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小区第一步 下楼跑步

2024-04-11 来源: 上海普陀

0422_132243_320.png

2023年4月开始,王结毅和天汇夜跑团的其他成员们在普陀区天汇社区做了一系列“爆改”尝试:修缮破损路面、彩绘脏污墙体、在闲置荒地上修建林间跑道……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天汇夜跑团上报隐患35次、参与解决社区矛盾18起,“对我们来说只是顺手而为”。

作为天汇夜跑团的副团长,这是“95后”新上海人王结毅入住天汇的第三年。在天汇夜跑团中,像他这样的中青年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对体育运动有着强烈的诉求。

0422_132306_965.png

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主动跨前,分享自身技能、调动手头资源,自发组织健身活动,形成小团体。这些以往游离在社区治理边缘的人,被吸纳参与社区议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反馈问题,让社区整体环境和公共治理氛围逐步走向更好的方向。

(记者 陶钦忆)

运动第一步,下楼

晚上不到7点,一连串群消息提示音持续响起,像是定时闹铃,催着王结毅赶紧下楼。天汇广场上,一群身穿专业跑步服和鞋子的跑友们早已开始热身。隔了个春节假期,这些熟悉的面孔又带来不少新鲜的话题。

聊的是家长里短,王结毅很喜欢。对于这位长期在海外留学的金融精英来说,鸡毛蒜皮的日常里藏着烟火气,能让他的大脑彻底放松。尤其最近忙着加班,每周两、三次下楼跑步,跟跑友们聊聊天,是王结毅为数不多的减压时刻。

天汇夜跑团里有来自不同行业的白领,有周边的商户,还有上了年纪的老年居民,甚至是刚写完作业的小朋友。72岁的老爷叔岳福桂是夜跑团里最德高望重的成员。他年轻时喜静不爱运动,没想到却被小年轻们“带跑”了。新的一年,他盼着夜跑团越来越壮大,最好能把社区里的年轻人全都吸引过来。

去年才注册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陈文宇,在桃浦镇圣都汇小区做公益体育推广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起初是带着自家的两个娃早起跑步,后面慢慢吸引了一批邻居朋友加入。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陈文宇组建了一个线上运动群,发展至今已有300余人,“下楼就是进步!现在小区里整个运动氛围特别好。”

朱子(化名)就是在小区散步时被陈文宇邀请加入的。每周六早晨7点半,她带着儿子准时参加“早餐跑”,从桃浦出发,跑到万里的一家早餐店吃早餐,全程大概3.5公里,花费半小时。

又能早起运动“戒懒觉”,又能美美吃顿早饭,还能增加陪伴、改善亲子关系,“早餐跑”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支持,甚至吸引了不少来自路线沿途小区的家庭。如今,小区“早餐跑”开展了一百多期,累计150多个家庭、100多名孩子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运动群里还有16人完成了人生的首场马拉松。

陈文宇表示,新手小白经过培训锻炼以后成长起来,参加马拉松比赛,然后又带动身边朋友一起加入,就这样慢慢把健康理念延伸出去,传递更多人,为上海推进全民健身贡献力量。

一边跑步,一边“挑刺”

王结毅喜欢社区里大面积的绿化,没有蚊蝇虫害,也没有垃圾乱堆,有着更适合社区居民的休憩空间。加入天汇夜跑团后,他更是养成了东逛逛、西看看的习惯,没事就“挑挑刺”,自觉维护小区环境美观。

去年年底,他在小区入口边角处发现一块闲置荒地,想改造利用起来。和夜跑团成员讨论后,他突发奇想,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一张效果图:一个高档小区内有块闲置荒地,要改造成一个跑道,上面有人跑步,旁边还要有树林。

令人惊喜的是,夜跑团的“大管家”——曹杨花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广益迅速将设想改造成了现实:开辟出一条约100米长的塑胶跑道;将周围植被清理干净,重新栽种下海棠花、桂花、腊梅、红枫等树木……短短两个多月,闲置荒地大变样。

