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沪西英烈(2):刘华

    刘华,原名炽荣,又名剑华,1899年9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陈车沱村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佃耕的家庭,使刘华自幼养成了勤劳俭朴的好习惯,同时地主、官吏的盘剥欺压也在刘华心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详情]
  • 沪西英烈(4):佘立亚

    佘立亚,1897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北门一个富裕的家庭。曾就读于民主革命氛围浓厚的长沙民德中学,在思想上受到了革命的熏陶,于是他抱着改造中国的志向,加入了旅欧勤工俭学的洪流。

    [详情]
  • 沪西英烈(3):陶静轩

    陶静轩,又名鑫元、静仙、经轩。1890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县白马寺陶家嘴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中世代为农。7岁时进村中私塾读书,后因父母先后过世,被迫辍学挑起生活重担。1910年因误伤人命离开家乡,以打零工谋生,后进入荆郡陆军学堂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陶静轩被编入北洋十六师炮兵营,因当时军阀混战,他十分厌恶行伍生活,于1923年离开军阀部队,辗转来到上海谋生。

    [详情]
  • 星火沪西——沪西工友俱乐部和党组织的建立

    “沪西工友俱乐部在上海工人运动史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共产党对纺织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大课堂,是共产党领导工人进行斗争的场所,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共产党在沪西纺织工人中扎下了根,在产业工人中发展了党员、培养了植根于工人之中的工人领袖。更为重要的是:为以后有组织、有领导地举行大罢工准备了力量。”

    [详情]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干部;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此,确定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向工人阶级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于1920年8月间创办了专门面向工人群众的通俗性刊物《劳动界》周刊。

    [详情]
  • 沪西英烈(1):顾正红

    1922年,顾正红进入日商内外棉九厂当扫地工,因反抗工头侵吞工钱被开除。后进入内外棉七厂做盘头工。1924年夏,顾正红进入中共发起组创办的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后又成为沪西工友俱乐部的积极分子。在党的教育下,他逐步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迪和哺育,反抗愿望愈加强烈、鲜明,并将学来的革命真理在车间里广泛宣传、发动工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