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里 始于阅读丨《道德经》:知“道”,修“德”

2022-08-12 15∶08 来源: 万里街道

撰写丨刘小飞

朗读丨赵  谭

0812_151715_487.png

《道德经》老子(刘小飞藏书)

如果你想改变生活,首先你要改变自己。如果你想改变自我,不妨看看《道德经》。

朋友你好,请停息片刻,留3分钟的时间给《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在海内外广受欢迎,启发了世世代代的读者,包括荀子、庄子、黑格尔、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等。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史记》和前人的考释,普遍认为,《道德经》是由老子创作的,他是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又叫老聃,担任过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职,孔子曾经向他问礼。《道德经》是老子唯一传世的作品,写完他就归隐了,渺无影踪。

《道德经》论述的核心概念是“道”和“德”。

提起“道”,我们通常会想到“道路”、“道理”,但在《道德经》中,“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存在的“道”;“道”是世界的本源,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什么是“德”呢?

“德”是“道”落实到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对来说,“道”是抽象的,看不见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德”比较具体,是“道”的具体体现。

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是一种自然的、内心的流露,与自然同一;“下德”则是有意而为之的产物,有人为的痕迹。

生而为人,我们都要“修德”,向“上德”无限靠近。“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遵循自然规律,重视后天修养,向“玄德”靠近——那美妙的上上之“德”。

《道德经》全书共五千余字,语言简约典雅,含义隽永深远,充满了东方智慧,常读常新,值得你细细品味。如果你有幸遇见这本书,请不要错过,相信你会得到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