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10月15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精神,结合普陀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残疾人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能级,促进残健融合新发展,依据《上海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发展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荣获了2015-2018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面完成《普陀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任务,残疾人群体与健全人共享更高水平小康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我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深入贯彻落实两项补贴政策,落实残疾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聚焦特殊困难残疾人群体,开展节日帮困、临时救助、大病重病等帮困救助工作;实施惠及盲人出行、聋人通讯等福利制度。““十三五””以来,累计对重残无业、低保、低收入的残疾人发放生活困难残疾人补贴,共计受益150603人次,发放补贴金额5030.17万元;对残疾等级评定为一级、二级和智力三级的残疾人发放重度护理残疾人补贴,共计受益683605人次,发放补贴金额14566.98万元;累计为残疾人投保187473人次,保费合计3918.3万余元,赔付3374.4万余元,平均赔付率86.11%;累计发放各类帮困救助补贴4355.52万元,受益残疾人110923人次。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加强,逐步构成了区、街镇、居村的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区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4071名有劳动能力及就业意愿的残疾人中,已有3818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94%;发放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900万元;共安排110名残疾人到我区10家福利企业就业,发放残疾人集中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近1100万元;75名残疾人经参加培训或残联提供帮扶成功自主创业,273名残疾人通过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实现帮扶就业,271名残疾人通过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等方式实现了就业。

(三)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以促进残疾人健康为目标,构建了融残疾预防、康复服务、监测评价、健康促进为一体的康复工作新格局。建成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机构在内的残疾人康复机构48家,支持人民医院建立儿童康复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指导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让残疾人就近得到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服务;建成区级残疾人辅具体验馆,建立3家示范型辅具服务社和6个标准化残疾人服务社;开设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室1个,为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累计为16869名持证残疾人开展了精准康复服务,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率100%,康复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四)残疾人教育培训服务能级明显提升

与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协作,推进残疾人“助学圆梦”活动,推动实现“双证融通”,帮助残疾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圆他们的就业梦。共为100人次残疾学生提供助学服务。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深入普及,据统计全区有96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残联的共同关心下,由优秀老师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助学圆梦、送教上门服务。442人次享受“春雨助学成人学历”补贴,涉及金额230.13万元;255人次享受“春雨助学全日制”补贴,涉及金额190.96万元。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携手专业的培训中心、普陀区开放大学等机构,先后开办竹编、中西式面点、西式烘焙、经典咖啡、手工艺制作等培训班,累计培训5802人次,残疾人整体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的同时,积极开发社会优势资源,扶持残疾人以培促就,以训促创,先后引入金坛刻纸、佛肚轩竹编等非遗项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实现劳动增收、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涌现出了一批技术能手,聋人摄影师朱德春在2016年法国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室外摄影项目获金牌,视力残疾人严素梅在2018年“宜生到家”杯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竹麻制品加工(竹编)第一名。

(五)城市环境无障碍建设加快发展

推行通用设计理念,提高无障碍设施覆盖面。对新建、改建、扩建道路、重大工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的无障碍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做到无障碍建设100%;累计为260户有需求的一、二级肢体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需要符合条件的人员家庭改造率为100%,残疾人满意度达到98%;对1000户肢体残疾人家庭安装了家庭沐浴凳;实现区政府门户网站全网无障碍改造达标率90%;建成13个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点”。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更加活跃

围绕增强优化扶残助残社会环境、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残疾人文化品牌建设、搭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平台、完善残疾人体育竞赛体系等方面着力推进,扩大了社区残疾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保障了残疾人文化权益,开展残健融合系列活动项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残健交流互动,倡导残健融合社会风尚。携手东方卫视中心开展“我在你身边”残健融合活动,组织“爱在普陀”上海首次残健融合城市定向赛;不断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基础设施,创建10个上海市残疾人示范健身点;举办“上海国际摄影节系列展暨十城市‘无声留影’聋人摄影作品展”。肢体剧“借我一声”荣获“上海之春”新人新作金奖。

(七)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圆满完成区及街道(镇)残联、居(村)委残协换届工作,残联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残工委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区、街道(镇)和居(村)委会为重点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统筹协调、服务残疾人能力。完成“万人就业项目”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转制工作,同时将千百人项目一并纳入,转制工作全面、平稳、有序;推进助残服务工作,共有注册助残志愿者队伍11支,注册登记人数约2000人,累计助残服务20000小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信访工作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精准服务、能级提升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五个中心”战略定位的大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更为平等的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普陀区创新驱动、转型蝶变的发展,为我区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我们要抓牢机遇,顺势而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以“为残疾人谋幸福,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为主旨,坚持以“以人为本,弱有众扶”为基本原则,主动对接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趋势和目标,积极融入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不断健全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硬件设施,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软实力,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残疾人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残疾人充分实现平等参与共享,不断增强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群团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推进残联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加强残疾人事业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广大残疾人,实现残疾人群众高品质生活。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共同参与。残疾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主导作用,发挥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倾听残疾人呼声,认真研究和及时出台残疾人帮扶政策与措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注参与。

