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021年04月12日 来源: 上海普陀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018年,区委、区政府明确将长风生态商务区“东扩、西进、北拓”,实施长风和长征地区共13.4平方公里一体化联动发展,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201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整体部署,在“两长”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三长”地区(长风、长征、长寿)联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将是普陀区着力打造“三地一极”,即“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地、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宜业地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也将是“三长”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立足全局做规划,跳出规划看规划,集聚区将紧紧围绕全市对普陀发展的战略定位,围绕全区对“三长”地区联动发展的总体部署,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新趋势新变化,认真审视自身所处方位和坐标,拓宽视野、创新理念,以规划引领发展,着力提升城区品质和产业能级,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力争在融入全市和全区发展大局中谋划新蓝图、寻求新突破,为普陀区“转型蝶变,再起宏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十三五””回顾

(一)主要成绩

“三长”地区位于苏州河畔,普陀区南部,南接长宁,东与静安交界,含长征镇、长风新村街道和长寿路街道,总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占普陀区面积55.53平方公里的31.3%,拥有近21公里的苏州河滨水岸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利、水系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科技、金融、文化、商贸等产业要素齐全、产业基础良好,距离上海西站、上海火车站、虹桥枢纽的时间均不超过半个小时。区域内目前有已建成运行的地铁3、4、7、11、13号线以及在建地铁14号线、15号线、武宁路地下快速路、北横通道等纵横贯通上海各区。

““十三五””以来,“三长”地区经济贡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各项规划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加快推进落实,品质环境进一步提升,区域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三长”地区经济和税收贡献显著提高,预计完成总税收793亿元,完成区级税收近240亿元(含房地产)。其中,长风地区完成区级税收80亿元;长征镇完成区级税收76亿元;长寿地区完成区级税收84亿元。“三长”地区楼宇经济蓬勃发展,预计累计新增亿元楼13幢,楼宇单位面积产出从2016年的1430元/平方米提升至2020年的3150元/平方米,楼宇面积落地率接近50%。“三长”地区优势产业持续增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能级不断提升。长风地区引进了360金融、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远东租赁、闻泰科技、晨鸣租赁、煜璞贸易、上药神象等知名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长征地区引进了开弈人才集团、波克城市、百卡弗、倍世贸易、意特汽车、麦心食品等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长寿地区引进了家乐福邻家、精锐教育、妈妈觅呀、中邮科技、诚唐文化、中机浦发、精工眼镜等知名企业或地区总部。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三长”地区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长风地区引入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中心将采取“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强化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等功能;重点建设空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可信交易等8个研究所以及区域发展研究院、云上科创实验室、海纳孵化器等服务平台。长征地区依托上海电科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华师大嵌入式软件评测中心等打造上海市机器人“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引进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天地软件园南园成为“上海市首个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长寿地区主要依托中船九院、中船勘察等科研院所以及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溢出效应。

3、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长风地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截止““十三五””,预计完成245万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其中商办150万平方米、住宅70万平方米、配套2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和道路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截止““十三五””约900亩公共绿地基本建成,20公里道路改造提升工作按时完成。产业载体方面,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完成入驻、长风电竞城建成投运。上汽长风项目、10号绿城二期北项目、国浩长风二期东项目、4C北闻泰项目等商办项目稳步推进;交通设施方面,北横通道(长风段)、地铁14、15号线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主体工程建成;公共配套方面,市少儿图书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长风1-5号公共绿地、5A6A公共绿地、长风11号公共绿地在““十三五””期间内建成。长征地区加快载体建设和升级步伐,中信泰富财富科技广场、农工商118广场改造项目、百联中环城市更新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拉开;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华大科技园等先后投入使用;百达工业坊升级改造成天地软件园南园、光彩市场就地转型升级为天地软件园北园等重大项目陆续推进。长寿地区天安阳光广场、M50、鸿寿坊、锦绣里北块商办楼、金旭商务广场等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4、空间布局持续加快

