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核心舱任务圆满成功后 上海航天承担的升级版对接机构即将迎来新任务

2021-05-06 来源: 中国上海

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直冲云霄,8分钟后,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但此刻,一群上海航天人仍在指挥大厅内焦急等待,由他们打造的柔性太阳电池翼能否完美展开,是决定天和核心舱任务是否成功的最后一关。终于,12时36分,指挥大厅内传出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的声音。这一刻,标志着天和核心舱能通过太阳能自主供电了,这也宣告我国空间站首舱——天和核心舱任务圆满成功,我国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大幕完美开局。

打造太阳翼,只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整个任务的一小部分。这次上海航天还承担着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产品、资源舱结构与总装及电缆网研制任务,它们如同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核心舱的安全运行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五月中旬,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在文昌升空,率先与天和核心舱实现对接。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要想实现与天和核心舱的完美对接,并形成T型结构的空间站,都离不开它们。

护航“太空电站”

为了这场“核心之战”,早在今年1月下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就从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天和试验队”。等待太阳翼打开的那一个小时,来自805所的太阳电池翼副主任设计师程雷既忐忑又坦然。

“这是第一次没有在发射场做展开测试试验。”程雷说。柔性太阳翼集合了大面积轻量化、重复展收高可靠、低轨10年在轨长寿命、刚柔并济高承载等四大全新技术,是我国首次在航天器上采用。面对此次不做展开测试试验和首次应用的考验,程雷做了两手充足的准备。

一方面,对太阳电池翼进行全面检查,每检查一次就要连续工作4.5小时,拍摄近450张照片。另一方面,为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团队留了一个太阳电池翼在上海。出发前3个多月就开始连续跟踪测试。正是这一组组历史数据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电源测试的责任人,811所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葛茂艳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她能够在各种复杂测试工况的情况下,紧紧抓住2500多个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精准判断电源分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完美护航“太空电站”。

对接机构将迎首秀

谈及对接机构,很多人会想起2011年11月3日的那个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成功实现“太空之吻”,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对接机构,是上海航天对接机构专家研制攻关16年的成果。805所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杨晟曦就是参与研制的人员之一。此次天和核心舱任务中,杨晟曦和伙伴们负责的产品中不仅有升级版的对接机构,还有首次亮相的转位机构基座。接下来,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要想实现与天和核心舱的完美对接,并形成T型结构的空间站,都离不开它们。

“我们的这次任务关乎未来整个空间站的在轨建造,每一步操作、测试都很重要,不能有半点闪失。”杨晟曦说。五月中旬,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在文昌升空,率先与天和核心舱实现对接。对于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即将迎来的空间站任务首秀,杨晟曦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