二是以人为本,弱有众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残疾人发展环境,坚守民生底线,开展精准帮扶,缩小残疾人群体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是兜底保障,适度提标。积极呼应残疾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紧紧围绕残疾人群众所急、所盼、所需的急、难、愁问题,确保兜底保障,适度提高特惠政策水平,满足残疾人多类别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四是信息支撑,精准服务。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残疾人事业大数据开发建设和应用,全面精准排摸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帮困、维权、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升“一网通办”工作效能,提升残疾人工作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五是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报、台、网和微信,宣传残疾人事业,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形成助残志愿网络,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全面促进残健融合。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以“在党建引领下,精心打造普陀区阳光工程”为总体工作思路,以“规范工作制度,畅通工作机制,打造特色项目”为总体工作目标,到2025年,达到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市中等偏上水平。

普陀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指标体系

序号

指  标

单位

基准值

目标值

属性

1

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

%


≤4.0

预期性

2

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


≥95

预期性

3

重度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

%


100

约束性

4

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

%


≥98%

约束性

5

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的比例

%


≥98%

约束性

6

困难残疾人精准帮扶工作覆盖率

%


95

约束性

7

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

%


≥70

预期性

8

人均康复经费

元/人/年


≥20

约束性

9

每万名残疾人拥有助残服务机构数量


8

预期性

10

政务微信公众号和政务APP信息无障碍改造率

%


60

预期性

11

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人的比例

%


≥70

预期性

    四、““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增收能力

通过强化政策引导、细化技能培训、发展完善辅助性就业等途径,实现稳定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层级、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努力帮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使残疾人真正成为城市进步的建设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1、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

推动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定向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探索开展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对达不到比例要求的严格依法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奖励。加大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扶持力度,积极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

2、支持残疾人多形式就业增收

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指导,搭建灵活就业平台,支持残疾人创业,为残疾人创办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扶持政策及孵化服务。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残疾人。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培训,鼓励残疾人参与非遗培训,推进居家就业,做大做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帮助残疾人实现劳动增收。

3、加强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依托和完善现有市、区和街道(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与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联通联动,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岗位信息发布和推荐残疾人就业等支持性服务。

(二)增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贯彻落实国家及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适度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标准,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1、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完善“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和民政、医保、卫健委等单位的大数据比对,精准定位,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急难救助反应机制,适度优化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等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机制,提高对困难精神残疾人服药补贴和住院补助标准。

2、落实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

继续实施残疾人交通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福利政策,继续健全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支持政策,建立适度动态调标机制,采取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阳光家园”管理和服务。探索开展孤老残疾人、老养残残疾人家庭意定监护机制。

3、加大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险力度

提升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符合条件但未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宣传政策,尽可能的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引入商业保险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医疗帮扶领域的补充。

(三)提升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能力

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重心下移,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结合,积极开展预防残疾宣传、康复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护理、辅助器具适配、信息咨询、知识普及和转介等康复工作。持续加大康复经费投入,以户籍人口为基数,残疾人康复经费递增到20元/人。

    1、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开展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残疾预防工作,普及预防知识,加强重点防控,提升市民残疾预防意识。优先落实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开展全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残疾人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2、切实保障残疾人健康管理

依法推进残疾人康复权益,不断完善集残疾预防、康复服务、监测评价、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新时代康复工作格局。形成各类残疾人不同生命阶段支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新型康复服务链。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探索并建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筛查、诊断、早期干预、家庭康复等为一体的早期康复支持体系;推动将残疾人养护纳入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增加残疾人养护床位供给。积极配合推进残疾人养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机构养护、居家养护、日间照料、临时托管等多样化、个性化康复服务。

3、加强康复辅具服务

依托街镇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社,推进辅具康复服务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辅具组合适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先进、实用、适合的辅具产品及信息。

4、完善机构养护工作体系

优化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残疾人照护服务机制,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护服务需求。按照本市60岁以下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及养护机构设置规划,逐步建立与目标人群需求相匹配、与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陀区重度残疾人机构养护工作体系。

(四)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把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畅通残疾人诉求通道,加强疏通引导,指导纠纷调处,创新维权机制。

1、加大残疾人保障法的宣教

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加强政府部门对残疾人事业的了解,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各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残疾人普法教育,提高残疾人学法用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2、畅通残疾人诉求通道

