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永兴工作室”为困难群体筑起避风港 ( 2024年02月26日 )       来源: 长寿路街道

作为兜底性民生保障工作,社会救助有其特殊性,不同人群诉求各不相同。那么,如何推动救助政策精准直达、帮扶举措便利可享呢?

在实践中,街道将救助工作的前哨力量资源进一步下沉到社区:用好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救助顾问,借助于数字化转型,让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更可感可及,同时在工作中及时凝练经验,形成五心服务工作法和四问工作机制,真正将救助服务转化为困难群众找得到、看得着、帮得上、靠得住的实际行动。

2023年,在市、区民政局指导下,长寿路街道设立了普陀区第一家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室——永兴工作室,为更多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带去温暖。

“救”在身边 让各类帮扶政策精准触达

此前,普陀区民政局开设的“靠谱讲堂”——“永兴说救助”系列便是以汪永兴为主讲老师,“视频是基于救助政策的梳理和解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作。”汪永兴羞赧一笑,“不过,里面以我为原型的卡通形象,把我画得苗条了。”

的确,在他眼里,同样需要“瘦身”的是繁杂政策和简单需求之间的对接通道——有助于各类帮扶政策的精准触达。

如今的汪永兴,是居民眼中精通各类救助政策的“老法师”。但曾几何时,这位“老法师”也有过“答不上来”的青涩。据他回忆,2011年刚开始从事社会救助工作时,面对窗口前来咨询的居民,一度紧张到不敢开口说话。“因为我刚走出校门缺乏经验还很害羞,但更重要的是我对救助政策不了解,怕说错话。”在带教师傅的鼓励下,汪永兴努力掌握政策知识,也主动与居民攀谈。

开口只是第一步,这些年,汪永兴也吃过不少闭门羹。需要帮扶的困难家庭,往往各有各难,面对脸生的年轻小伙,他们不愿和盘托出困难及不幸。

“只能走心了。”实践中,汪永兴逐渐琢磨出了“五心”服务工作法,即不懈心、纯粹心、进取心、敬畏心、牵挂心,努力破局。在他的指导下,居村社区救助顾问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敲开居民家门,通过日积月累的情感交流,逐步打开了局面。

创新机制 “跳一跳、够一够”解决一类事

如果说“五心”服务工作法是工作室的“初心”,“四问”工作机制则助力、放大了实际救助效能。

据汪永兴介绍,永兴工作室在实践中还归结出的“四问”工作机制,分别对应困难求解、教学培训、资源吸纳、个案处理4项功能。以资源吸纳为例,工作室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以帮助困难居民处理疑难杂症为契机,汇聚各方资源,梳理出“生活资源”“医疗资源”“养老资源”“慈善资源”“助学资源”“心理干预资源”等类别。

曾有一名流浪人员陈先生(化名)找到工作室要解决困难,对方的经历让工作室成员共情。“小时候,他亲眼看着父亲将母亲杀害,从而变得自卑自闭。尽管手里有2套动迁房用于出租,但他又遭遇不幸,租客不仅不支付租金,且不愿意搬离住所,最终导致他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汪永兴回忆,工作室最初帮陈先生办理了身份证,却又遇到低保无法申请的难题。

“因为房屋租赁合同写明了他有租金,租金也能维持他生活,但实际生活中他又收不到租金,还在以乞讨为生,确实存在生活困难。于是我们联系了动迁房所在地的民警,帮助他讨回了租金和房子,换了新的租客,还教会他一些生活技能,带他去看了流浪乞讨期间落下的皮肤病。现在他买了一部手机,我们还定期联络。”

类似案例中的应对之策,注重的是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远华表示,下一步,街道将充分发挥永兴工作室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公益慈善+社会救助”理念落地,引导、吸纳更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为困难群众拓宽更加多元的救助渠道,链接更多的公益慈善项目,精准匹配和对接困难家庭需求,形成功能互补、综合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

数据赋能 提升走访排摸精准度

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汪永兴多年来帮助困难群体对接合作单位。如今,开展合作的单位已经达到了30多家,涵盖医疗、养老、慈善助学、心理干预等等诸多企业或机构。“这些社会力量的加盟,可以让社区救助的力量更为强大、受益人群更为广泛。”除了帮扶困难群体,永兴工作室还积极发挥带教作用,立足街道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

永兴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主题研讨”“交流学习”“慕课制作”等形式多样的丰富课程,严格按照工作室带教制度,适当采取激励机制,定期评选优秀学员以激发学习热情,助力社区救助顾问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永兴工作室组织辖区内35个居民区的居村级救助顾问排班制跟班随学,学习群众接待技巧、突发事件处理、业务受理等综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