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重活、补空白!他们为社区分忧、为群众解难 ( 2022年05月25日 )

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遇到了许许多多心怀善意的居民,分享爱并得到爱,尽管任务繁重,但他们信念坚定、全力以赴留下逆风而行的身影

4月中旬,上海的疫情防控进入吃紧阶段。街道“90后”机关干部、区级机关志愿者、增援社工组成“后援团”迅速支援北大街居民区,分担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重任。

这支团队虽是临时组建,但战斗力满满。他们日夜奋战、通力合作,助力北大街小区在两周内迎来了疫情“拐点”。

团队有哪些成员?

他们又是如何紧密配合的?

一个有“男人味”的90后

完成特殊楼栋物资运送的浦家俊脱下防护服时,全身的衣服早已湿透,额头上的汗水不小心流进了眼睛,他难受地用力眨了眨眼。一个多月来,物资运送任务几乎每天都有。

1993年出生的浦家俊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最年轻一员,但在这次疫情面前,他勇挑重担,成了居民区抗疫的“主心骨”,也成了小伙伴们心中的“大哥”。

3月31日起,作为中鼎豪园居民区联络员的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入驻小区,全面负责居委会疫情防控工作,一天只能睡3、4 个小时。

当中鼎豪园居民区疫情趋于稳定,他又临危受命,被调至北大街居民区负责防控工作。浦家俊迅速肩负起抗疫重任,勇作为、敢担当。

北大街小区的“作战”任务更复杂,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了解地形分布情况,整理出所有特殊楼栋的基本信息表,再与团队伙伴一起商讨、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不留盲点。

从核酸筛查的点位设置到抗原拭子的分发及结果汇总,从物资的装卸、打包、发放到为居民联系买药等,事无巨细,他都有条不紊地处理着。

起初几天,气温一度冲破30℃,晚上脱下衣服,领口都是一块一块的盐渍,脚早就磨破了皮,出了水泡。居委会没地方洗澡,他只能烧点热水简单擦洗一下。他克服了这些难题,一心投入抗疫工作中,身边的人都称他越来越有“男人味”了。

在这次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社区的主力军中有不少像浦家俊一样的青年机关干部的身影,他们肩负使命和担当,尽锐出战,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有召必应的战疫“一姐”

59岁的杨英娣是这个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也是唯一的女性,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杨姐”。她曾多次参与各类攻坚任务,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本该是退休的年纪,现在又有召必应地前来支援,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战疫“一姐”。

刚成为志愿者时,对于纷繁复杂的抗疫任务和老百姓的需求,杨英娣了解到的还是空白。但本身作为北大街的居民,她有着天然的感同身受。杨姐用她的沉着冷静与临危不惧的魄力,与团队一起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难题。

下沉干部眼中的“活地图”

北大街作为半封闭小区,道路四通八达,路名也多种多样,初到小区的几位机关下沉干部一时难以摸透,好在有杨姐这位“活地图”。

她利用自己熟悉社区地形的优势,迅速根据点位分配人手,并为大家做好责任分工,让小区内五、六个点位的核酸采样现场秩序井然。

居民区眼中的“话事人”

为便于特殊楼栋居民及时掌握信息,居民区组建了相应的微信群,杨姐主动加入,及时与居民做好沟通。

面对居民的疑惑、焦虑与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杨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微信群内一遍一遍地劝说,用已经说到沙哑的声音与居民沟通,让居民从疑虑到释怀,从不配合到配合,为社区尽早完成“清零”打下基础。

自杨英娣进入连轴转的工作以来,她总是冲在一线的“大白”。每次脱下“大白”的那一刻,她也会感觉疲惫不堪,常常顾不上吃饭、喝水。同时,她还要照顾家里90多岁的老母亲。一边是“大家”,一边是“小家”,她从未舍弃一方,撑起“半边天”。

