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尚”带动小区一家亲

2019-07-15 来源: 新普陀报

  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这是当今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虽是比邻而居,但彼此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最近,石泉路街道秋月枫舍居民区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街坊邻居们茶余饭后,总爱凑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最近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下楼扔垃圾这件“小事”,让小区居民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紧密。

  楼层撤桶,迈出分类第一步

  位于内环高架边上的秋月枫舍是一个兴建于新世纪初的商品房小区,有1500余户居民。当初规划建设时,为每层楼的居民在楼梯间配置一个垃圾桶,干湿垃圾都往里面投放,由物业逐层收取。今年3月起,秋月枫舍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启动,居委会向每家每户发放了倡议书,同时密集召开座谈会和楼组长会议,通过上门宣传、海报张贴、电子屏播放等多元宣传方式,来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告知分类工作要求。地毯式走访后,大部分居民都认为垃圾分类是好事,表示将积极配合。

  然而垃圾分类开始后,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垃圾的第一道难题是,楼层到底撤不撤桶?这让秋月枫舍小区的居委会和物业犯了难。小区提供的是“管家式”物业服务,“撤桶”不是降低了对业主的服务水平吗?而如果不撤,每个楼层进行分类,就要增加几百只垃圾桶,不仅不符合“定时、定点”的要求,而且还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利于开展后续分类指导工作。

  而且以前小区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物业统一收运,并未建造垃圾厢房。现在按照小区实际情况,要合理选址新建垃圾厢房供居民投放使用。一开始,不少居民不解和反对,认为不方便、不顺道。考虑到小区面积较大、出口较多,居民投放确实不便,物业和居委会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除新建2个固定厢房外,还在小区内设立了3个移动式厢房方便投放,每天早晚高峰各3小时是垃圾集中投放时间。

  5月31日,秋月枫舍小区楼道内的600余只垃圾桶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撤除。

  邻里互助,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为了更好地指导居民分类,居委会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和物业人员组成的2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天轮班在小区垃圾房前蹲点督促,劝导居民对混装垃圾进行分类,亲手示范如何投放。尽管天气炎热,志愿者们仍尽职尽责,每天不嫌其烦地指点、劝说、提醒。

  志愿者们的艰辛,居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有位85岁高龄的党员阿姨,看到有邻居不愿意配合,便主动上门做工作,还自愿帮助邻居投放垃圾。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居民不仅改变了对垃圾分类“脏兮兮、很麻烦”的看法,更主动报名加入了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队伍。

  垃圾分类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层居民各自投放垃圾,住在不同楼层的居民甚至都不认识,而垃圾分类让平时不太走动、不太熟悉的邻居们相聚在小小的垃圾投放点,聊聊家常、谈谈心得,拉近了彼此距离。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从屋里厢到垃圾箱的距离,体现了文明的距离,垃圾分类了,邻里更齐心了!”

  分类施策,打好分类持久战

  从撤桶之后,小区每天的垃圾分类情况都在进行统计归纳,撤桶一周后,居民垃圾投放情况稳定,垃圾分类率超过95%,定点投放率超过95%。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居委会、物业也在不断商讨完善。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物业提供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居民只需直接致电物业,即可预约上门回收垃圾服务。实施垃圾分类的起始阶段时,针对许多上班族无法按时投放的困难,在固定投放点边上增设“延时投放桶”供大家逐步适应;对一些矛盾集中、有抵触情绪的地方,居委会与物业提出了“分层包干,层长负责”的方案供过渡:若承诺能保持准确分类垃圾,可申请在楼层申请增设垃圾桶,垃圾分类情况由“层长”负责,物业核查分类情况并回收,若分类不达标经指导、劝阻无效后则撤除增设的垃圾桶。

  “考验还没结束,志愿者的集中站岗不可能永远持续,但我相信有了居民的支持,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秋月枫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郑晓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