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高温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卫士①检测生鲜食品交易场所,“侦察兵”奋战在酷暑中

2020-08-18 来源: 上海普陀

38摄氏度,是8月14日上海的最高温度。一大早烈日当空,直晒得行人快要冒烟。早晨8时许,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应急采样队员,已经开始整理前一天准备好的防护服等物资,和往常一样,他们要前往一些食品交易场所采样,排查食品和环境中是否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

“我们现在是天天要采样,周周有重点、月月全覆盖。”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沈莉介绍,6月13日进口食品应急采样开始,中心组建了50人采样队伍,采样员从各个科室抽调,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又增加了一项任务。

来自卫生监测科的采样员程树杨1995年出生,刚参加工作一年多。他的搭档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卢宏正,年龄更小,出生于1998年,才工作数月。9时13分,他们到达一家生鲜电商站,这是今天第一个采样点。室外温度已达34摄氏度,在采样点门外的空地上,程树杨和卢宏正娴熟地帮助对方穿好隔离衣,戴上手套、口罩和帽子,完成一级防护。一套流程下来,两人额头上沁出了汗珠。



站点工作人员从水缸中网出一尾鱼,程树杨用长柄棉签涂抹鱼体表面后,投入病毒采样管,折断多余长柄,拧紧管口,小心放入生物安全转运箱。此外,虾、花蛤、冰鲜猪肉等食品,以及工作人员的手和围裙,乃至秤、地漏、下水道等加工环境,都需要采样。卢宏正在一旁记录被采样食品的名称、品牌、产地、生产日期和被采样人的姓名。


每个点的采样工作,大约耗时40-50分钟。走出第一个采样点,室外温度升高,阳光滚烫,地面暑气蒸腾。采样员身着的蓝色隔离衣看起来很薄,但一摸面料,就会发现面料十分致密,采样员全身笼罩着无法四散的热气,如同蒸桑拿一般。程树杨脱下隔离衣,可见他汗流浃背,湿透白大褂紧贴在皮肤上。


取下眼镜,抹了一把眼睛周围的汗水,程树杨笑道:“上次我来这个采样点的时候,突然天降暴雨,车开不进这条小路。风又大,没办法打伞,当时我和同事就跑了大概一百米过来,被淋得浑身湿透,鞋里灌水,采完又去下一个点。”

路人说“穿成这样要热死了哦”

下一站,是一家农贸市场。程树杨和卢宏正依然在门口穿戴全套装备,一位过路的小哥见状感叹一句:“哎呦,穿成这样要热死了哦。”

农贸市场里室温不低,记者穿着短袖都微微冒汗,有些买菜市民还摇着小扇子。采样完毕,两位采样员走出农贸市场,只见他们脖子上的汗珠顺着隔离衣滚下,在阳光下形成一条亮晶晶的“小溪”。就在刚才,上海中心气象台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上调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回程路上,程树杨拿过抽纸盒,连抽了八张面巾纸擦汗;卢宏正举起矿泉水瓶,一扬脖子,咕噜咕噜灌了好几大口水。闲聊中,卢宏正说:“今天去的采样点还好,没有冷库。有时候从三十多度的室外进采样点,流的汗一点都没干,直接踏进零下三十度的冷库,一热一冷,真的很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