根据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分板块制定产业主导功能导向原则,完成了有关开发地块的规划调整工作,为土地出让、项目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先后完成了长风长征一体化发展研究、长征老工业街坊和新曹杨地区规划评估和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及公共建筑更新等规划研究。长风地区完成了环华师大地区城市更新方案、长风核心区社区服务中心、9号东地块、大华政久地块、同普路体育设施地块等规划调整。长征地区完成了新曹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长征老工业街坊规划调整工作按照目标节点要求有序推进。长寿地区“两圈三带”的功能布局基本形成,有序推进了傣家村、沪西工人文化宫和曹家渡花鸟市场等规划调整。重点聚焦“三长”地区的土地收储,依靠多方借力,多管齐下,寻找利益契合点,全力推进“三长”地区土地收储工作。完成大华政玖地块、交运地块和新曹杨粘合剂厂地块等地块土地收储或就地转型。加强协调沟通,多方推介,平稳、高效地推进“三长”地区土地出让。完成了长风10号南、长风4C北、泾阳路花木地块、鸿寿坊地块、长风8号西南、波克城市地块、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交运集团真北路地块等土地出让工作或就地转型。

5、营商环境持续完善

长风生态商务区经过17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功能特征显著、规模企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园区结合“产城融合”的实际,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环境、法制保障力度等不断健全完善,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提高,截至““十三五””期末,已先后获得“上海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基地”和“上海市并购金融产业创新基地”等市、区级荣誉和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长征中环商贸区荣获“国家电商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被评为“上海市机器人‘四新’经济创新基地”。长寿地区通过打造滨河商旅文复合带,发展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其中的M50创意产业园、创享塔等,吸引集聚了众多文化企业集聚。

(二)存在的问题

1、区域整体环境品质有待提高

一是土地收储难度较大。“三长”地区待收储土地权属单位普遍存在较大的土地增值预期和“留地博利”心态,土地收储和回购成本高,未收储地块相当一部分权属为市属国企,大多有就地转型的需求,但是因其本身受资金和战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拖延了土地转型或收储的进度。二是楼宇及周边配套设施品质不高。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务楼宇、酒吧休闲活动街区、高端文化品味空间、新型办公空间较少。商业功能业态对高端就业人群吸引力不够,沿街界面缺乏活力,整体风貌有待提升。三是过境交通量大,路网密度低。“三长”地区虽然区位毗邻,但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有效的城市设计,域内交通瓶颈突出,路网密度低、断头路多,道路网络系统性差。金沙江路、武宁路负荷过大、拥堵常发,新曹杨和长征老工业街坊板块现状路网密度不足。

2、产业能级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统筹。“三长”地区对各自区域内现有产业认识和定义、细分行业的划定各有体系,对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目前也是立足自身角度,既有重复,也有差异。比如“三长”都有商业集聚的局部区域,因此都聚焦商贸产业,也都有科技、金融板块,因此站在“三长”角度,当前很难区分差异化的产业特色。二是产业能级和特色有待提升凸显。“三长”地区虽然各自区域都有产业发展方向,但某种程度上都有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缺乏“压舱石”企业,也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区域品牌。三是产业载体和政策优势有待挖掘。对楼宇园区载体资源掌控不强,楼宇资源产权分散,运营方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租金需求制约其主动配合产业招商,很难对构筑特色产业楼宇和园区产业集群产生必要的内生动能。

3、联动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三长”地区联动发展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瓶颈问题突出。在规划建设、土地收储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推进过程中,“条”“块”协调工作机制还不顺畅,集聚区管委办由于不是职能部门,发挥的统筹协调作用有限。同时“条”“块”尚缺乏联动和协同,“块”与“块”之间在产业细分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效能降低,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区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建立议事决策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职能部门、街镇和管委办联动、协同,确保“三长”地区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扎实高效有序推进。

二、““十四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要充分发挥龙头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长三角更多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等专业性服务。同时,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预计将有大量的创新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聚上海。普陀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西大堂”,迎来了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叠加机遇,普陀将加快建设上海乃至长三角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功能。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作为普陀区“一轴两翼”的关键区域,良好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中心城区稀缺的土地资源将会为集聚区在产业培育、功能提升、人才集聚上迎来重大突破。

2、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地区开发战略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上海实施“一江一河”发展战略,努力将“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打造成为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平的标杆区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著名地标。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拥有苏州河20公里黄金水岸,是上海实施“一江一河”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江一河”战略的实施,在苏州河两岸的贯通同时,将会进一步促进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空间品质的提升、加快城区转型升级和商旅文联动发展,增强滨河魅力;有利于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和产业集聚,助力普陀区实现“转型蝶变,再起宏图”。

