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渡湾

2015-06-04 来源: 上海普陀

  小沙渡湾位于西康路桥西侧,十九世纪中期,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名叫小沙渡,故此湾称为小沙渡湾。该渡口沟通人们南来北往,在渡口附近曾经矗立着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厂——上海第一印染厂,中国第一家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厂家——华生电扇厂,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清真寺——沪西清真寺。

  小沙渡区域是中国早期产业工人和劳动人民的集聚点,蕴含着上海和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缩影。这里还是中国革命火种最早燃烧的城市地区之一,被誉为“赤色沪西”,这里涌现了李启汉、刘华等革命先烈,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小沙渡成立中国第一所工人半日学校、沪西工友俱乐部等革命组织,在中国革命史上,工人运动是小沙渡地区的主要特色,因此小沙渡也见证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苏州河普陀区段沿岸在近代上海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上海著名的沪西工业区。主要集中于普陀区苏州河两岸大约一公里的范围里。在近代普陀的历史上,苏州河沿岸曾是上海乃至全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辉煌所在,活跃着700余家中外企业,涉及纺织、面粉、化工、机械、轻工仪表、食品等多种产品门类。从对上海近代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来看,集中程度最高的是棉纺织、卷烟、面粉三大行业,是上海的三大支柱产业,而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就占了棉纺、面粉两大行业,并形成沿岸工业的结构特色和显著亮点。沪西地区是上海开埠最早建立近代工业和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之一。

  小沙渡位于普陀区东南部,泛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吴淞江一带地区。以吴淞江(西康路桥处)原渡口小沙渡得名。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因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渡口南岸一带占地建厂造房,20世纪20、30年代,小沙渡区域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地区。1943年,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渡口亦改名为西康渡(1981年撤渡建西康路桥),原有的小沙渡地名逐渐不复使用。19世纪中叶,小沙渡地区还是沪西荒僻之地。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1899年公共租界在小沙渡的越界筑路,吸引了内外棉等日资棉纺织企业在小沙渡大量投资建厂,最终形成小沙渡工业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使得小沙渡城区迅速崛起,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纺织工业区和工人聚集区。由于小沙渡是新兴的工业城区,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这里成为下层民众的栖息地,形成有名的棚户区——药水弄,小沙渡也因此成为近代上海较为闻名的一个“下只角”,但同时小沙渡路、劳勃生路交叉口的大自鸣钟一带却发展成为沪西商业中心,小沙渡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两重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