电视,才知道她搞起来了麦秆画。

姚懿佳的命运,从此和麦秆画捆在一起。

报考大学时,姚懿佳考上了东华大学服装设计系。

“不是不想报和麦秆画相关的专业,而是根本没得选。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什么院校会专门开设这类和非遗项目有关的专业。”姚懿佳说。

学了服装设计,姚懿佳的审美能力也随之提升,但对于麦秆画却始终在坚持。

她的父母一直支持女儿的兴趣,但父亲对她说:“你现在把麦秆画当成自己的技艺了,但也要得到专业人士和社会的认可才行。”

大学期间,父亲把姚懿佳带到了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当时的会长看了她的作品点点头:“小姑娘的技艺非常不错,你可以加入我们协会。”

姚懿佳的爸爸问会长:“我女儿想把这个作为以后的事业,您有什么看法?”

会长一听,就摇头:“这条路太窄了,不好走。”

这句话,让姚懿佳的心彻底凉了。她明白,看来喜欢只能是喜欢而已。

就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姚懿佳的认知又一次刷新了。松鼠画大王的传人张根宝看过她的作品后,随口说了一句:“你的麦秆画技艺炉火纯青了,但颜色太过单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姚懿佳正好想做服装设计高定,觉得要学一下刺绣技艺,说不定也可以让麦秆画有所突破。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当别人都在工作挣钱时,姚懿佳又踏上了去苏州学刺绣的道路。

麦秸绣作品《吉祥鸟》▲

苏州的刺绣老师见过太多来拜师学艺的,可一般没几个月就走了。她也没想到,姚懿佳坚持了整整两年。

两年后,如果不是姚懿佳的父母催着她回去工作,她还想再学一年。

2013年,被赶鸭子上阵的姚懿佳,一回到上海,就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服装高定。

一年之后,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一位客户,这位客户却对她的麦秆画非常有兴趣,当场给了一笔大订单。“我满血复活了,也坚定了一心走麦秆画的道路。”姚懿佳说。

就这样,姚懿佳回到了普陀真如老家,在普陀区以及真如镇街道的支持下,申请“真如麦秆画”非遗项目。2018年,成立了真如麦秆画工作室。

麦秸绣作品《真如寺》▲

此时的她,开始对麦秆画进行创新,创造出麦秸绣,这是以麦秆为原料,经过精细处理后作为绣线进行刺绣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巧妙地融合了刺绣的精细、工笔画的灵秀、麦秆的质朴于一身,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

刺绣一融入麦秆画中,仿佛有一种魔力,让麦秆画熠熠生辉,而之前一直担忧的颜色单一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她还将自己学习得来的五种技艺:木贴画、绒绣、刺绣、发绣、麦秆画,不断融合,自成一派。

她的启蒙老师刘训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看着姚懿佳的作品,欣慰地说了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

从高中至今,姚懿佳手头现存的麦秆画相关作品不到30幅。

“很多人以为麦秆画很简单,并不了解背后的费时费力。”姚懿佳说。42岁的她,由于长期伏案并使用镊子,已经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视力受损,手部的筋长期突出。

为了她的麦秆画,几乎全家总动员——姚懿佳的爸爸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帮她寻找麦秆,他会逢人便说:“你们手中没有用的麦秆千万不要扔掉,这对我女儿可是宝贝!”母亲、婆婆看着她制作辛苦很心疼,帮忙一起撕麦秆,经常手肿得像馒头一样,也患上了腱鞘炎。

她告诉记者,要完成一幅作品,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等多道工序。因为麦秆纤维很厚,要处理得薄如蝉翼,直到把它放在书上能透出字来才行。

然后,需要进行构图设计、颜色搭配和制作工艺的设计。麦秆化身为丝丝入扣的绣线后,再经过精湛的刺绣技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秸绣作品才能跃然布上。如果一不小心,胶水过多,弄在底布上了,或者部分没有贴好,将意味着整幅画要全部重做。

麦秸绣作品《母爱》▲

虽然姚懿佳的麦秆画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赏识,希望高价购买,但她迄今为止出售的并不多。“一来,每一幅画都是精心创作的孤品,要想重新收集到这些各种颜色的麦秆都非常难;二来,现在制作真如麦秆画的只有我一个人,制作周期也长,即便一天工作10小时,也无法应对量产。”

为了生活下去,姚懿佳在苏州有一个刺绣工作室,几位绣娘帮忙一起承接客户订单,定制刺绣产品。

但麦秆画的制作,姚懿佳却始终找不到合作者和真正的学艺者。

各方都在努力。普陀区相关部门、真如镇街道联动区域化共建单位,协调姚懿佳将非遗课程带进多所中小学校园,她定期前往真如文英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等教授相关课程。也去过真如一些社区,教授居民体验非遗。

姚懿佳教授孩子们体验麦秆画▲

姚懿佳教授社区老年班学员学做麦秆画▲

孩子们经过几堂课学习,确实觉得麦秆画很好玩,但真正愿意持续学习的几乎没有。“毕竟和考试加分没有直接关系,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花太多时间。白领们也至多将其作为兴趣,无法投入更多精力。”

现在,真如镇街道正在探索推动姚懿佳创作工作室结对东华大学等高校。“希望发挥青年力量,通过组织培训、提供展示平台、对接市场渠道等方式,让真正有兴趣的青年参与进来。”姚懿佳说,“说不定有创意的青年,可以把麦秆画与二次元文化相结合,出现更多奇思妙想。”

真如镇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百年古镇,真如也在不断探索——发掘文化底蕴和人文脉络,焕发老城厢文化生机,提升真如文化IP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