3、普陀着力打造“三地一极”将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突破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普陀区将着力打造“三地一极”的发展战略,必将进一步加快集聚区各类科创要素的聚集,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和创新人才,加快科创驱动转型进程,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有影响力的新型创新载体,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阿里本地生活、闻泰科技的落户,将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区域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提高综合科研实力,打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将助力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4、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拥有独特的区位和空间资源优势。这是普陀更是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十四五””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距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仅需10-15分钟。随着北横通道、地铁15号线、14 号线等重大项目建成,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将拥有西连东接的突出区位优势,在上海承载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将是重要的枢纽节点型区域。““十四五””期间,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根据规划调整,将会释放出大量土地资源,将是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可开发利用重点板块。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商务、商业、文化、旅游等配套设施完善,拥有商(环球港、大悦城、近铁城市广场、天安千树)、旅(乐高探索中心、海洋世界、长风公园、JW万豪、凯悦酒店)、教(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卫(上海市儿童医院)、文(市少儿图书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长风电竞城、M50文化创意园)、会(跨采中心)、体(长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沪西工人文化宫)等资源,是上海中心城区西北区域功能配套最为齐全的区域。

(二)面临挑战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加大,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影响,预计经济将继续呈现下行趋势。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仍然存在,国际贸易环境趋紧,各类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因素增加。一方面,上海经济增速预计将继续回落,普陀区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投资以及消费增速趋缓,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另一方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很难形成新一轮投资,产生新的税收。区级财政收入锐减,可能导致对区域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未来在开发建设方面也会面临一定困难,部分项目推进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2、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十四五””期间,是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提升产业厚度和集群效应的关键时期,但必须要看到,周边地区竞争日趋激烈。虹口北外滩聚焦做强顶级商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顶级中央活动区。虹桥商务区提出了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聚焦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前滩以城市综合体的形式集合办公、商业、酒店、文娱、休闲等配套设施,目标打造集总部商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产业。临空开发区聚焦高端企业总部、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三大产业,打造成为连接整个泛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地区最具活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未来区域之间互拼政策,拔高企业政策预期,相互间的同质化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如何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发展下去,是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未来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3、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从大环境看,““十四五””早期仍处于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对营商环境、配套服务优惠政策要求较高,地区间的招商竞争日趋激烈。从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自身资源看,高品质的载体资源还不多,对好企业、好项目的承载能力尚不足。招商工作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招商引资中协调联动、资源整合的机制还不完善。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从战略高度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融入全市贯彻落实“三大任务、一个平台”工作,发挥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区位和空间资源优势,提升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作为普陀窗口的作用和地位,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将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建设成为普陀区打造“三地一极”的核心承载区,为普陀区承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联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定位

““十四五””时期,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内涵将发生三大变化:

一是动力机制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正由政策、资源转向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转换。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科研院所较多,加上持续引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具有成为科创策源地的先发优势。激发大院大所的科创活力,打开研发服务的创新空间,将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二是综合环境能级提升。后疫情时代让社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上海“一江一河”战略的实施,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拥有20公里的黄金水岸,又是中心城区西北区域要素配置最齐全,商旅文综合配套最完整的地区,滨河经济带的开发将大大提升综合环境的能级。

三是产业能级提高。科创企业的质量大幅度提升,先后引进了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落地、360大安全总部、闻泰科技、京东智联云等项目;借助科研平台和龙头企业,强化了科创策源功能,加速了产业集聚,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股权、资本为纽带的产业合作将增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的产业稳定性,筑牢产业基底,使产业总体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1、功能定位:““十四五””时期,着力突出“集要素、搭平台、兴产业、强功能、优生态”的新发展理念,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推动各项规划落地落实,聚焦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的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实现集约开发,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紧跟新一轮改革开放方向,加快科创转型升级,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以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拥有苏州河20公里黄金水岸和苏河十八湾文化要素为基础,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360集团大安全总部、上海联交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重大功能平台和大院大所,推动苏州河水岸经济活力带建设,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金融企业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高地和卓越滨河休闲文旅活力带,成为城区新的活力增长极。

2、产业定位:大力提升辐射长三角的核心功能,全面增强集聚配置长三角产业资源的能力,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推动形成数字科技、科技金融、研发服务、生命健康等领域优质要素聚合提升的新发展格局。

 图片1.png

图1 苏河水岸经济带规划总图

(三)发展思路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在区位、功能、产业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条件,应在““十四五””期间更好地为普陀承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服务,主要发展思路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坚持创新原则。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兴奋点和新增长点。集聚创新要素,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对5G技术、数字+应用等开展攻关,力争占领行业至高点,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聚合原则。以开放思想和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高端要素集聚。让科创要素和人才要素在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交汇融合,迸发新的活力。实现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科技创新生态圈、科技金融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商旅文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不断增强高端资源、要素辐射长三角的能力。