充分保障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围绕涉及广大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开展协商,尊重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发挥本区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街道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资源作用,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与援助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法律服务。严肃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3、打造“阳光信访”

强化工作责任,加强源头治理,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引导残疾人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解决残疾人合理诉求,不断提升残疾人信访工作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

以建设无障碍环境城区为目标,大力改善残疾人出行环境,推动公共交通和信息交流无障碍。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率和完好率。积极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采用社会化工作方式,不断完善本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工作机制。

1、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贯彻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推行通用设计理念,扩大无障碍设施覆盖面。督促新建、改建、扩建道路、重大工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的无障碍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重点关注一、二级肢体残疾人家庭,试点开展其他类别残疾人家庭改造,增强残疾群众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自信。

2、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

实现区政府门户网站全网无障碍改造全覆盖,鼓励公益性组织等网站开展无障碍改造;开展手语培训,在服务窗口推广手语赋能视频服务;开设配有手语、字幕的电视节目;推广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点;为视力残疾人提供免费的无障碍阅读服务。

3、加强无障碍建设督导检查

无障碍设施管理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监督,定期组织开展无障碍设施检查,确保各类无障碍设施符合设计规范。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业务培训,提升督导检查效力。

(六)加强残疾人组织和队伍建设

通过做实居村残协、做强街镇残联、推动专门协会转型升级、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履职能力等途径,实现健全组织体系、激活基层组织、完善组织协同的工作格局、提升组织治理和服务能力的目标。

1、加强居村残协工作

增强残协组织的自治能力,激发残协与居村委等其他组织一道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提高残协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等精准服务的能力,提升残协把残疾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的水平。

2、加强基层残联工作

形成街镇党(工)委领导,分管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分工,其他群团组织协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6个平台支撑,助残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格局。增强街镇残联资源整合能力,优化“残疾人服务社”“辅助器具服务社”“阳光之家”“阳光心园”“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等助残服务机构管理,创新助残综合管理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3、推动专门协会转型升级

聚焦残疾人事业主责主业,密切与各类别残疾人的联系,发挥专门协会在残联组织的桥梁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维权、监督”职能。围绕“信息协会、文化协会、服务协会”等主题,开展党建引领“专门协会品牌项目创建活动”。

4、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履职能力

拓宽残疾人工作者来源,加强青年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培养,完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和助残服务能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引导社会组织助残服务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残疾人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治理体制。重点扶持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供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服务的助残社会组织。

6、发挥志愿助残力量

全面开展助残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推进志愿助残活动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发挥社区志愿助残服务网络体系作用,统筹整合助残服务资源,做好志愿助残服务项目设计、推广和宣传,实现社会发展需要、社区残疾人需求与志愿助残服务供给有效对接。

(七)促进文体活动残健融合新发展

以项目带动活动,以融合提升活动品质。通过推进残疾人文体活动进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适合各类残疾人参与的文体康复健身活动,在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树残健融合发展品牌,使更多的人来关心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事业。

1、推进残疾人文化活动进社区

建立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基地,普及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为盲人提供书籍、有声读物和网络信息等文化服务,推动“文化进社区”和“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落实。定期组织残疾人参与艺术培训、讲座、欣赏和演出等活动。

2、发展“线上”文化服务

每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推出一至两个文化产品或文化产品供应渠道,为残疾人提供不同类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

3、丰富残疾人体育活动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比赛、活动,为不同类别残疾人提供健身和康复体育服务,满足残疾人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推动本市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协调均衡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比例≧60%的目标。

4、广泛宣传残疾人事业

充分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及残联专栏专刊的作用,加强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助残扶残意识,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残疾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八)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智慧助残”应用效果为抓手,重点推进大数据融合及应用、助残精准服务这三个方面工作的建设,全面深化“互联网+智慧助残”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数据融合运用

深化残疾人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推进残疾人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残疾人数据资源融合,为精准服务提供信息依据,获取就业培训、辅具配发、康复服务、助残救助等助残服务情况。

2、推进政务系统整合

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和信息系统状况,推进残疾人办证、康复、救助等事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助残一件事等工作,并对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效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估。

3、优化助残精准服务

开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抓手的精准服务、多方协作的智慧助残服务供给平台,探索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融合打通上海残疾人及政府与各社会各方面机构的数据,智能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分析匹配残疾人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富有“温度”的智慧化精心服务。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畅通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上下协调机制、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加速发展。区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分工,把相关工作任务列入各自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管理。

(二)强化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确保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福彩公益金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救助,发挥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用,募集资金,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对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各项重要指标的检查督促机制,事关重要任务的落实都有部署、有督导、有考核、有问责,切实做好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认真做好残疾人监测统计,健全统计调查制度,对统计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对规划指标进行监测。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