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升级迭代能力、速度与质量方面与“新生代”需求匹配度不够 一些烘焙老品牌遭遇“滑铁卢”

2023-03-28 来源: 中国上海

记者 吴卫群

“经营不善”“欠款5700万元”“门店暂停营业”……近日,上海老牌烘焙品牌克莉丝汀频频登上热搜。此前,1999年来沪的知名面包店宜芝多、1994年来沪的马可孛罗面包房都已先后遭遇“滑铁卢”。此外,可颂坊、面包新语、新侨面包、85°C等烘焙行业昔日的领军品牌,近些年也或多或少地保持收缩状态。

克莉丝汀、宜芝多、马可孛罗……这些属于很多上海小囡的童年回忆,为何会走到逐步式微的今天?

“希望早日破产清算”

早在2022年7月,克莉丝汀就已陷入“经营异常”的漩涡。

当时,公司被曝上海几乎所有门店已暂停营业,待兑付的预付卡券金额超2.5亿元,存在门店房租、员工工资被拖欠等多种问题。到了8月份,克莉丝汀宣布部分门店重新开业,似乎又带给市场一丝希望。

而到了今年3月10日,克莉丝汀一则公告让希望再次落空:“本集团现金流紧绌并且遭遇经营困难,在支付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员工薪酬方面出现延误,截至2023年2月28日,拖欠金额约为人民币5700万元。由于拖欠货款,若干供应商已展开法律程序,冻结了本集团的银行账户。”

记者日前来到克莉丝汀位于普陀区金沙江路的上海总部,平时金碧辉煌的大楼如今连灯都没开,大门紧闭,仅留有一名保安在门口看守。据说自今年以来总部就没有人正常上班。

3月10日克莉丝汀发布公告还声称:“目前,本集团正积极谋求业务多元化,计划通过合适的融资方式(如出售资产及股本融资)解决流动资金问题,并于2023年上半年恢复营业。”不过,克莉丝汀创始人罗田安已向媒体坦言:“很难再开了,希望早日破产清算。”

老牌烘焙品牌缘何不“香”了

克莉丝汀、宜芝多、马可孛罗走到今天地步,业内人士分析是因为中国的烘焙行业经过30年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在创新升级迭代的能力、速度与质量方面,与新生代“尝鲜”“打卡”的消费思维与行为,并不是太匹配。

上海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克敏表示,尽管这些企业逐渐式微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创新不够是他们的通病,面对新生代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市场主流,他们没有做出及时变化。

他说,如今,市场主力消费人群为90后、95后,他们对烘焙产品的价格不再像老一辈那么敏感,对产品本身的用料、口感、新鲜度却相当讲究。比如,面粉要来自澳大利亚;黄油要来自法国、新西兰,而且看重使用百分之百黄油,如果掺了麦淇淋,他们“嘴刁”,分辨得出来;在制作工艺上,他们喜欢更加Q弹爽滑的软欧包,软欧包具备低糖、低油、低脂、高纤的特点,内部组织细致均匀,外脆里嫩,内馅丰富。

高克敏说:“那些老牌烘焙品牌,昔日的成功在于较早走上大规模连锁经营的道路,集约经营,快速开店,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这样的模式,却少了个性化以及创新的灵活性,面对新的竞争态势,就敌不过单店经营或者刚刚兴起,有一家两家规模的创新型企业了。”

给“赛道”其他选手提个醒

中国的烘焙市场有着近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有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烘焙赛道投资数量18起,同比增长100%,投资金额为62.95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8倍。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老牌烘焙品牌折翼过程中所揭示的一些行业规律性问题,仍值得新生代品牌及投资人警醒。

其一,烘焙行业与主要竞争对手咖啡、茶饮行业相比,盈利空间更小。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家烘焙店的平均面积至少要在70平方米,而咖啡、茶饮只需要15平方米以上即可。烘焙店的客单价在20-30元之间,与咖啡、茶饮客单价几乎相同。但在人流上,烘焙店有效人流量每天几十人左右,咖啡、茶饮店有效客流能超过百人。

其二,烘焙店要承担更多的人工成本。原因在于,相比咖啡、茶饮只是各种材料的配比,烘焙的工序流程更为复杂。虽然现在大多数品牌门店都是直接用冷冻面团现烤,但冷冻面团前期需要面点师傅与机器一同将面粉根据配方进行搅拌、基础醒发、分割、中间醒发、成型、最终醒发、烘烤、冷却等工序的制作,制作流程也至少需要一天。

其三,烘焙品牌做不到全国化。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形成了差异化明显的特色糕点,并且产品的配料、辅料也具有很强的本地化特征。因此,从单一地区起家的烘焙企业可能会获得地方认可,但很难走向全国。

其四,是咖啡、茶饮消费频次高,咖啡因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而烘焙产品并不具备成瘾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烘焙行业的供应链很长,原料品类较多、工艺相对复杂,加之短保产品多,对于储存运输的相关技术要求很高,不少区域品牌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烘焙行业单店经营、区域经营做到“小而美”容易,做大做强还是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