坚持联动原则。以苏州河滨河活力带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联动的纽带,实现要素共享和资源共享,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依托目前的现状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长风、长征、长寿各自优势,达到产业生态优化,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形成“1+1+1>3”的效果,成为普陀区承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承载地。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着力发展水岸经济,全力打造苏州河滨河活力带。长寿地区以“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率先转型”为主线,加快城市更新,全面打造形成升级版的商务区,长寿湾地区通过两岸空间缝合、空间能级提升、景观品质优化、商旅文娱联动等,塑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品牌。长风地区形象和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吸引长三角的科技金融企业总部在此集聚。长征地区基本完成新曹杨地区整体转型,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联网+”创新要素集聚,打造成为精细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新型科技商务区;全面完成北新泾地区规划调整,首发项目落地,打造融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滨水创新活动中心。

到2025年,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经济贡献度进一步凸显,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配套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三地一带”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普陀区承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普陀区“三地一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和新的活力增长极。

2、定量目标

(1)经济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经济贡献度稳步提升,经济外向度显著增强,税收贡献进一步提升,每年分别以8%—10%的增速,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累计实现区级税收295亿元,力争完成312亿元的奋斗目标。

科创策源地能力不断增强,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产生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产业集群,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总部20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家,智能软件和研发服务企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率达15%,科技金融类企业贡献度““十四五””期末达到47%。

(2)开发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开发建设总量达到约302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206万平方米、研发37万平方米,住宅38万平方米。

序号

指标名称

至期末的目标

1

含房地产区级税收

累计300亿元

2

新引进项目当年产税率

62%

3

办公楼宇税收落地率

54%

4

新增上市挂牌企业

5家

5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90家

6

智能软件和研发服务企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率

15%

7

科技金融类企业贡献率

47%

8

新增亿元楼数量

15

9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

10

表1 ““十四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

四、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一)打造“高颜值”的地区品质

从功能空间、品质环境、服务资源等方面发力,构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面向未来、面向长三角的空间布局,彰显滨河休闲文化的魅力区域。

1、贯彻实施“一江一河”战略

根据“一江一河”发展战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打造“开放、系统、活力”的公共空间网络。实现苏州河(普陀段)20公里水岸全线贯通,同时高标准、高品质、科学合理规划岸线功能,将苏州河沿岸的文化、历史、体育、科技等元素与党群服务点、绿道驿站、苏河书房、轻餐饮等便民设施融入到沿线的景观的建设中,打造有人文气息、有人情味水岸空间,让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宜居生活。苏州河岸线功能景观的提升坚持“分段优化、一点一策”的原则,长风地区岸线的功能提升以更新改造设计为主,顺应蜿蜒河道、流动水岸,突出生态科技体验,与长风公园、长风海洋世界、乐高探索中心、市少儿图书馆、长风大悦城整体联动,打造以亲子滨河休闲为主题的苏州河畔地标空间。长寿地区岸线,重点是“天安千树”项目在完美贴合苏州河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融入900米长的滨河步道和口袋公园,将为公众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艺术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M50创意园将拆除围墙,实现全开放式园区,并通过建设跨河桥梁与静安苏州河岸线相互动。长征地区岸线将着力打造休闲舒适的自然体验、趣感互动的主题体验和多彩有趣的社区空间。

图片2.png


图2 苏州河岸线公园提升改造工程

 图片3.png

图3 长风2号绿地示意图

图片4.png

图4 苏州河岸线公园1期示意图

2、高标准规划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

重点完成长征老工业街坊、化工研究院、新渡口、长寿24街坊等地块规划工作。通过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分阶段开发转型空间,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规划可开发建设总规模可达到约450万平方米。同时,做到“因地施策”,重视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

表2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可开发建筑规模和产业功能定位 

序号

重点地区

可开发建筑规模

(万平方米)

产业功能定位

1

长风地区

78

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科技金融企业总部聚集地

2

长征地区

新曹杨:120

长征老工业街坊:217

新曹杨地区将聚焦科创,打造精细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新型科技商务区,长征老工业街坊作为全市创新功能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全市科创格局,实现创新转型发展,规划建设融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滨水创新活动中心。

3

长寿地区

35

将打造升级版的商务区,规划项目与旧区改造并存,发展主线为“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率先转型”。

