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明 共圆梦想——记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先进事迹

2015-06-15 来源: 新普陀报


有这样一个人,医者仁心,慈爱满怀。他不仅热忱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还怀抱着一个殷切的梦想:要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失明患者走出黑暗,拥抱阳光。

有这样一群人,每年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他们用的是自己的公休假期,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奋力搀扶起一个个病弱的身躯。他们高举着慈善大爱的旗帜,宣扬着纯净的社会道义和真挚的兄弟情义。

这就是张兴儒和“慈善光明行”团队的足迹。自2006年起,这支由上海著名眼科医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一年一站,走过了雪域高原四川甘孜,天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革命老区贵州习水。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在这群光明使者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也看见了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途上的担当与力量。“慈善光明行”志愿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3人壮大到73人,每次活动义诊人数从108人增加到3983人,手术量从18台上升到371台,八年间总共免费义诊患者9587人,完成手术1092台,手术成功率高达100%。

执着追梦 风雨兼程

“光明行”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何而来?它不同于其他复明公益活动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首先不得不提一个人——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利群医院院长张兴儒。他是“光明行”活动的发起人,也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手术水平一流,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使成千上万的眼病患者受益。

张兴儒生长在大西北,对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深有体会。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些地方的病人。他经常说:“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服务群众,帮助更多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我责无旁贷。”

一个善念的缘起,无意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2006年,张兴儒在北京大学校友们的帮助下,策划和组织了以白内障复明为主题的“慈善光明行”活动,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

第一站,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佐钦乡。佐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藏区高原,紫外线强烈,白内障患者极多。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高原反应,一个感冒有可能引起肺水肿而导致死亡。山高路远,一百多件手术所需的材料、设备需要不断寻找、募集,还要不断清点、查对,反复地演习手术过程,就连一根针线都要反复核对,每个物品都必须有替代品,避免在手术中出现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时刻在考验着“慈善光明行”队员们的应变能力。抵达佐钦的第一夜,队员们正在会议室准备开会,就见护士急急地过来,对医师说:“有个小孩,2岁,食物中毒,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张兴儒教授二话没说,立即和护士一起下楼去看病人。

小孩在昏暗的灯光下,蜷缩在检查床的一角,被脏脏的被子盖着,眼神迷离,呼吸急促,口角吐着白色的泡沫。父亲无奈地拍着他,眼中充满了无助。原来小孩三天之前吃了被雷劈死的牦牛牛肉,出现了恶心呕吐发热的症状,情况十分危险。没想到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个食物中毒的孩子,人命关天,危在旦夕。要知道此行的队员都是眼科专家,面对棘手难题,张兴儒教授冷静果断地与其他医师商量后,为病人吸氧、补液、抗炎、退热,同时为病人进行排便。一直忙碌到半夜,小孩的呼吸总算平稳一些了。第一天就救了一个病人。

后来队员们才从当地医师那里得知,小孩有一个哥哥,三年之前也是食物中毒。当时由于没有医院,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死了。“幸亏遇上了你们。”当地的医师感激地说。

听说有上海专家过来,一些牧民病人骑马骑摩托从很远的地方到医院候诊,晚上就住在院外的帐篷里。白天,门诊楼的走廊里挤满了来看眼睛的病人。第六天,当地医院的护士冲进来,“看见了,看见了,他们全都看见了!”走廊里没有了前几天的凝重,一片笑声和说话声。病人的脸上都露出此前没有的笑容,有几个眼睛充满了泪水。因为语言无法交流,他们双手竖起大拇指,佐钦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激动地相拥而泣。

在左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手术条件,不同民族、不同情况的病人,志愿团队在2天时间里共义诊患者108人,完成手术18台,手术全部成功。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光明行”用人间大爱创造了奇迹!

从此,张兴儒不辞辛劳,风雨无阻,踏上了“光明行”漫长、艰苦但又快乐、充实的征程。每年,他都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牺牲掉难得的休息时间,利用假期组织上海各大医院的眼科专家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深入祖国的边远贫困地区,为广大眼病患者免费开展复明公益活动。一路走来,已是整整八个年头。

每一次的“光明行”活动,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组织者,张兴儒被大家戏称为“超级大管家”。每年活动的选址、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他要操心;队员的选择、岗位的安排他要操心;资金和设备的筹措他要操心;设备邮递、人员往返他要操心;行程安排、餐饮住宿他要操心;手术质量、患者恢复情况他更要操心。

张兴儒一直强调:“我们一定要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材料,做出最好的水平。因为对这些地方的病人来说,这很可能是得到救治的唯一机会,出了问题没办法补救。”

