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炼成?上海群众体育五年来硕果累累 ( 2022年06月29日 )   上海体育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丰富城市文化、提振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质、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发展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助力,也是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任务。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五年间,上海群众体育百花齐放,这些累累硕果也是上海努力推动体育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金名片”的最好证明。

图片1.png

让市民处处可健身

家门口的健身场所,让市民的健身变得更为便利。2002年,上海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终于在2017年底贯通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这项工程重新定义了上海城市景观,更提供了大量体育场地,滨江成为上海的跑步胜地、运动天堂。

图片2.png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又基本实现贯通开放,在“一江一河”的带动下,上海独特的运动滨水线越变越长、越变越宽,骑行、步行、跑步三条慢行道贯穿其间,以篮球、攀岩、滑板、羽毛球为代表的嵌入式体育设施星罗棋布,各类配套设施也为健身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图片3.png

在“一江一河”的大框架下,上海通过利用各类闲置用地、建筑屋顶、高架桥下等城市“金角银边”,集合各区及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建设场地,普陀区中环篮球公园、长宁区北翟路中环桥下的动物主题运动场、黄浦区滨江滑板极限公园、徐汇区美罗城屋顶足球场等设施,如今都成为了市民运动休闲、健康生活的新地标。

上海着力打造的体育生活圈,越来越贴近老百姓。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总长1954公里的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和骑行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多达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健身房186个,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2.35平方米。

图片4.png

健身场所的距离远近和便利性,是决定市民健身频率、保持健身习惯的重要因素,如今上海“处处可健身”的城市环境,让市民的健身热情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上海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45.7%。

让体育惠及全民

作为国内较早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城市,近些年上海逐步尝试专为老年人打造运动场所。

2021年,全国首创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应运而生,专为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和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去年,全市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0个,全部以免费或者99元包月的低收费、公益开放。预计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将建成不少于100家、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健身房。

3.jpg

2021年,市体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首批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和等级评定工作,已认定三邻桥体育文化园、翔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等六个项目,为首批“都市运动中心”试点项目。作为新时代上海全民健身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都市运动中心”已经成为市民“健身的新去处、消费的新载体、城市的新空间、健康上海的新地标”。

图片6.png

据悉,上海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市16个区“都市运动中心”全覆盖,并试点在全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中建设“都市运动中心”。硬件有了,软件方面也从未落下。““十三五””期间,上海共完成社区体育服务配送25499场,直接服务市民约70万人次;而在““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每年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8000场。2020年以来,上海启动“你运动、我补贴”的体育消费券配送服务,两年间已向市民配送体育消费券超过6000万元,领券市民超过300万人次。

5.png

为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到2025年,上海预计将新建或改建不少于8000个健身设施项目,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2.5‰,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不少于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