合  计

422

/

一是加快落实长风、长征地区规划优化工作。分片区、分类型引导环境品质改善,推进嵌入式、串联式、开放式微更新。推进廊道绿网、公园体系建设,贯通苏州河北岸特色景观带、西虬江-桃浦河滨河生态廊道、朝阳河-木渎港滨河生态廊道。辟通断头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提升公交服务能力,优化公交线路布置;加快推进跨苏州河桥梁,实现苏州河两岸慢行系统的顺畅缝合。二是加快推进长风、长征地区城市设计。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管理导则,减少商业办公用地,增加科研和产业用地,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绿地比例。通过贯通、渗透、延伸和新增的开放空间策略,将苏州河休闲文化轴向腹地渗透,对地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级管控。加强交通体系的管理控制,增加长征老工业街坊和新曹杨地区的路网密度,缩小路网间距。三是加快推进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地区城市更新。以苏州河为生态纽带,依托金沙江路—武宁路—长寿路商业商贸轴线,沿线区域应通过特色布局、联动发展,最大程度体现资源溢出效应。提升街区风貌品质,重塑金沙江路、长寿路是对外联系的主干道主干路网的对外形象。重要商业节点如真北路金沙江路周边、长寿路曹家渡路周边,通过长廊连通周边商业广场,塑造开合有致、氛围浓厚的街区风貌。

图片5.png 

图5 左岸中和城规划示意图

3、加快推进土地收储和出让

依靠多方借力,多管齐下,寻找利益契合点,全力以赴推进土地收储工作。注重快稳结合,加强协调沟通,多方推介,平稳、高效地推进土地出让和旧改工作。

图片6.png 

图6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土地项目分布示意图

一是土地收储工作。全力以赴完成长风地区9号华师大地块土地置换和积极推进4号客车修理厂地块、9号锦江汽修地块和化工研究院地块就地转型工作;推进长征地区完成新曹杨地块、老工业街坊、电气集团真北路地块、上海标准件十厂地块、上汽集团地块土地收储工作;协调推进长寿地区曹家渡花鸟市场、沪西工人文化宫、国棉一厂地块就地转型工作。二是土地出让和旧改工作。完成长风地区9号东地块的土地出让和化工研究院地块、锦江汽修地块、久事客车修理厂地块就地转型;基本完成长征地区新曹杨地块土地出让。

4、提高产业空间承载力

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提高产业空间承载力。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商办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长风地区9号东地块、10号南地块逸合项目、1号地块国浩长风城二期东项目、4C北地块闻天下创新中心项目、8号地块文化设施项目、4号地块客车修理厂项目、9号锦江地块项目、长风国盛中心改造项目和化工研究院北块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长寿地区天安千树项目、长寿湾24街坊、曹家渡花鸟市场项目、沪西工人文化宫项目、金旭广场项目、鸿寿坊项目和锦绣里北地块商办项目、亚新生活广场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协调推进长征地区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项目、交运集团真北路地块、波克城市、交运地块就地转型、农工商118广场改造项目。二是推进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中福会儿童剧院、长风10号城市体育项目、大华政玖地块(华师大附小)、华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苏州河岸线公园项目建设以及长寿路、云岭东路和泸定路景观提升等。三是配合推进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北横通道,地铁14号线、15号线、武宁路快速化改建等项目建设。

表3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预计)

(单位:万平方米)

序号

地区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类型

1

长风地区

国浩长风城二期东地块商办项目

14.80

办公、文化、商业

2

长风4C北(闻天下创新中心)项目

2.72

商业办公(含配套)

3

久事客车修理厂地块

* 3.85

-

4

锦江汽修地块

* 3.22

-

5

长风9号东地块商办项目

* 24.00

商办

6

化工研究院北地块

* 13.70

科研

7

长寿地区

曹家渡花鸟市场地块

8.40

-

8

天安·千树地块

49.55

商办

9

锦绣里北块商办项目

6.96

商业办公(含变电站)

10

鸿寿坊地块(长寿社区D5-1地块)

8.81

商业办公

11

长征地区

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

* 6.93

科研办公

12

波克城市总部

* 4.13

科研办公

13

交运集团老真北地块

* 9.3

商办

14

农工商118广场城市更新项目

31.62

商办



小计

187.99


注:*表示仅地上建筑面积

图片7.png

图7  国浩长风城二期项目示意图

 

