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不御铅华自出尘 坚守初心担道义

2019-09-12 来源: 新普陀报

  在普陀区人民法院,有一位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入党的老法官朱观仁。他在1952年时来到普陀区人民法院工作,一直工作到离休。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基层法官,他既是众多基层法官的缩影之一,也真实见证了我们国家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

  朱观仁出生于浙江余姚一户普通人家,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重要生活来源,靠母亲每月领取的微薄补贴把他拉扯大。好在家族重视教育,到了上学年纪,靠朱家宗族长每月给他2到4元钱,一直供他读了私塾和余姚最好的高小。

  抗日的战火蔓延到余姚。正值小学毕业的朱观仁,只好到位于金岙的外婆家避难。不愿荒废学业的他,前往附近的战时中学求学,他外婆家当时位于新四军游击队三五支队的根据地内,三五支队的负责人也是他们的老师,在老师的影响下,少年的朱观仁就萌发了抗日救国的思想。

  1941年,日军炮火打到金岙,外婆只好带着朱观仁来到上海,投奔姨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观仁回到余姚,发现以前的亲朋好友大多已不在,家乡满目疮痍,这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三个月后,他回到上海,经堂舅的介绍,到天一印泥厂做工。在工厂内,他受到工友们的启发和鼓舞,革命的种子在心里逐渐发芽,并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8月,朱观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朱观仁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工人阶级彻底翻身做主人。厂里团结工人力量组织成立工会。作为解放前的地下党员,又有中学学历的他被委以重用,担任工会长。他怀着满腔热情,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天一印泥厂工会在工厂林立的沪西渐渐出名。

  1952年,普陀区人民法院成立,急需人才,政治素养高、文笔好、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朱观仁被选中,当时工厂工人工资要高于机关干部,但朱观仁觉得,党和国家有需要,作为党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他毅然来到当时的普陀区人民法院,决心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刚刚成立的普陀区人民法院,人手紧缺,处理的大多是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等案件,因为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朱观仁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法律条文、翻看历史卷宗,认真对待每一起案子。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普陀区人民法院的工作得到了上级法院的认可,民事案件分配到普陀区人民法院处理的也越来越多。有一个案子至今让朱观仁印象深刻,一个老太太的儿子去世了,儿媳想再婚,但老太太坚决反对。朱观仁深知,和老太太讲法律她是无法明白的,但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儿媳完全有再婚的权利和自由。因为那时刚解放没几年,再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朱观仁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还有法律与社会观念的碰撞。就是这么一个案情简单的案子,朱观仁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无数次地沟通、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1952年审理到1954年,终于判决儿媳可以再婚。这个案子案情之简单、审理过程之复杂,让朱观仁深深意识到,向群众普法,让他们分得清人情和法理,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也坚定了他坚持留在民事庭的决心。

  面对逐渐多样复杂的案件,朱观仁一方面参加培训、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方面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钻研自学,兢兢业业、勤勉认真。他做了一辈子民事庭的法官,每一起案件,他都要核实每个细节,了解每个当事人,他坚持认为,案子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审出来的。普陀区人民法院派驻万里街道的社区法官吴鸣鸣曾是朱观仁的同事,对他的勤勉和认真,吴鸣鸣深有感触:“记得当年朱观仁在审理一起邻里纠纷的案件时,我担任他的书记员,为了公正判决,他下班后亲自带我去当事人居住地走访,当事人住在当时普陀最大的棚户区——‘三湾一弄’ 之一的‘药水弄’里,路非常难走,地方非常难找,但是经过大量走访后,却挖掘出了案件背后的未知真相,还原了案件的本来面目。他真的是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给我树立了踏实、认真、肯干的好榜样。我们现在的年轻法官,包括我,应该向他好好学习。”

  在民事庭工作多年,朱观仁早已是“老法师”,但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眼里,案件无大小,每一个案子,都是一份巨大的责任。普陀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崔迈科是朱观仁的徒弟,对师父的严苛,她记忆犹新:“我18岁进法院工作,朱观仁就是我带教师父。平时,师父审理所需的每一本案件卷宗我都为他整理好。师父对我既严格又关心,如‘师’如‘父’。跟了师父三年,他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严谨对待每一起案件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也逐渐成为普陀法院离婚纠纷案件的‘老法师’。现在,因为工作需要,我调整到商事庭工作,但审判态度还是一脉相承着。”

  工作几十年来,朱观仁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他踏实工作,努力学习,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民审判事业。他是万千基层政法人的缩影,更是普陀法制建设进程的见证人和见证者。

  从蹒跚起步到矫健前行,朱观仁的司法事业始终与普陀法院同呼吸、共相守。七十年前筚路蓝缕,有许许多多个朱观仁,他们励精图治,不辱使命建功业;他们初心如磐,司法公正担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