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苑:“三级楼组长制”打造楼道治理新格局 ( 2023年06月02日 ) 来源: 桃浦镇
我的楼道我做主,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通过创建“三级楼组长”制,即“楼组长——第二梯队——小小楼组长”,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楼道治理体系,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一、小手牵大手,红孩子队伍蛮嗲额!
“爷爷奶奶们,鱼骨头要倒在湿垃圾箱里……”近日,紫藤苑“小小楼组长”们(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在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活跃于小区花园、楼道等各个角落,或清理垃圾、或开展文明劝导……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环保意识从小就深植于心。
如今,紫藤苑的这群“小小楼组长”,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作为“三级楼组长”机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楼里居民对他们夸赞有加:“有了他们,阿拉大人也自觉许多,看到小朋友们在捡香烟头,就很少乱扔啦。”
“很多时候,孩子们发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的大。”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斌介绍,这些孩子们曾化身“小小消毒员”,身穿迷你版蓝色防护服、戴着硕大防护面罩、拿着小喷壶,在楼道里一层层进行消杀,虽然外形让人看得忍俊不禁,但讲究卫生、守护健康的“种子”已早早在他们心中深埋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有个朗朗上口的名字,“红孩子”志愿者服务队。说起队伍名字的由来,就不得不说已经诞生23年的“红孩子广播站”。
“红孩子广播站”是紫藤苑特色红色党建项目。1999年,时任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杨兆顺在社区内召集了一批不满十八岁的青少年组成小小志愿者服务队,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孩子”,寓意种下红色育苗,赓续红色基因。
这个名字一叫就是20多年。对于“爱表现”的孩子们来说,广播站是一个难得的展示自我的舞台。短暂的培训后,经过挑选的小广播员们正式“上岗”。孩子们每天报道,采访、写稿、编排、播音一样不落。渐渐地,广播节目也逐渐丰富起来,有小区新闻、国内外大事,也有小品和唱歌,深受居民们的喜爱。
20多年过去,曾经的“红孩子”们已长大成人,但一批又一批“红孩子”们源源不断补充进来,成为这支特色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孩子们都为能成为广播站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如今,孩子们与时俱进,播报内容涉及文明规范、防疫小知识、遛狗牵绳等……当熟悉的童声再次响起时,居民们心里暖乎乎的。
二、有我们在“老娘舅”队伍灵光额!
紫藤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114个居民楼组,位于普陀区西北角,毗邻宝山区和嘉定区,属城乡接合部。为推进社区平稳有序、居民安居乐业,党员、楼组长主动亮身份,社区治理“第二梯队”勇于担当,扩充到了楼道“老娘舅”队伍。
“自2011年紫藤苑楼道‘老娘舅’队伍成立以来,目前队伍人数已有300余人,在楼道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张斌介绍道。
如何利用好宝贵社区治理财富——“第二梯队”?近日,在邀请普陀区人民法院法官、社区民警和律师进社区开展《民法典》培训会后,通过“第二梯队”诞生了紫藤苑第一例自书遗嘱案例。七旬老人丧偶独居,无子女,考虑身体原因有立遗嘱意愿,正愁无有效渠道立遗嘱。楼组长和“第二梯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为其开展专门辅导,并在社区法官和结对律师的指导下,协助见证老人完成自书遗嘱。
建立“三级楼组长制”后,紫藤苑正逐步变为睦邻小巷,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加和谐融洽。“三级楼组长实际推进情况超出预期,楼道内邻里感情比以前好多了,矛盾也少了。”张斌表示,在紫藤苑居民区,爷爷是党员,父母是“第二梯队”成员,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加入“红孩子队伍”,全家齐上阵,积极投身社区治理的不在少数。
如今,在紫藤苑居委会的橱窗里,摆放着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文明小区、青少年文明行动示范点等200多个集体荣誉证书和奖牌。这些荣誉是紫藤苑这个集体的优秀传承,也是激励紫藤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