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与期盼中,她画下春天的7个瞬间……

2020-03-20 来源: 上海普陀

疫情开始距今已有将近两个月时间,有人奋战在抗疫一线,有人坚守在战“疫”后方。在普陀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点,这里是被隔离的“孤岛”,是短暂相遇的“站台”,更是充满情谊与温暖的“港湾”。驻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在迎来送往、并肩作战中,承担着责任与风险,传递着爱与温情,守候着春天的光明与温暖……

普陀区第二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点自2月2日起已经运营了一个多月。来自不同岗位的65位观察点工作人员在这段时间里朝夕相处,已然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家人”。3月11日晚上7点,他们的“家庭”微信群突然热闹了起来。这次热闹不是因为观察点又来“客人”了,而是源于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黄静怡将自己看到的观察点日常工作中的7个场景以素描的形式滑了下来并发在了群里,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热议。客房服务组、医疗组、消防应急组……大伙儿纷纷认领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幅画,一起讨论的同时,也回忆起这一个多月里难忘的点点滴滴。这一幅幅画中,有转运组奔赴最前线接送“客人”的“勇敢”,有保障组用爱烹调美味的“温暖”,也有消杀服务组每天消毒给隔离点人员带来的“安全”,还有各组交班时的“事无巨细”……在黄静怡看来,画画也是在“写日记”,以画传情,用画笔定格下那些有意义的瞬间,不仅是为了记录,也是回望那一瞬间的温暖和感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大家都有些疲惫,我就在画上各写一句鼓励的话,给同事们喝点‘心灵鸡汤’,希望我们能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

0320_095925_826.png

0320_095925_561.png

0320_095925_387.png

防护服阻隔不了的“爱”与“暖”

“每一位‘客人’解除观察临走之时的一句谢谢,是对我们24小时坚守的最好赞美。”黄静怡感慨,“客人”初到观察点,多数会有恐惧和抵触心理,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从意大利回沪的一家五口。这五位“客人”刚入住时,李奶奶就提出了想和老伴住一间房的要求。此时,黄静怡和同事面对李奶奶的一再坚持,化身“心理导师”,耐心解释,终于以理服人,说服了李奶奶。意外的是,入住第二天,李奶奶就突然发烧了。医疗组一边及时联系定点医院,一边安抚她和家属的情绪。所幸经医生检查,李奶奶只是普通发热。可是就当大家悬着的心刚放下不久,李奶奶3岁的孙女突然起了小疹子,浑身发痒。虽然孩子母亲表示涂点药膏就能好,但电话那头小女孩的哭声让人听着十分揪心。这时,前脚刚接回“客人”的转运组顾不得疲惫,掉头就和医疗组一起将小女孩送到医院就诊。“这样的突发情况每天都会有,我们猜不到发生的时间,能做的就是随时待命”,黄静怡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观察点,消毒水气味是最让人觉得心安的。在黄静怡的印象里,看到消杀队员时,他们几乎一直都在工作。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背着重重的消毒水,默默喷洒的背影也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每天早上7点,身背32斤消毒水的侯师傅会准时出现在大厅,将消毒液喷洒到客梯、走廊以及“客人”的生活垃圾,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除了定时定点的消杀工作,每一位“客人”初到观察点,候师傅都会跟在他们后面默默进行消毒,直到“住客”进入房间。“每天晚上打开朋友圈步数排行榜,候师傅的步数总是20000多,遥遥领先。”

0320_100146_224.png

0320_100300_732.png

并肩“战斗”中结下的“情”与“谊”

后方保障组和消防、安保、公安组是观察点里的幕后英雄,虽然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也是八个小组中缺一不可的一大力量。防疫物资储备、安保监控、消防隐患排查……作为观察点的坚实后盾,他们默默维系着观察点的正常运转。

“卫监所的李姐是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中人气最高的,她厨艺特别棒。为了让我们更加精力充沛地和疫情作斗争,她常会给我们做爱心餐。”观察点里,大部分工作人员是男同志,统一分配的盒饭有时根本不够胃口大一点的人吃。“有时候看到男同志没吃饱,李姐就会主动去后厨为他们添菜。”那天中午,观察点一下子来了数十位“客人”,等工作人员办完入住登记和消毒工作,才发现当天订的盒饭数量不够。此时,一直订餐的商家也早已休息,看着饥肠辘辘的同事们,热心肠的李真立刻奔向厨房,为他们烹饪了一道香喷喷的咖喱鸡块。在黄静怡心里,那是她吃过最美味的一顿咖喱鸡块。于是,念念不忘那顿饭味道的黄静怡,在纸上画下了这一美丽的瞬间。

0320_100402_273.png

0320_100402_349.png

从冬天跨向春天的“守”与“盼”  

2月2日,第二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点召开了第一次交班会。会上,8个工作小组一起商量工作机制,研判观察点首批“客人”情况……互不认识的他们就这样成为了“一家人”。如今,他们虽全副武装,不能辨别容貌,却能依靠声音清楚分辨出战友们。

“各小组注意,转运组已到达!”伴随着王少伟熟悉的播报,黄静怡知道观察点又迎来了新的“客人”。在观察点,工作小组必须随时面临突发情况,半夜转运“客人”、送“客人”紧急就医更是家常便饭。一次夜间,隔离点的一位小孩突然发烧,在严密防护措施后,转运队员冒着危险迅速将发烧人员送到指定医院就诊。“观察点的转运人员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会和密切接触人群待在一辆车内。”即便如此,由城管队伍组成的转运组依旧勇往直前,没有一丝抱怨。

“客人”办理退房手续,是所有观察点工作人员最大的“快乐”。3位、10位、20位……国内疫情逐渐向好,观察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办理退房,笼罩在观察点上方的阴影似乎有了消散的迹象。然而,受国外疫情影响,观察点又开始接待起了来自巴西、新加坡、意大利、日本等不同国家的10多位“客人”。此时,新的考验正不断向他们袭来。语言沟通不畅、生活习惯差异……一时之间,观察点工作人员有些手忙脚乱。咨询隔离时间、求助帮忙购买生活用品,面对各种各样的请求,工作人员只能借助翻译软件,连蒙带猜地沟通。有时候,医疗组在例行每日体温测量登记时,都会在微信上顺口问一句是否需要帮忙,“他们身在异国,那种不安、无助会更强烈,我们能帮就帮,”黄静怡说。

虽然如今又有了新的挑战,但黄静怡和她的“战友”们坚信,天已暖,花已开,春天不远了。“当我看到黄静怡画的这7幅画时,我再次被这一个个瞬间感动了,”观察点的同伴们感慨地说到,“这7个瞬间虽然只是我们充满艰辛与风险的日日夜夜的小小缩影,但也正是这一个个或感动或温暖的瞬间,支撑着我们一路并肩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