图片8.png 

图8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建设项目分布示意图

5、重点聚焦新曹杨地区建设

基本完成新曹杨地区(东至大渡河路,南到金沙江路, 西至中环线,北至怒江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6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其中可开发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整体转型,将新曹杨地区打造成为精细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新型科技商务区。规划形成 “一核,一心,两廊,十字林荫环”的空间结构。“一核”即生态活力核,城市空间品质的核心节点;“一心”即结合轨交站点打造区域发展中心,产业核心体验活动区;“两廊”即西虬江和朝阳河是区域对外联系和对内滨水休闲的重要景观廊道;“十字林荫环”即泸定路和新增支路形成十字林荫环,串联公园、公共服务、文体中心和商业等活力节点。用地布局方面,以360集团华东大安

全总部、波克科技总部入驻为契机,推动地区整体更新,对标科技商务社区的复合功能,利用中环线快速路、地铁13、15号线轨道交通站点优势,优化”科技—商务—生活”布局;利用河道等自然禀赋,完善开放空间体系,构建体现地区特征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加密路网,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形成网络化、多层次的慢行系统,激发街道活力,架空步道与滨水建筑相结合,打造多层次滨水观景体验。

图片9.png 

图9 新曹杨地区(金沙岛科技城)规划示意图

6、着力提升核心区地铁15号线周边功能

围绕地铁15号线长风公园站,在周边一公里左右半径范围内,依托国浩长风城(总建筑面积36万平米)、浙铁绿城长风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逸合项目(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等近百万平方米体量高端商务楼宇资源,同时整合长风公园、长风海洋世界、长风大悦城、乐高探索中心、云岭东路东侧绿地保留建筑、市少图馆新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福会儿童剧院、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洲际华邑酒店、JW万豪酒店以及苏州河岸线公园等优质资源文旅资源,吸引各类高端要素集聚,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内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功能复合型区域,成为“新生产、新生活、新生态”标杆区域,成为普陀区对外展示的窗口和产业高地,成为世界级滨水空间苏州河畔的“城市会客厅”。

7、打造5G智慧街区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建成闻泰5G创新中心,实现5G数字技术与“衣食住行游购娱”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新场景。着力推进智慧商圈、数字街区建设。提升重点商圈、商业街区5G网络和应用覆盖,鼓励开展智能交互技术集成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数字应用推动商业能级提升。推进上海环球港、中环商圈等智慧商圈试点建设,支持上海环球港打造普陀首家“5G+五星购物中心”。鼓励商圈、商业街区与电商、新零售企业合作,依托线下网点、渠道、品牌、服务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技术协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梅川路缤纷生活体验街与阿里本地生活深度合作,积极引入慧商通过“线上+线下”“到店+到家”促进街区“数据化、信息化、智慧化”转型,打造上海首条“智慧口碑街”。

(二)推进“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做强产业承载、做实科创融合、做靓特色地标、做优文化品格”的发展思路,打造滨河城区转型腾飞发展的新示范,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沿苏州河推动总部经济、科创研发、商旅文娱等活力要素合理布局,有机融合,使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苏州河沿岸地区成为上海苏州河滨河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产业集聚带和文化承载地。重点发展数字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4大产业集群,形成能够有效集聚产业链高端要素的经济发展圈层。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宝能中环中心、中信泰富地块、国浩长风城二期东地块、闻泰5G创新中心、“天安千树”项目等空间载体,优先布局发展数字经济、新基建、新经济、新消费、新业态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推动长风主场ESP电竞文化体验中心、M50、环球港、大悦城、长风公园、滨河公园等载体联动发展,打造集文化、商业、娱乐、休闲、体育于一体的泛娱乐产业生态圈。

2、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

聚焦数字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4大产业,新材料、新消费、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4+X”的产业集群,通过开展产业链、平台招商,引进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优质企业落地70家,重点产业集群对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区域经济贡献度(非房地产)达到70%。        

(1)数字科技

推动数字科技产业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全面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部分细分领域发展领跑全国。发挥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360集团华东大安全总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科院、上海化工院、闻泰5G创新中心等科创资源,建成一批对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技术基础研发,加快数字技术在区内场景的深度应用,举办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展会论坛,推动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下一代网络通信、5G+物联等领域创新团队和头部企业落地,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集群。发展“在线新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娱、消费、教育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以天地软件园为核心,培育和引进智能软件、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龙头企业。依托Unity天地港,以及波克科技自建总部楼宇,汇集在线游戏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游戏产业集聚圈。聚焦阿里影业、淘票票、联瑞影业、世像传媒、苏宁环球传媒等重点互联网影视企业,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互联网影视活动,全力推动“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聚集带”建设。依托喜马拉雅等音频行业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数字音频、直播产业。结合苏州河长寿湾地区天安千树等地标性载体资源,吸引数字文化、在线新经济企业,打造网红创意产业集聚带。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及其出版社,聚焦智能教育科技产业的发展,构建环华师大智能教育科创集聚带,重点发展在线教育、教育科技、专业培训。充分发挥阿里本地生活数字经济体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围绕吃、购、行、娱等生活需求和消费场景,提供数字生活新服务。