现在,跑步路过这片树林时,当初AI画图里样子,正一点一点在现实中被复原出来。等到秋天,桂花飘香、红枫摇曳,在这段路上奔跑,这画面不敢想该有多美。

“圣都汇”运动群里的聊天,也总是满满正能量。对于跑步过程中发现的小区环境问题,陈文宇感受最深刻的是邻居们看问题角度的改变:“通过运动,大家更倾向于积极、正向地去处理问题,让环境变好是共同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业主群里抱怨。”

在参与治理的初期,大家共商共治的内容大多是围绕和跑步锻炼相关事务展开。随着参与逐渐深入,逐步拓展到社区其他公共事务,“可能就不仅仅跑步了,而是会把跑步社团的人聚集起来,再专门去协商社区的事情。”

“隐身”的中青年人

中年人社交活动的萎缩,这两年热议度一直居高不下。对25到50岁间的中青年人来说,太多的关系正在疏远。尤其是有了小家庭,当了父母之后,会越来越关注孩子和伴侣,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

然而,哪怕社区是其中“一个点”,中青年人在社区社交中也长期“隐身”。对于邻居的认识,似乎也只限于客观上的“都住在一个小区里”,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主观的“同村”地缘关系。物理空间上很近,心理空间上却很远。然而,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无疑是结交或者维系友谊最直接的方式。

小区跑团是一种相对“垂直细分”的小团体,在带有一定强迫性的地缘关系基础上,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和自己相似的人,开展一段有共鸣的情感联结,形成“热热闹闹合家欢”的氛围。

“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帮助,而大家获得帮助以后,也会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向别人分享自己的技能。”在陈文宇看来,这些正是跑步的社交属性的体现。区别于其他更为激烈的运动方式,慢跑时,大家有更多空间可以面对面社交,这也更易于迅速打开话匣子、拉近距离,人与人的链接关系也在运动中越来越强。

“把整个社区参与的声势带动起来”

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持续释放出社区治理的能量,大家一边跑步,一边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带动各方群体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天汇夜跑团一共有3条路线,平日里,绕着天汇综合体跑小圈的人数最多。而在天汇广场东门附近,沿街底商门前的人行道,是夜跑团成员收队回家的必经之路。

路面坑洼,盲道上还有不少共享单车占位;面向商铺一侧,绿化带黄土裸露、杂草丛生……要想修缮,资金和施工队是迈不过去的坎。

但当一位夜跑团成员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自己所在的建工企业就在天汇社区办公,可以牵线搭桥,试着协调公司资源帮忙修路。企业负责人也很爽快,当即和天汇治理联合体共同制定了修复方案,加入夜跑团的“后勤部”。

捐赠运动装备、开发跑步积分小程序、选派专业教练提供跑步指导、改造小亭子做夜跑补给站,辖区内的许多企业商户纷纷响应,认领夜跑团“挑出来的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共商共治,为社区治理注入新能量。

天汇治理联合体内的商住两用楼经常发生噪音扰民、电瓶车上楼、乱扔垃圾的问题。夜跑团成员成了不同群体间“破冰”的桥梁,有效化解了楼内频发的矛盾纠纷。去年6月,在夜跑团骨干的推动下,天汇治理联合体商住楼制定了第一部《楼宇自治公约》。随后,他们又推进制定了临时停车文明公约。在夜跑团的努力下,道路停车逐渐规范有序,不仅居民通行更加便利,还有效缓解了周边住户和企业商户的停车难问题。

2月28日,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小小夜跑团,跑出最大同心圆——解锁楼社联动‘治理密码’”荣获第二届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优秀案例。而在这之前,它还从全国122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围了“全国社区党建创新案例”。

对于天汇夜跑团的未来,姚广益信心满满:“2024年,我们要把这股力量不断地进行辐射和扩大,让更多的资源通过这样一个跑团,能够凝聚过来,吸收过来,把这个力量越变越大,把治理力量越变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