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校”携手延伸安宁疗护触角,让生命教育更有温度 ( 2024年04月28日 )      来源: 普陀长征

真实记录鲜活的“平凡人”的不凡事迹,带领大家走近可亲、可爱、可敬的长征人,传递不一样的温暖和希望。我们将推出三期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小屋”安宁疗护系列报道,从志愿者、医护人员、医校共建三个不同视角,带大家感受安宁疗护下,生命如何优雅谢幕。

微信图片_20240428152141.jpg

走进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这里的向阳“花田”欣欣向荣——在这面“向阳花开”展示墙上,记录着长征中学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的感悟。

这是长征社卫与上海长征中学开展安宁疗护生命教育的硕果。作为上海市首批安宁疗护18家试点单位、普陀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之一,长征社卫积极探索“医校”深度融合,推进健康科普向学校走实走深,从安宁疗护志愿共建着手面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开启新模式下的“医校”共建

如何延伸安宁疗护触角,与生命教育完好结合?这是长征社卫在思考,也在努力践行的问题,如今已从设想到实现温暖跨越。

今年2月,长征中学的高中生们来到长征社卫“向阳小屋”。在一堂精彩的安宁疗护生命教育课程后,每一位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抒发自身对生命教育的感悟。“我们带领这群学生参观安宁疗护文化墙,让学生对生命和安宁疗护有不一样的体会。”长征社卫党支部书记吴珺介绍道。

微信图片_20240428152144.jpg

参观完长征社卫安宁疗护文化墙后,长征中学的高一学生黄佳怡、张轶嘉创作了一首原创歌曲《祝卿安》,以欢快的曲调表达了对临终患者的真挚祝福。“刚拿到安宁疗护这个方面的题材时,我们其实特别的迷茫,因为安宁疗护、生与死这些词汇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参观完这面文化墙、听到医院的老师们关于生命意义的讲解后,我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念头:希望临终患者平安快乐地度过最后时光。作为学生,找到接下来的生命价值亦是心中所愿。”

“如果明天永远不来。这是个很微妙的话题……我不愿最后在人世间的幻梦被死亡迫近的阴影所覆盖……我要把这唯一的一天中最好的三小时留给黎明……”在学生创作的散文诗《如果明天永远不来》中,高一学生戴佳琦的生命独白,真实、质朴,更显珍贵。

这是一次“教育合作、医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在安宁疗护生命教育中,学生被鼓励把所见所悟用艺术和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定产出,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展示展出,进一步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

把生命教育搬进“向阳小屋”

当死亡不再是讳莫如深的禁忌话题,从敞开式的讨论到丰富的主题创作,从知识的讲解到社区医院里的真实体验,生命教育逐渐有了多样的形式。

“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重要,推广安宁疗护、开展生命教育是希望让大家对生命看得更透彻,唤醒内心的力量,从而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吴珺看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要通过多元形式将安宁疗护、生命教育的理念和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群。

微信图片_20240428152152.jpg

通过生动的实践,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们在体验中感悟,觉醒对生命的珍视,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学生们在接受生命教育和参观体验后,形成了关于安宁疗护的绘画11幅、感悟13篇、原创歌曲1首。一个个真诚、完美的学生作品被呈现出来,传递着生命教育的更多内涵。

开拓“医校”共建更多可能

“‘医校’共建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形式更多样的实践学习空间和机会,还可以促进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心的内涵建设,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吴珺表示。

除了安宁疗护生命教育,长征社卫还从慢性疾病健康管理、青少年疾病防治、节气养生、用药安全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了解社区医院工作,提高自身健康素养。

从2023年开始,近百名高中生参加了社会实践,长征中学的师生们与长征社卫医务人员组成了科普创作群组,从长征社卫征集的科普征文内容出发,自己创造视频脚本,共同合作完成了剪辑和拍摄,形成了有趣、内容丰富的科普视频12条。

今年3月,长征社卫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唯爱天使”高校医学生安宁疗护志愿服务共建协议书》。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基金和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牵头下,长征社卫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将共同携手,让医学生走进病房,以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文关怀服务。

对于长征社卫的“向阳小屋”来说,其中的“向阳”二字本是取意于一代才女林徽因所著的小说《心若向阳,无畏伤悲》,代表着一种微笑向暖的生活态度。他们希望“向阳”的安宁疗护能让患者感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温暖,没有遗憾地踏上人生归途。

如今,在长征社卫,安宁疗护下的这条“生命长河”缓缓流向更远方,“向阳”也在不断焕发出更多的新的生命力,不仅温暖了病患和家属,也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