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旧里焕发“新”活力——记长寿路街道长鸿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孙振平

2015-06-15 来源: 新普陀报

WDCM上传图片

去长鸿居民区采访前,记者查了下地图,靠近热闹的长寿商圈。可站在新会路234弄的弄口时,记者傻眼了,简陋的房屋覆盖着砖瓦,逼仄的通道蜿蜒扭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置信,如此寸土寸金的繁华街区里竟然“隐没”着这样一条弄堂。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长鸿居民区除了西南面的恒达大厦和东北面的银行大楼外,都是二级旧里。1900多户的社区,吸毒者38人,两劳释放人员29人,各类持证残疾人员209人,经过医学鉴定的精神病患者23人,“不要说普陀,在上海恐怕这样的社区也不多了。”环境脏乱差,居民纠纷不断,盗窃案件频发。

但就在这两年,这个80多年的旧里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治安问题状况,原本是全区倒数第二,如今在街道还是第二,不过是正数的!”变化背后的秘密究竟何在?同事们笑称说,“阿拉有孙书记传授的治理经。”孙书记,名叫孙振平,长鸿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从“堵马路”到“送锦旗”

“居住环境差、居民意见大,要想扭转局面,就得帮居民办实事,从居民最头痛的问题办起。”

由于四周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走进长鸿居民区的弄堂,很明显会感觉到天色一下子变暗了。据老人们说,这里基本是解放前建造的老式石库门房子,不少是一家三口甚至一家三代居住。为了解决住房困难,居民们想尽办法地“扩张”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的房子前面“伸”出一个灶披间,有的楼顶上“架”起了阁楼。久而久之,弄堂变成了“一线天”。

在相对恶劣的居住环境里,居民的怨气无处可撒,“动不动就去堵马路抗议”。2012年8月,长鸿居民区新一届党支部成立,在街道信访办工作多年的孙振平“走马上任”。

上任第一周的一天,他就被几个居民堵在居委会门口骂:“侬看看大暴雨,‘拷浜’都来不及,东西都飘在水里……”原来是到了汛期,再加上房屋年久失修,地势低洼,地面积水严重。等居民连串抱怨发完,孙振平才开腔:“既然大家找我反映问题,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请大家相信我。”

当天,孙振平就带着同事们,穿着高帮胶鞋,打着伞,蹚水去居民家中查看,帮进水严重的居民排水,又赶紧呼叫排水公司过来救急。大水退去后,孙振平开始思索如何杜绝后患,于是和同事们制定了一整套下水道管理“清单”:每周四的义务劳动日,居委干部轮流疏通下水道;其余时间,监督保洁员做好日常清理工作,确保其保持畅通状态;利用夜间巡逻小喇叭,倡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避免“随手扔”成为堵塞下水道的“帮凶”……他又向街道申请,将小区排水系统改造纳入二级旧里住房综合改造项目。至此,那样严重的积水情形再没出现过。

孙振平的“第一把火”成功了,这也给了他启示:“要想改变居民的态度,社区干部就得先转变理念和作风,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孙振平告诉记者,之前的两委班子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相对较弱,因此居民意见颇大,对居委干部不信任。于是,他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居民找到居委会,不管是不是职责所在,都要先揽下来,“我们忙一点不要紧,老百姓的事绝对不能搁着。”

“这两年,居委干部做了不少好事体!”坐在弄堂里乘风凉的张阿婆告诉记者,“帮阿拉疏通了地下管道!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装好了铁门!打扫了垃圾厢房……”居民们发现孙振平带领的两委班子作风有了新气象,“勿像老朝‘浮’在表面,现在是真的‘沉’下来为阿拉办实事。”

渐渐的,堵马路的没了,送锦旗的倒是越来越多,“上任8个月,锦旗送来了15面”,主任赵郁萍指着墙上那满满当当的锦旗笑着说道。

从“一盘散沙”到“众人拾柴”

“社区自治,不能光靠居委会唱‘独角戏’,而是要发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进来。”

帮居民把一件件实事办成了,但“治理社区光靠几个居委干部能成什么气候”,孙振平觉得,每次活动,参加的永远是那么几张老面孔;有事情有意见,没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这样的小区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

2013年年初,孙振平在社区学校举办了长鸿居民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场“春晚”。资金有限,他把其他居委会的背景板拿来,“修改两个字,50元搞定”,只为了多给居民分发一些小礼品;没有文艺队,他和同事们亲自上台献曲一首,又“求”社区学校提供了舞蹈、独奏、情景剧等多个节目……这么一场看似“寒酸”的联欢会,吸引了百余位居民参加,“200多平方的活动室里坐满了人”。居民们都说,“住了那么多年,第一次一起过节,感觉像一家人一样”。

让居民走出家门只是第一步,孙振平没忘记初衷——要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来。但怎么带动、如何引导,孙振平心里也没谱。直到联欢会后的两个月,他在居民的协助下,成功化解一场持续三十年的邻里纠纷。

那天,鸿寿坊某号楼上楼下的两户居民吵到居委会。调解员跟孙振平解释,“三十年来,这两家人为了公用空间,‘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阿拉多次上门调解没结果。”眼看两户居民又要上演“全武行”,围观居民中有人说了句,“去屋里厢看,勿就清桑啦!”

“对!谁对谁错,让大家来‘评理’。”孙振平带着居民查看了“现场”——底楼居民将自家小厨房建在了公共走道内,再加上纸板箱、塑料瓶等杂物乱堆,弄得本就狭窄的方寸之地更加拥挤不堪。还没等孙振平“发话”,居民就已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本来地方就小,你占了一大半,让人家怎么走”、“老鼠、蟑螂、小飞虫藏在里面,就算是你自己烧菜也不卫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天天吵,心情不好影响身体健康”……底楼的居民被说得不好意思,答应清理垃圾、拆掉厨房,两家人握手言和。

“伊拉一句,抵阿拉十句甚至一百句。”为什么不把这些敢说、能说的居民组织起来?孙振平事后回忆说,那件事让他觉得机会来了,“眼下一般居民对自治的认识并不高,‘老娘舅’可能是自治触角伸展到这片简陋旧里的切入口。”于是,长鸿居民区多了一支民间“老娘舅”队伍。从刚开始单纯的调解邻里矛盾,到后来参与居民代表会议、受理居民诉求、参与社区管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居民逐渐成为了居委干部的“左膀右臂”。

“试点”成功,孙振平在今年6月成立了“长鸿自治家园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群众团体、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物业管理等分会。他说,通过这个平台,希望能引导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进来,共同商议、共同管理和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逐步形成多方共同解决社区管理难题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