(2)研发服务

充分发挥重要创新载体、平台和各类科创主体作用,聚焦前沿高端领域,提升具有领先优势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推动科创研发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到产业集聚。发挥重要载体作用,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360集团、电科所、上海化工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重要科创资源,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成立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打造线上科创平台,建设1200万华人专家、650万国际专家的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汇聚2000余名科技前沿领军人才,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实验室经济,推动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化工院等建设的高标准实验室,引进一流的创新型实验室企业,吸纳一批技术研发总部和运营总部。集成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交易等国际国内优质资源。鼓励企业创新,调动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鼓励行业头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立研发总部、技术中心等,大力培育和引进研发服务业企业,并推动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主体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撑。

(3)科技金融

面向长三角吸引和集聚金融要素,通过“培育功能、集聚产业、树立品牌、汇集人才”服务长三角,打造“资本+产业+园区+智库”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品牌生态圈,最终辐射长三角。发挥资本优势培育金融功能,支持并参与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上海联交所产投基金、长三角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大型平台类基金的资本优势,力争引进10家大型基金,赋能其他产业,辐射长三角。聚焦细分领域发展金融产业,继续发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保险经纪等行业,力争引进行业龙头10家,总部型企业20家,产业税收占比超过30%,形成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总部集聚地。集聚金融要素树立园区品牌,利用上海联交所产权并购交易平台、交大高金、科技金融博物馆等平台机构汇聚金融要素,丰富投融资、上市辅导等金融服务,联合业内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研究机构,争取承办长三角产业创新峰会、世界并购大会等高规格峰会、论坛,力争打造1-3个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品牌活动,进而吸引5家知名金融机构落户,并联合权威机构创立发布“科技金融指数”,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品牌。吸引专业人才打造金融智库,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广度,引进、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建立并完善高端科技金融人才合作制度,加强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咨询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支持设立教育场所、培训基地、研究中心,广泛提供项目研判、咨询评估、金融配套、交易撮合等智库服务。

(4)生命健康

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长风科技园、天地软件园等重大科研平台和重点园区,聚合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打造苏河“生命水岸”。借助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筹建的重大科研平台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方向专业实验室,推动医疗器械、生物芯片等领域内技术成熟企业落地,提升长三角生命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推动发展互联网医疗新业态,推动政府、校方、企业及医疗机构共建“数字医学共享平台”。发挥上海化工院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的研发优势,拓展稳定同位素生物医药检测与试剂应用领域,开发肿瘤诊断、呼气实验、分子影像探针等先进诊断试剂,开发氘代、氟代药物中间体,提升食品安全、生态及健康安全评价服务能力,推广食品产地溯源及品质提升服务。抓住长三角生物医药、基因技术、医疗器械、在线诊疗等上市公司和核心企业,进入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的机遇,引进一批行业龙头的研发、销售总部,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企业。

(5)新兴产业

新材料。发挥上海化工院技术研发优势,进一步创建新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快建设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依托院内北区待建的研发办公楼宇、实验室,发挥技术创新协同平台的溢出效应,促进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企业落地,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上市。

新消费。发挥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拥有的综合配套、人文环境和消费领域优势,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更新迭代经营模式,用好区域内休闲、文化、会展、旅游资源,集聚流量推动“周末经济”、“夜经济”发展。引入新电商、新零售、新服务、新品牌等细分领域新业态企业,推动“用户体验+场景化消费”结合,吸引国潮、网红、萌宠等新兴企业落地,不断增强地区经济活力。

人力资源服务。借助上海中智打造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大力引进人才培训、网络招聘、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行业内细分领域内的优质企业。联合喜马拉雅设立的“在线新经济大学”以及开弈人才、蓝海人力、才赋人力、立福人才等重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共同为普陀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促进“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高端人才集聚,做大做强“长风人才服务港”。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知名行业组织和平台机构引进力度,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论坛、峰会、高端人才沙龙等活动,提升“长风人才服务港”的品牌知名度。