透明慈善 你我同行

“慈善光明行”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有张兴儒这样一个带头人,更离不开它独特的慈善模式。用张兴儒的话说就是12个字:“既出钱又出力,无机构有纪律”。

在地点选择上,“光明行”坚持选择边远贫困、缺医少药、眼疾患者数量众多的地区,将温暖和光明带给最需要的人群。

在人员构成上,“光明行”团队由来自上海25家医院的眼科专家作为相对固定的骨干成员,由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爱心人士担当从事事务性工作的志愿者。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利用个人休假时间,所有参与者都是自发自愿。队伍中没有身份贵贱、职务高低,只有分工不同。每次行动队员新老搭配,既保持大家践行公益的激情,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服务方式上,“光明行”坚持将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每次活动都配备优秀的眼科专家和医护人员,携带先进设备和优质器材,并对志愿者进行定岗培训。同时严格控制手术量,每位专家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每台手术都要对患者进行两次复查,确保万无一失。活动结束后向当地赠送先进的眼科设备和仪器,并联系当地医院选派医护人员前往上海参加培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做到“授人以渔”。

在财务管理上,“光明行”活动没有与任何基金会合作,也拒绝任何企业的冠名,所需经费全部由志愿者捐赠,所需设备和器材全部由参与的企业提供或购买。每次活动前都要先与目的地方面反复确认手术数量,采取“先预算后决算”的方式,将每笔款项清单都公之于众。所有捐款的志愿者都被邀请亲身参与活动,既出钱又出力,同时监督善款的使用。志愿者不仅吃穿住行全部自理,有时还会自掏腰包帮助困难患者。这样就免除了活动的劳务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而将全部善款都用在患者身上。

“光明行”的全过程,每个人的捐赠和付出就如同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隐形成本无处藏匿,众目睽睽之下,彼此所看见的就是一颗跳动着的爱心。正是这样一种公开透明、简单有效的慈善模式,成就了“慈善光明行”八年来不断发展壮大。

每次“光明行”,当地同胞们艰苦的生活境况让队员们怜惜不已;病人们重见光明后的喜悦和获得新生般的快乐,让队员们看到了自己行动的意义。这种切身的体验,让大家体会到了自己小小的行动,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带去的希望,每天都收获着快乐与感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感觉是如此让人着迷。有志愿者就说:“一朝光明行,终生志愿者”。

也正因为如此,“光明行”每年都吸引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上海顶尖眼科专家,各自医院的“台柱子”,每年放弃自己宝贵的假期,齐刷刷地出现在队伍中;也同样吸引了那些权威教授、国企高管、外企白领、民营企业家等各路精英,千里奔波来到边远山区做志愿者。大家聚集在一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为善而聚,玉成而散。分别时无需什么言语,一个紧紧的拥抱就是约定,那就是:“来年,在慈善光明行的队伍里,我们再相聚。”

张兴儒说:“光明行虽然还显得杯水车薪,但是播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星光,光明、传递爱心,尽管只是刹那的闪烁,也会让长期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们,微笑着对光明报以美好的向往。”

光明使者 播撒希望

“光明行”团队所到之处,都是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受自然和各方面因素限制,这些地方白内障等眼病发病率高,医疗条件差,同时群众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少。曾经一个小女孩因为倒睫引起双目失明,家人却没有带她去治疗。因为他们以为不能治,去看医生也没有用。这或许在上海最基层的医生看来都不是什么大难题的毛病,却让这个小姑娘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光明行”的队伍来了,帮孩子治好了眼睛,也让当地的群众知道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

这或许就是“光明行”活动更深层的意义。他们不单单是治好了患者的病,还给所到之处的百姓带去了希望。

“光明行”的队员们在造福当地群众的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无数的快乐与感动。

群众们把一切都放心托付给“光明行”, 不管是面对手术前的谈话签字,还是手术后的治疗方案,他们满脸写着的全是“信任”,不停地点头。有一位老大爷,马上就要做手术了,看起来有点紧张。志愿者问他:“害怕吗?”老大爷回答道:“怕啥?你们都是大城市来的白求恩!真没想到,我都85岁了,咋这么有福气。高兴着呢,不怕!”

有医生这样说:“那一刻,他们患病的眼睛仿佛依然清澈,直视我的心底,连同我的心也一同变得清澈了。患者无条件地信任我们,我们只管放下包袱,全力以赴!”

“光明行”所到之处,各族同胞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心中最浓烈的情感:哈萨克族老奶奶竖起大拇指,流着眼泪,不断地向医生们道谢;彝族老大爷口中不停地念叨着:“你们真是天兵天将、天兵天将啊”;回族小伙子硬是要拉着志愿者到他家里去住上几天;蒙古族小姑娘特意送来了自己种的红樱桃让队员们品尝;藏族阿妈把家中最珍贵的哈达给医生献上;新疆青河县医院的护士兼翻译哈依塔给张兴儒发来短信:“张医生,光明行还会再来吗?你们走后,整个医院显得冷冷清清。我们想念你们,病人也想念你们!”

