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两张“金字招牌”,构建“雨林型”科创生态 (2023-09-14)

从无到有,再到枝繁叶茂、密布成林。普陀区科创产业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张“金字招牌”,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数据显示,2023年1至8月,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产业分别实现区税10.15亿元、7.63亿元,同比增速25.19%、29.72%。 

政策突破,吸引中外科创项目集聚

“我们中以(上海)创新园里,在做一种突破式的、全国领先的创新。”中以(上海)创新园总经理强浩告诉记者,从投资、文化、活动、政策四大方向,多维联动、推动创新。

“近期,我们在政策上也做了重大突破,在吸引优质中外科创项目集聚到园区来成效显著。”强浩介绍说,根据《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22-2024)》要求,普陀区出台了中以(上海)创新园“中以联合研发计划”,计划支持经认定的以色列孵化器或科研团队与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列入园区“中以联合研发计划”的项目,按合作项目研发经费的50%以内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据介绍,该计划自2022年底推出后,已累计拨付资金资助金额达330万元。

0914_155440_426.jpg

中以(上海)创新园


政府出资扶持科创的政策并不新鲜。中以联合研发计划的突破之处在哪?“我们在科创孵化的走访调研中,向以色列创新署学习,首次开始尝试资金先行拨付的机制,比起漫长的项目验收期,企业要等到项目验收成果后才可以拿到相关资金扶持,资金先行的吸引力巨大。”强浩进一步介绍说,而为了提升政府资金拨付、使用的安全、有效,在项目评审上组织了多方专家进行会审、评审。

上海玹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层层评审,最终成功拿到项目经费,并落户到园区的一家新赛道科创企业。企业从事新一代颈椎间盘假体的自主研发设计,该产品开发商业化完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款国产人工椎间盘,为全国数百万颈椎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将达10亿元。

据介绍,截至8月底园区已累计引入企业、机构、项目共计137家,其中2023年新注册企业近30家。


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财物”集聚

今年上半年,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已连续成功引育了十余家高水平科创企业进驻。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聚焦清华“芯”。比如:全球首家可重构计算芯片商用企业清微智能,拥有世界领先的高速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瑞发科半导体,还有刚注册的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芯车无限等。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下设的集成电路研究平台。记者了解到,这一平台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建设的、面向集成电路创新领域的重点研发平台,一方面,瞄准车载高算力芯片、车规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和光刻胶等集成电路关键核心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联合上海本地龙头企业进行政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助力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0914_155544_817.jpg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集成电路研究平台

“我们是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机制上有很多创新,中心将选人、用人、考核等权限都下放给了集成电路研究平台。”集成电路研究平台主任助理程宝忠介绍说,比如,平台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这样的“三不机制”给予了平台集聚科创“人财物”的广阔空间。

比如,作为一家研发机构,平台建有车规芯片实验室、人工智能芯片实验室、光刻胶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载体,除了服务自研成果转化外,对从事集成电路领域相关的企业也意味着科研资源共享的便捷吸引力。“我们投入了2千万元用以平台的实验室建设,算力可以达到5Peta,对科创企业而言自建成本过高,而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共同研发的形式来实现更低成本的共享。”程宝忠告诉记者,日前,平台已集聚了“未来车脑芯片”“人工智能治理的理论、设计与实践”等多个重点项目。

据介绍,基层电路平台与闻泰科技合作开发的基于RISC-V(注:一种开源的指令集架构)内核的工业及车规电机驱动芯片,采用全国产供应链,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即将实现产业化应用。“而植根于我们自主研发的这项成果,我们也成立了一家公司芯车无限,负责成果转移转化。”在程宝忠看来,立足新型研发机构的机制创新,集成电路细分领域的“雨林型”生态正在普陀慢慢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