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让“新时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曹杨新村街道立足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常态

2019-12-03 来源: 新普陀报

  有着“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街道之星”等殊荣的曹杨新村街道,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也一直走在上海的前列。日前,街道依托居民区“1+3+X”联席会议机制,采取了“一区一表”“邻里温情代扔垃圾”等一系列措施,获评上海市2019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

  依托“1+3+X”联席会议机制

  让定点定时投放多点人情味

  有不少居民曾向南梅园居委会反映,进入夏季后湿垃圾产生量剧增,午间产生的湿垃圾无处可丢,且高温下变质快、有异味,极为不便。对于居民提出的合理诉求,居委依托“1+3+X”联席会议,与业委会和物业共同商议,确定在距离小区入口处的点位试运行让居民可以投放垃圾,开放时间为中午11:00-12:00,并安排志愿者进行协助,巡查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在投放点位和投放时段选择上,曹杨新村依托居民区“1+3+X”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民主协商确定,并做好征询和公示工作,切实寻求居民认可度最高的方案。

  精确到户的“一小区一表”

  让实效监督检查有据可循

  为全面落实垃圾分类,曹杨新村街道为63个小区分别设计了户数统计表,由志愿者负责每天进行投放统计,对于长期不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二次上门宣传,并研究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据悉,曹杨新村街道坚持每日一表,记录居民分类投放情况,居民参与率由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另外,街道还配合实施“21天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奖励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促成分类习惯养成,共有3007户居民参与。

  同时,曹杨新村街道还建立了“居民区每日自查”“机关干部每周抽查”“第三方每月督察”的“三查”机制。此外,将每周四定为“随车执法日”,让市民监督员和城管队员共同开展区域单位的垃圾分类检查,既让普通居民了解城管执法检查的日常,也让大家对街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送学上门 代扔垃圾

  志愿服务队用“垃圾”牵起邻里温情

  垃圾分类的推广,对于不少老年人是个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从正确的分类到后期的投放,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对于特殊困难群体,源园居委“花甲天使”志愿者团队开展起“送学上门”行动,不仅坚持向老人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定期上门帮老人们检查垃圾分类是否正确,还时常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收取和投放垃圾。

  在兰岭园居民区也有一支这样的志愿服务团队——“老周服务队”,周来顺是服务队队长,自从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后,更是把所有时间花在倡导垃圾分类上,还每天定时定点进行垃圾分类值守。

  如今,源园、兰岭园等多个居民区志愿者服务队都已开展“邻里温情 代扔垃圾”自治项目,既增进了邻里感情,又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这是一份用“垃圾”牵起的邻里情,感动着不少社区居民。

  对标示范街道的更高要求,立足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常态,曹杨新村街道将在精细度、长效化、实效性三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提质提效,进一步提升全程体系建设的精细度;二是做实做细,进一步做优管理运行机制的长效化;三是聚智聚力,进一步聚焦群众参与满意的实效性。

  未来,曹杨新村街道将积极深化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创建工作,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切实让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在新中国最老的工人新村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成为老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