那朴素的感情,那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感激,那一个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让每一位“光明行”的参与者难以忘怀。

在“慈善光明行”活动中,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举手之劳给他人带去快乐和希望,感受到了公益和志愿的力量,也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

在“光明行”四川凉山站,临时改成眼科门诊的医院大礼堂内挤满了人,人群中一家三口盲人——一对盲人夫妇带着一个盲童正在艰难地摸索着向前迈步。大家赶紧给他们让道。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王方教授耐心地边做检查边询问,原来这家人有先天性白内障遗传病史,爷爷、父亲、儿子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生活在黑暗中。检查结果父母已没有手术复明的希望,但8岁的男孩手术后应该有恢复视力的可能。

听到这个好消息,父亲看上去却并不兴奋,而是转身与妻子商量着什么。难道他们还有什么顾虑吗?志愿者王郑红上前询问。不问则已,一问吓了一跳,父亲低声说:“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也看不见。”所有在场的志愿者都跳起来,“那你为什么不把他们都带来?!”父亲可怜巴巴地说:“家里住得远,没有钱坐车,我借了200块,带最小的儿子来……”现场一阵沉默,所有的志愿者眼睛都湿润了,纷纷掏钱给他。第二天父亲把另两个孩子从山里接了过来,最后这三个孩子手术后全部复明了!

“你复明,我快乐!”这就是张兴儒和“光明行”团队的朴素的内心独白。“光明行”让人们意识到,慈善就在身边,并非遥不可及,举手投足的点滴善举,就能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成就感动和快乐。

要把好事做成实事,“光明行”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为此执着。只为听从内心爱的召唤,激活一个个生命梦想的同时,也激扬着自己人生的梦想。张兴儒和“慈善光明行”的每一位成员,就是当之无愧的“光明使者”!

每个人心中的梦是有形的,只要付诸行动就能够触摸得到;每个人心中的爱是相通的,只要携手同心就能够一直传递下去。“慈善光明行”给当地群众带去的不仅仅是光明,更是希望,也是实现梦想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共同汇聚起追梦、圆梦的正能量,为更多的人带去光明,带去希望!

“慈善光明行”活动被评为2011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2013中国公益节年度最佳公益项目。2012年,张兴儒被评为上海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十佳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入选第二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提名奖。2013年,张兴儒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荣膺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王心田)1月17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卫生计生委、市总工会、普陀区委联合举行的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报告会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洪浩,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同志会见了报告团一行。普陀区委书记张国洪,区委副书记谢坚钢,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单少军参加。

徐麟在会见时指出,八年来,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团队以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形式,深入祖国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为当地近万名贫困眼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他们的爱跨越千山万水,将上海和全国紧密相连。全市要广泛开展向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志愿服务团队学习活动,学习他们执着追梦、实干圆梦的人生追求,扶贫助困、献身公益的志愿精神,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进取意识,在岗践诺、一心为民的朴素情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做改革攻坚的排头兵和创新探索的先行者。

在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普陀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项敏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主任沈玺,不远万里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来到上海的原青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党组书记周湘漪,新民周刊记者张坚军等,分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团队八年来深入祖国边远贫困地区,为当地眼病患者带去光明和希望的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利群医院院长张兴儒讲述了自己的深刻体会和感悟,让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团队成员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责任的始终坚守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令观众为之动容,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慈善光明行”是张兴儒同志从2006年起牵头发起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张兴儒与上海25家大医院的著名眼科专家和社会爱心人士,执着于以一技之长播撒光明的梦想,创新民间慈善模式,连续八年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自筹经费亲身参与,深入祖国边远贫困地区,为当地眼病患者提供免费诊疗服务,为他们带去光明和希望,助力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

八年来,“慈善光明行”团队一路跋山涉水,走过四川甘孜雪域高原、阿尔泰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革命老区遵义习水。他们克服交通闭塞、高原反应、设施不齐、环境恶劣等困难,总共免费义诊患者9587人,完成手术1092台,手术成功率高达100%,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13人壮大到73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主持报告会,普陀区委书记张国洪,市总工会巡视员杜仁伟出席报告会并在主席台就座。区领导谢坚钢、单少军与各主办单位相关领导,本市各区县委办宣传、卫生计生、工会部门干部职工代表,街镇基层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代表8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据了解,张兴儒“慈善光明行”先进事迹报告团还将到本市部分地区、系统巡回报告,主办单位将把报告会现场录像制作成光盘向全市下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