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塔 ( 2022年02月11日 )      来源: 桃浦镇

韩塔,桃浦镇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南宋时期,境内众多古迹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浪路敦煌路西南角绿地的韩塔。

【何为韩塔】

韩塔,亦称白塔。该塔所在原为古厂头镇北首,濒临界河(长浜)西畔。

塔高三层,第一层高 2.2 米,第二层高 1.3 米,第三层高 1 米,加上塔顶共高 4.9 米。塔基呈正六角形,底边长 0.95 米,中层边长 0.8 米,高层边长 0.65 米。底面积 2.3 平方米(1989 年测量计算)。

塔身为砖结构,面砖皆水磨,非常细腻。飞檐雕刻,自成一格。塔壁六面,东向一面有一呈如意形的空洞,里面宽大;西南一面壁上有砖刻一块,仅存有“立、大士、风雨所、宁之、光者、重而修之九月” 16 个字。

【韩塔作用有多种传说】

白塔所处之地相传为古海口。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冬,金国兴兵进犯,大军南下,直逼临安。第二年,韩世忠率部由平江移军于厂头一带屯兵驻防,筑南北二塔以做标渡之用,称之为白塔,北塔即为韩塔,现尚存。另一南塔相隔十里,在今天境内的杨家桥一带,塔已拆除。另据乡人冯馨山所著《厂头白塔记》(载《厂头镇志》)内容来说,他从韩世忠对金用兵的战略上分析,认为此塔标渡可便于用兵,从海道阻袭金兵。白塔附近有一名为绕圈池的村落,说是韩世忠屯粮所在。

——《厂头镇志》卷三

传说当时倭寇入侵骚扰,乡民设计在这两个地方挖深坑,然后铺上稻草进行伪装,倭寇踏入陷阱,乡民向坑中填土将其坑杀。后为表示镇压,在其上建起两座白塔。另一传说称,当年这两座塔之间有一条大河,人们过河靠渡船摆渡,夜间看不清渡口,就造两座塔作为渡标,塔顶点上灯,摆渡时可看清楚。

——《长征乡志》

【韩塔重修数次】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兵南犯临安,蕲王韩世忠驻兵扬州以下江南各海防,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此地乃中军头营所在,故名厂头。境内桃树浦河纵贯南北,相传两岸曾植桃、李,是为桃浦、桃溪也。桃浦自唐、宋以降,教化昌明,四乡八邻,民风淳朴,华实蔽野,商贾云集。

史载蕲王为堵金兵北出,于厂头一线昼夜巡警,并筑南北两塔以标渡。现北塔尚在,南塔不存。塔原高三层。飞檐斗拱,凌空望水,结构奇巧,落成至今,八百余载。远近乡民,世代敬仰。

——《宋史?高宗本记》

清雍正八年(1730 年),北塔重修。何人所修无考。玉峰王天球撰碑记在《厂头镇志》中有记载,是否为这次重修所撰也未指明。清嘉庆二年(1797 年),李惠臣夫人钱氏捐抒之钱,重修白塔,广福卢耀先为撰《重修白塔记》,砖刻二方。

——《桃浦乡志》

韩塔虽然经过清、民国多次修葺,但因为时代久远,又疏于维护,塔刹已颓,塔身倾斜,破败不堪,2000 年倒塌,2003 年于原址按原样进行重修。2006 年被列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蕲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仅李缉、李滋、柴熙诲、韩世忠、朱瞻垠等五人获封蕲王。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了,以至大家都以为蕲王是韩世忠一人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