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同舟共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追踪病毒蛛丝马迹的抗疫“侦探”

2020-02-19 来源: 新普陀报

  “您先生最近有没有见过您母亲?您母亲说三天前与你们一起购物了……您所说的全面防护和我们强调要求的全面防护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并不是说您是感染者,但是这个疾病早期也许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这样的电话,崔燕每天都要打上好几个,不厌其烦,反复询问确认。她说,不能放过任何一点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从备战到作战:24小时待命

  崔燕自2006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工作,如今,她在普陀区疾控中心担任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科长。早在今年1月中旬,崔燕就已经进入了备战的待命状态。1月19日,普陀区卫生健康系统正式启动了备战模式,崔燕给来自辖区所有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介绍了新冠的信息、病例报告要求,并且开展了数场针对流调工作的相关培训。

  “我们没有人希望疫情暴发,年前的最后一天,和同事互道了新春快乐并祝愿整个长假都不要见面,可是还没到家,就都被紧急召回了。从那天开始,基本没有消停过。”不论是早晨、晚上,还是凌晨,崔燕的工作状态是24小时待命的,“只要医院报出了相关疫情,我都需要第一时间去调度,去做病例的调查和分析。”

  疾控流调:不放过新冠藏匿的蛛丝马迹

  病例的调查、密切接触人员的调查、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门诊的管理等都是崔燕的工作范畴。而流调工作又是传染病防治中的重中之重。仅仅一起案例的流调,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流调工作就像是侦探在破案一样,我们需要通过询问帮助病人回忆最长潜伏期14天的活动轨迹,据此来判断他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会存在哪些继续传播和感染的路径与风险等等。”

  流调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让受访者清晰回忆起14天的活动轨迹。“对于普通人而言,让他回忆一两天前发生了什么事,见过哪些人,他可以清楚地回答你,但是要回忆起14天里的情况往往是很难的,而我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最长14天潜伏期的这一特性,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回忆起14天内的活动轨迹,反复的确认、不停地根据对方的回答找寻线索继续追问、刺激回忆。”

  崔燕告诉记者,遇到不配合的人也是常事,有的人出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不愿意透露真实的接触情况,“这种时候,我们就是多多安慰、常常关怀、时时疏导,拉近距离的同时,也让他们真切认识到,瞒报情况会导致亲友得不到妥善的医学观察和安置而陷入不必要的危险。”

  迄今,崔燕带领的流调工作小组已处理了40余起流调案例了,这其中,确诊案例只占少数,但是疾控流调诚如侦探破案,全面地调查、不放过任何病毒藏匿的可能,才能确保民众的安心。“我很感谢我的队员们,不论是凌晨3点,还是晚上10点,接到电话都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并且春节期间退票归队的队员越来越多,从最初的4个流调组,到后来的9组队员,这些伙伴们都是自发归队的。”

  “怕是怕的,做是必须的”

  流调工作,每一次的出场都是和病原微生物的“亲密接触”。密集地接触病原,使得他们比起普通老百姓,感染的风险要高出很多倍。“害怕是必然的,和传染病打交道,不害怕是不行的,只有害怕才有敬畏,才会用专业的严谨态度做好个人防护,才会一丝不苟地去探究真相。”崔燕笑道,“对我个人而言,有时候我的内心还会有一点激动,因为这是我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战胜它是挑战,就是成长。”

  在疾控中心,崔燕是第三党支部的书记,在队里,崔燕更是榜样,是带领大家前行的勇气来源。队员桑灏和崔燕一起做过流调,一起做过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采样,她说,“不论何时,到了现场,崔科长还是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让我做辅助,有这样一个科长在,带领我们一起往前冲,作为科员,也没有什么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