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从“医生女儿”到科室“领头人” ——不停书写职业生涯诠释的“妙手仁心”

2019-10-12 来源: 新普陀报

  每周三,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妇科专家门诊门前总是人满为“患”。因为这一天,会有杜洪灵医生的专家门诊。2007年,杜洪灵作为引进人才从浙江来到了普陀区人民医院,在她的带领下,妇产科室转型发展成了以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妇科微创手术、女性盆底修复与重建、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为特色的区人民医院重点学科。自她来院后,科室中再没有一个孕产妇死亡,也没有一个因为产后出血而切除子宫。

  作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第九届中国医师奖上海地区入围奖获得者,杜洪灵始终践行医者使命,带领自己的妇产科诊疗团队钻研技术,2018年,她的团队成功入选第八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像母亲一样抢救生命、关爱病人

  杜洪灵坦言,她之所以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是受了自己身为妇产科医生的母亲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刚刚起步,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当原始。1959年,她的母亲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被安排在重庆市的一所市级医院里工作。入院后,杜洪灵的母亲发现医院的手术室设备不完善、医务人员不专业。但是,她的母亲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坚持,创建了医院的外科;并在六十年代,创建了妇产科,抢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杜洪灵懂得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与职责。她立志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医生,“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医术高超的好医生”。

  成为医学生后,当妇产科大夫的妈妈经常给她“开小灶”,帮她练习基本功,只要家里买猪肉,妈妈就会让她在猪肉上练习划刀、缝合、打结,“医学要创新,好多东西要靠悟性。但是,学习的时候,基础一定要扎实。”

  “妇产科大夫不要喝酒,要随时准备抢救病人”。从医后,杜洪灵一直记得母亲对她的教诲,为了便于应对突发情况,抢救病人更方便一些,她也按她母亲所说,就住在医院附近。并在步行15分钟、开车4、5分钟的范围里买了房子,可以随叫随到医院。

  学有所成 离开母亲独当一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日新月异。医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医、教、研全面发展,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健康指数明显上升。《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

  1983年,杜洪灵告别学校正式参加工作。期间,她有幸参与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调查”、“尿瘘”、“计划生育并发症”调查等科研项目,这段特殊的科研经历,让她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为她之后不断钻研技术、了解前沿理念埋下了“学习”的种子。

  1992年,年仅29岁的杜洪灵从重庆调去温州工作,开始独当一面。面对许多疑难科病例,凭借着之前在重庆工作的十多年经验,杜洪灵都出色地完成了手术。记得有一个病人,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引发了“羊水栓塞”,情况十分危急。杜洪灵遇险不慌,凭借着临床学到的技术,有条不紊地对病人进行救治,整整两天两夜,陪伴在病人床边,将病人救了回来。后来这个病人安排自己的女儿认领杜洪灵为再生父母,以报答救命之恩。更有意思的事,现在这个“女儿”也学了医,当了助产士。

  2007年,杜洪灵作为引进人才从浙江来到了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依靠自身精湛的技术,开展了宫腔镜、腹腔镜手术,恶性肿瘤根治手术,肿瘤化学治疗,外阴阴道整形,盆底修复等各类手术,得到了病人高度的赞扬,在同级医院之间打开了知名度。 

  生命科学广博精深,医疗科研永无止境。为了病人,杜洪灵要求自己一辈子都要学习,“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一有点时间就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像螺丝钉一样去钻研”。

  “传帮带”,医术就是这般传下去的

  令杜洪灵欣慰的是,在自己和母亲的影响下,她的儿子也选择了一份和医学相关的工作——卫生信息专业,立足岗位继续为医疗事业做贡献。

  “医学是实践的医学,每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医学生都会经历‘传、帮、带’,逐渐成为能独立承担手术。”在医院刚开展宫腹腔镜手术时,年轻医生因为非常缺乏经验,根本不能实施手术。杜洪灵就利用休息时间,手把手地传授经验。什么器械,有什么特点?该如何使用?怎样减小手术创伤?一步一步地教会了年轻医生。为了进一步培养青年医生,杜洪灵还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组织病例讨论,面对面地给予他们一定的技术指导。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不断提高科室整体的医疗水平。她派青年医师去外院进修腹腔镜和盆底重建术,提高了手术操作水平;鼓励硕士生和年轻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生积极参与院级和区级课题的申报工作,不断更新妇产科新知识,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论知识,进而带领着整个妇产科诊疗团队精益求精、创新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她的团队率先在区内开展V-nnotes手术和DSA下子宫动脉栓塞术。也因此,团队成功入选第八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人们对“医生”一直都抱以崇敬和赞美。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忽视“小家”,为了“大家”。70年来,从医疗技术低下、医学人才匮乏、缺医少药到目前的病有所医,医疗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既是我国大力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成果,更是一代又一代像杜洪灵和她母亲那样的医护人员、医学家庭前赴后继、不断努力钻研、“传、帮、带”,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