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如何边游边听边赏边学?普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亮点频频!

2020年06月13日 来源: 文旅局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遗产日”期间,普陀区部分文物建筑免费开放,同时创新文化遗产推广方式,推出普陀文物声音产品,同步开展线下展览和讲座活动,并在文化上海云、抖音等网络平台推出专题页面和会场,让市民多渠道参与“遗产日”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普陀文物建筑可游览、可聆听,可阅读

   普陀区历史悠久,拥有古遗址、近现代遗产、文教建筑、红色遗产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6月13日当天,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点)持续免费开放,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顾正红纪念馆、M50创意园(信和纱厂旧址)、创享塔国际文创园(上海被服厂旧址)将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免费开放的前提下,预约、限流、错峰参观。

image.png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顾正红纪念馆

   线下游览之余,线上“聆听”的普陀文化遗产创新产品也同步推出。

image.png

 文物建筑声音产品“印迹——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遗产图志”

   区图书馆和区文管办把《印迹——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遗产图志》一书搬上了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区图书馆依托文化品牌“苏州河书房”,制作普陀首个文物建筑声音产品“印迹——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遗产图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再现普陀区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历史风貌区情况。打开喜马拉雅APP,搜索“苏州河书房”,即可收听《印迹》专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普陀区图书馆或其微信公众号上收听。区文旅局与喜马拉雅合作,通过线上声音产品探索“云游”文物建筑的新方式。

   除了可游览、可聆听,普陀的文物建筑还可“阅读”。

image.png

普陀建筑可“阅读”

   通过文化上海云、文化普陀云等线上平台,普陀区推出建筑可阅读项目“漫步普陀·阅享建筑”微信小程序,并以短片形式呈现中央造币厂旧址、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大夏大学旧址、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信和纱厂旧址等文物建筑的前世今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游览历史文物建筑。

线上“云鉴赏”线下共学习,

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普陀区一直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六个门类,共29项,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

image.png

《普陀非遗守艺复兴》主题展

   “遗产日”期间,线上“云鉴赏”内容丰富。《普陀非遗守艺复兴》主题展在上海普陀APP融媒号线上开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和特色。区文化馆通过上海普陀APP融媒号和抖音平台,推出瓷刻、长征纸艺和手绘彩蛋三场非遗云上课程。在文化上海云、文化普陀云等线上平台,市民还可以欣赏区文化馆瓷刻舞蹈作品《瓷赋玉兰》、桃浦文化古琴作品《融》、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卢式心意拳拳法视频等内容。

 image.png

三场非遗云上课程

   线下活动也缤纷登场。区文化馆推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区抗击疫情非遗作品展,展示非遗传承人创作的29件非遗作品,包括长征纸艺、真如麦秆画、海派玉雕以及纸浆画等,以“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为主题,致敬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区文化馆邀请上海市非遗项目卢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举办现场讲座,带领市民学习卢式心意拳拳法。

image.png

 卢式心意拳线下活动

   此外,桃浦文化馆作为竹簧保护传承基地,以文化普陀云为平台,推出“指尖上的非遗‘竹簧’工艺展”,展示上海工艺大师曹平的竹簧作品。

image.png 

   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区美术馆)推出“小题大作——中国微型古船模技艺展”,展出中国微型古船制作者王双淮及陈昌华的微型古船模作品,凸显微型古船模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image.png 

   本次展出作品分为微型中国古船模和海上瓶装船模作品两类,相比现代船模,这些作品同比例还原了古代船舶的结构,但体积更为小巧,显得更加精致。

   艺术家陈昌华擅长微型中国古船模制作,他的作品多为风帆古船。

image.png

   现场,“清明上河图”系列瓶装船模作品令人惊艳,王双淮用10年时间制作了24艘北宋船只,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繁荣盛景。

image.png

 “清明上河图”系列瓶装船模

   今年,非同以往的“遗产日”,不一般的精彩纷呈!千万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