从“三尺讲台”到抗疫前线

本轮疫情暴发之初,回民小学的党员教师黄旭主动报到,加入了北大街志愿者队伍,协助特殊楼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他总是第一时间上岗,做好防护措施后协助核酸检测、配送生活物资和防疫用品,还要为特殊人群送餐上门、寻医问药。每天第一个来到志愿者集合点的是他,留到最晚的也是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黄老师。之后,黄旭与街道派驻的干部一起挑起了“新担子”,冲锋一线安排起转运工作,常常通宵达旦。

当团购兴起时,黄旭意识到物资送达后的消杀、分发情况直接关系着社区防控成果,他便在每日的问题复盘会议上提出想法,强调一定要把握好物资团购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平衡。

隔天,黄旭便和志愿者们积极联系附近超市,开展平价保供惠民行动,后又不断扩大居民知晓面,逐渐遏制社区团购乱象。

走下讲台,走入社区,他用实际行动为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强的抗疫防线。

“我是党员,我先上”

区法院的贺天牧来到北大街支援后,担负起了后勤保障工作,其中包含给特殊楼栋内80岁以上老人送午餐的任务。

说起第一次进特殊楼栋的送餐经历,贺天牧笑着说:“感觉心情跌宕起伏,令我刻骨铭心。”他描述道,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但他毅然决然地完成了任务。还记得第一户是位住在七楼的老人,由于天气炎热又身着“大白”,再加上紧张情绪,爬楼爬出了一身汗,面罩都起了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到七楼时,老人已等在门口,接过贺天牧递过的饭菜并连声道谢。贺天牧想着能为老人解决吃饭问题,心里更多了些欣慰。

一个多小时下来,当天共为18位老人送去了午餐。送餐体验对贺天牧而言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他说:“我是党员,我应该先上。”

抗疫一线显身手,体育精神绽光芒

来自区体育局的李剑华是团队中“体力担当”,有着体育相关背景的他除了负责运送物资,还承担了集中隔离人员的协调和转运工作。

“每次做完工作,我就在想,我们一定要快点打赢这场战‘疫’。”李剑华说道。他负责深夜对接转运司机和隔离人员,把大家都安全送上车。“我们会提前通知,做好告知和安抚,让他们能安心、放心。”

转运工作经常在晚上,等结束后李剑华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他抓紧时间补个觉,第二天一早又精神满面地出现在办公室,和伙伴们继续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是体育人的性格特征,在疫情防控大战中,体育精神始终闪耀在志愿服务中。

杨轶深:来自“疫”线上的日记

“阿姨啊,你不要着急,我马上给你想办法……”一天清早,区绿容局的杨轶深正劝慰着一位药将用完而急需就医的居民。

北大街小区共有居民4000余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51%,每天都有几十个老人需就医配药是常态。在此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如何在做好防控的基础上,及时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

为此,杨轶深和团队伙伴们多次讨论商定方案,最终决定将老人需求一一登记备案,急病最先放行,慢性病则由专人配药次日送达。经过几天的试运行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自下沉社区后,杨轶深与社区居民肩并肩作战,跟着居民区骨干志愿者熟悉社区地形,一起整理派发物资,还承担了核酸采样的扫码工作。

在办公室的日子,他还负责记录来访居民的诉求,一张张来自居民的需求单也让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他经常就如何加强小区封控期间的管理和团队伙伴们讨论到深夜。他在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8:00起,对特殊楼栋开展解封前采样,单人管形式扫码共计110份;下午开展物资发放工作,卸货2028份;对照清单派发孤老和特困户蔬菜100余份,物资派发工作持续到21:30;当天重新启动了居民代配药服务;宿舍迁至临时指挥部。”

文字虽简单,包含的内容却一点不简单,然而这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截至目前,这支团队已经有序运转了许久,其中当然也离不开社区志愿者的支持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工作成员的线上协调。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小区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相信一定能够迎来云开“疫”散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