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违建”创建进行时】21人工作组承包的“暖心工程”

2018-03-16 来源: 新普陀报

冬日里的一天上午10点,随着施工机器的一阵轰鸣,真如镇街道曹杨八村一委武宁路沿线39户拆违任务最后一间顺利拆除。至此,原计划四十天啃下的“硬骨头”,提前完成任务。

往日杂乱的沿街房全部整齐划一,整个视觉上敞亮了好多,街区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久没有松口气的拆违团队“战友”们脸上都布满了阳光,只有工作组负责人张英还保持着理智和清醒。“大家心不要散,不要以为任务完成了,可以回家洗澡理发换衣裳了。要知道拆是拆完了,但之前咱们承诺居民的就一定要做到。要等到每户人家的所有诉求都落实了,那才是真正的清零。清零之前,任何人不能放松!”

回望过去的39个日夜,张英的坚持不是没有理由……

历史性违建“事出有因”——

21人“超强阵容”小分队“破釜沉舟”

“违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拆违是为了公众利益,也是无法回避和闪躲的大势所趋,但不得不提的是,武宁路沿街这39户确实存在特殊性。”有着几十年信访维稳经验的街道副调研员张英被指派“挂帅”小区拆违工作组,一来就碰到了“历史性”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管理方为了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沿街搭建了一排房子用于经营,二楼居民也顺势在此之上搭违建,用于安全防范、改善居住。这些违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却给周边环境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处于武宁路交通要道旁的这39户违建建筑,又带来了新的副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违建所产生的“瘌痢头”外貌不仅影响着小区自身的整齐划一,还影响着整个城区的面貌。

起初,面对拆违,这39户居民家家表示难以接受,“当初买的时候,为了多出来的这部分,我可是多花了十几万。”“没有赔偿,绝对不同意。”39户居民多数年龄已超过60岁,最高已有90岁高龄,还有不少生活困难的特殊家庭……但在全市创建“无违建村居”的大背景下,零补偿是拆违的统一政策,必须严格执行。这意味着拆违难度进一步加大。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调动各方资源,“空降”了最强阵容:张英挂帅,选派管理办、平安办,以及城管、公安等各部门精兵强将,同时抽调真光八、北大街、八二小区等多个居民区经验丰富的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工,组成21人拆违核心团队,进驻八村一委拆违指挥部。这一个大组又细分为了6个小组,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相互分工协作,逐步形成了一盘棋的整治格局。

队伍成立伊始,面对这样的困难,张英和她的团队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要将工作做到极致!”

随即,一系列工作“铺天盖地”在小区展开——

利用横幅、告居民书、电子显示屏、小区广播、宣传板报等载体开展拆违宣传;全面排摸梳理违建情况,对二楼平台私搭乱建的点位、结构、历史成因等登记造册;关注大病、特困、低保、残疾等特殊人群,制定一户一策及风险评估,形成拆违方案;根据相关法规,城管队员、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一起向违建家庭送达《违法建筑拆除告知书》,同时宣传拆违政策,争取理解配合。

党员带头、“公”字带头——

温情感化逐渐打开拆违局面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是涉违人群普遍存在的心态。所以,如何让“公”字头、党员带头拆违,从而在群众中树立榜样也成为了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

经过仔细排摸、做工作,一位党员干部和一位物业工作人员挺身而出,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率先配合拆违。“这两户是39户拆违的当头炮,给了我们工作组莫大的鼓舞。这次拆违全面完成,头一功必须是这两户热心市民的。”八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姜文芳热情地介绍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又碰到了第二个瓶颈。每一户工作对象对待工作人员的方式变得出奇一致:不让进门、拿补偿来谈。

“这些都是我们的社区百姓,我们只有通过最温情的工作,一步步温暖、一点点感化,争取他们的理解认同。”一个办法不行,那就多想一些办法,电话不接,那就坚持打。手机被拉黑,那就换个号码……直至能和工作对象说上话为止。碰到一些小麻烦,工作人员自然也主动自掏腰包。大家给这样的无私付出形象地起了个名字——“暖心工程”。就这样,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而30多户居民一户接着一户,成了工作人员的娘舅、兄弟、阿姐等各式各样的“家里人”。

“暖心工程”开花结果——

对抗少了,“兄弟姐妹”变多了

拆违中,工作组与“涉违”居民的有效沟通,起到了极大作用。面对有实际困难的居民“钉子户”,大家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点滴行动感动了违建户的心。

黄晓明是真如西村一位退休老民警,地界熟,待人接物、处理复杂问题很有一手。退休后,一直热心小区事务,街道也非常重视发挥这类人才的特殊作用,专门成立了工作室,请他退休后发挥余热。

一次,一户居民家中有人生病,老黄跑到医院垫付了4000元钱押金。一户居民拆违后家中新安装的大理石台面,和原来的大理石拼在一起不好看,老黄立马找朋友换了一块。

老黄加入后,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把握住居民内心所想,好多居民的诉求都是他调动各方资源,想各种办法一一化解掉的。

有一户违建户的业主母亲已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本身家里也就居住空间不足,此前搭出来的违建房间里住着他的母亲,房内设有卫生间。当拆违小组找到他家发放告知书时,业主自然不能接受。经过几次交涉,他也向工作人员坦白:“我就是担心拆除后,母亲住哪里,卫生间的问题怎么解决?”

考虑到这个特殊情况,拆违小组们请来相关人员将该户主家重新改造了一番,不仅解决了老人家的房间和卫生间问题,拆违后还时常送些炖蛋、牛奶等慰问品去探望。

当大家了解到一位违建户主肺部严重感染,又与妻子离异,孩子也不在身边的情况,拆违小组也挺心疼,于是不仅为他争取了大病补贴,还时常去他家陪他唠唠家常,排遣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在拆违过程中也是严格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粉尘对他的肺部造成影响。后来,该住户动情地说:“我要写一封表扬信,感谢拆违办成员人性化的服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面对“无违建”创建带来的挑战,21位工作人员大家从上到下,把群众观念摆在了第一位,始终坚持“服务到极致”的拆违信念。一件件“暖心工程”就像一颗颗种子,生根、开花、也结了果。

“我一定要送面锦旗,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照顾,我心里明白谁是真正为我着想,再说一句,谢谢你陈书记”一天晚上,工作组成员、北大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菁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让容易动情的陈书记又一次潸然泪下。

“现在这39户居民的拆违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工作组的成员也已经跟这些居民成为了朋友,没有和一户居民心生嫌隙。”负责人张英开心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