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一次办、走心办!真如这个窗口单位你爱了吗? ( 2021年03月04日 )

实时排号一目了然,多种业务一窗受理,智能业务一机即办,信息数据一键调用……如此便捷智能的办事处,你知道在哪里吗?

真如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的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智能防疫——无感测温、无码通行

家住真北三的张老伯进入受理中心后,无需脱下口罩,在智能测温仪前稍作停留,仪器即刻告知“体温正常”,随后他用身份证在“身份证+二维码”终端上核验健康状态。“人、证、码”三合一,加上测温,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以前又是手机,又要这个码、那个码,还要登记,现在我带上一张身份证就行了。”张老伯对受理中心近日上线的各类“防疫神器”颇为满意。作为一种“适老化”设计,“神器”既实现智慧防疫和便民服务两不误,又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不再为“码”所困。

24小时服务不打烊 “一网通办”自助终端

传统窗口办理一次次排队等候,实际办理材料不齐折返重办、二次跑腿……如此“折腾”,对通勤、睡眠时间都很宝贵的“打工人”而言,可谓叫苦不迭,时常出现“白领人群请假办,业务人员掐表战,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

为多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办事不卡点、更灵活,受理中心开设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集成档案、公安、人社、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服务事项,包含热门办事、自助办理、便捷服务、特色功能4个板块,共提供66项业务。

非受理中心办公时间,办事群众仍可持身份证或随申码进入自助服务区办理相关业务。据了解,“身份证+随申码”自助开门系全区首创,随申码也正从此前的“防控利器”逐步向市民“生活服务码”和数字名片转变,逐步打破政务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之间的“次元壁”。

为有效解决信息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街道相继在北石路165号、536号两处“真如意·共享家”新增两台“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并组织业务骨干定期对自助终端机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督导,做好居委会工作人员培训,使“自助终端指导员”精准掌握操作流程,从而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据悉,自助终端已分流6234笔窗口业务,效果显著。后期,街道将在高陵片区再添“一网通办”自助终端,进一步开启24小时不打烊、办事“全天候”模式,辐射更多群众,打造“一心三区”(受理中心、“真如意·共享家”、高陵片区自助服务区)政务服务“新高地”。

一件事、一次办、走心办

“我没带户口本……”“跑了N次了!”每当遇到一件事办多次、办不彻底时,无论对办事群众,还是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而言,都是劳心费神,且不愿意看到的。

受理中心以“一网通办”改革为契机,以群众视角思考问题,用群众要求确立标准,编制服务标准,明确审批流程,强化数据信息协同。

例如推行“电子亮证”、“一网通办”、“一件事”、“不见面办理”等,着力解决办事慢、来回跑、反复跑的问题,让“群众跑”变为“信息跑”、“数据跑”、“证件跑”;借鉴互联网经济的精髓,将自助快递柜理念运用于政务领域——自助证照柜,证照、材料“不见面”投放,错时、延时领取,就像丰巢快递柜一样方便。

听障人士在生活中遭受很多健听人群难以想象的不便,“我要办什么”一句再平常不过的简单要求,他们要通过手语表达,然而不懂手语的人也很难理解,只能借助传统纸笔,费时费力。

如果听障人士不会写字,该怎么办?因此受理中心引入手语赋能专窗,借助互联网+手语在线“沟通”,为听障人群搭建起无障碍交流平台。

从“标准化”到“规范化”再到“精细化”是“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代办、帮办”改革的“落实版”。正因为“一件事”是动态的,唯有走心,在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成为群众心里温暖的“一件事”。

真情实意 打造如家办事环境

受理中心作为窗口单位,全年无休为辖区各类人群提供社区政务服务,窗口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也是群众切身感受服务质量、体验办事效率的前沿地带,因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受理中心坚持“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传帮带”、“走出去”、线上线下等形式定期组织轮岗,抓好培训,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过硬队伍。

办事群众进门有人问询,办理过程中“一对一”引导帮办,话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政策解析周全细致,轮椅、老花镜、急救药品应有尽有,现金窗口、绿色通道,面面俱到。

受理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本、如家温馨的办事环境,让群众开心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