(三)打造“有温度”的营商环境

1、拓展营商环境开放度

紧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联动过程中,开放共享资金要素、资源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等。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以江浙皖为重点,组织专门团队引进外省市优质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第二总部。以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化工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辐射效应,带来区域联动和产业带动机会,吸引长三角优质的科创项目落地。拓展开源招商渠道,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招商机制,与楼宇运营方联手打造特色楼宇和亿元楼。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商会、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平台机构等深入合作,拓宽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招商。加强外资引进,把握上海市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契机,与外国商会、涉外服务机构等密切联系,引进一批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提升服务集成度

继续依靠“地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协调机制,在重大项目引进、重点企业服务中针对产业政策、专项扶持、工商税务、人才服务、人才公寓等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和实际困难,开辟直通车,打好组合拳,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打包服务。嫁接商会、行业协会、法律税务等专业服务机构,统筹商业、文化、教育、会展、医疗等服务资源,组织好针对平台、楼宇、企业、专业机构等主体,以及企业家、专家、高管、白领、青年员工等不同人群的服务活动。牢固树立“服务是普陀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条+块”服务模式,发挥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投促中心、街道镇组团服务机制作用,借力职能部门的力量,提供“管家式”“菜单式”服务,按区域、楼宇配置专班,打造优质金牌“店小二”服务团队。

3、增强品牌辨识度

建立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品牌,统一CIS标识,开辟官网、官微,加强对区位、环境、资源、服务等优势的宣传推介。完善土地、楼宇、政策、服务等宣传资料,推出宣传片、投资服务指南、生活服务地图、推介图册等。用好各级各类宣传资源,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大力宣传科技金融为特色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长风都市休闲区、卓越滨河休闲文化旅游活力带等的建设情况,讲好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故事,传播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形象,提高业界和社会公众对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利用好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书房、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马十公里精英赛、白领相亲、企业家讲堂等品牌活动,通过专业平台、论坛、会议,树立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发展活力最强、综合配套最全、专业服务最优、产业元素最多的品牌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联动发展涉及面广,瓶颈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是设立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管委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区相关职能部门和重点地区、街道领导担任成员,作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联动的议事决策机构,统筹协调解决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在规划、土地、招商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做实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管委会办公室。由区职能部门抽调骨干力量派遣到管委办,发挥专业协调职能,协助推进解决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深化区属国有企业专业化改革。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长风集团,围绕招商服务运营、区域开发建设、资产运营管理、股权投资、会展文旅等主营业务板块设置相应子公司,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作用,助推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高质量发展。

(二)资金保障

管委办承担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规划制定、土地收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大量的政府职能,““十四五””期间所需资金达到55亿元,长风集团自身发展资金14亿元。在资金保障方面,一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由区政府根据以事定财的原则,根据资金支出的用途不同,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明确资金来源和对口部门,并纳入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将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土地收储、市政建设、招商引资资金统筹管理,发挥资金使用协同效应。二是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长风集团根据所承担的功能和任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通过发行公司中期票据等,增强资金的的流动性,完善企业资产结构,提高国有平台公司市场认可度,确保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和方法,加大领军人物、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聚焦“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以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为创新策源地,以科研项目带动国际化、高能级人才在普陀集聚。二是参照临港新片区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落户、“居转户”、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三是积极打造“长风人才服务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依托长风人才服务港,建立面向更高层次人才的共享平台,大力引进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四是打造“人才便利店”。丰富生活体验场景,创造品质生活,大力提升各类人才宜业宜居的舒适度和便利度,新业态新模式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的政策力度,发挥政策的灵活性、竞争性、精准性、市场性和引导性优势。一是平台政策突出灵活性。优化平台政策,对于承担区域招商引资功能的政府平台公司、积极培育引进重点产业优质企业的市场平台主体等,给予奖励或分成。二是产业政策突出竞争性。对产业政策进行大胆突破,重点针对关联企业打包、高管个税到人、租金减免与政策扶持联动等重大项目的扶持诉求,保持扶持政策的竞争力。三是专项政策突出精准性。丰富“3+5+X”专项政策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等各领域的专项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专项政策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精准扶持。四是机构政策突出市场性。优化针对楼宇业主、中介机构的奖励政策,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专业服务机构主动参与区域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楼宇经济能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五是创投政策突出引导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支持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信贷风险补偿、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担保等方式,优先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科创企业发展。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