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历史,关于宜川你了解多少 ( 2022年12月08日 )      来源: 宜川街道

宜川的历史最早要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十七世纪中叶),浦东赵姓村民在赵园浜定居(今赵家花园),从事菊艺种植,王家巷王敬川,朱家宅朱成、王里陶等于金号二十三图购买民房,改建为万寿庵(原址为现宜川六村63号),俗称观音堂,后逐渐形成村落后,时属宝山县依仁乡,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废彭王庙,改彭浦厂,设厂董、地保,行行政工作,宜川这一区域在行政上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宜川路街道辖区行政归属多次变更,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城、镇、乡自治时,建彭浦乡,1927年改彭浦区。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日伪将将彭浦、大场二区合并,建立伪沪北区公署。1945年抗战胜利后,宝山县府合大场、彭浦为一区,名大场区。

新中国成立后,宜川街道行政区划屡经变更,最早中山北路以北地区为大场区第三办事处,19546月后,大乡划小乡,辖区属西宝兴路办事处下设的第三办事处;1954年,中山北路以南地区建立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委员会交通西路办事处。19563月,宜川新村办事处由宝山县大场区划归普陀区;同年8月,与交通西路办事处合并为宜川路办事处。1957年中山北路以南地区划出,更名宜川新村办事处。58年宜川新村、甘泉新村、交通西路三办事处合并,19591月,命名为宜川新村街道办事处。1982年甘泉新村划出另立街道。19996月,中山北路街道(原部分光新路街道)并入宜川新村街道,设立宜川路街道。此后,街道境域方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