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字推动普陀新变化

2015-05-12 来源: 上海普陀

  2013年,普陀区围绕一个“转”字大做文章。转理念、转作风、转职能,让思想观念、发展理念跟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让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勤俭办一切事、敢于担当、严守纪律之风;让政府职能适应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把区域发展擎托到全新的水平线上。

  转变发展理念

  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聚焦度、经济外向度和产业能动度,不断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立足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升级、重点地区开发、区域功能提升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思路。为推动各级干部转变发展观念,区委组织开展区域发展专项课题调研,形成一批调研成果,并汇编成册印发至各部门、各单位,引导全区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理念,以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为新标准来要求和推进各项工作,着力绘制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普陀梦”。

  从低端市场到楼宇经济。随着城市发展和区域功能定位的转型,曾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众多低端市场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原曹安市场还属偏僻低端,如今此处已是寸土寸金,市场的“脏乱差”现象与现代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符。为此,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加强调研,提出“提升鼓励一批、引进支持一批、关闭调整一批”的市场调整提升计划,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加大低层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关闭调整力度,顺利实现曹安市场、三官堂禽蛋市场等大型低端市场的关闭搬迁,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同时,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国际商贸服务功能,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努力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的产业结构。2013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3.14亿元,同上年比上升10%。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科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在区域税收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7.54%、15.71%和19%。百幢楼宇提升计划成效显著,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税收52.69亿元。亿元楼达到20幢。

  打造移动游戏产业“硅谷”。随着国际移动游戏龙头Unity落户普陀设立“Unity天地港”项目,启动打造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一项全新产业计划;重点打造移动游戏产业生态链,力争3—5年后建成中国首个具有示范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移动产业综合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游戏产品和企业。该项目预计明年正式投用,现已有30多家企业有意入驻Unity天地港。移动游戏产业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高新科技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00亿元用户付费市场规模。此次,普陀与Unity集合优势资源,共同成立天地港,计划打造一个以此为纽带,集引擎研发、游戏开发、测试、运营、发行、移植及各类服务为一体的移动产业综合基地,成为国内首个移动游戏行业的“硅谷”。

  “一河五区”交相辉映。为全面改变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着力推动重点地区开发,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标准,不断推动支撑性项目向“一河五区”集聚。桃浦地区转型被列入2013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政府专题会议要求从面向上海未来中心城区发展的高度,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为此,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明确产业定位。现已顺利完成控详规划总则调整,并成功实现中央公园、安防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着力推进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设,明确以智慧安防产业为重点,智能环保节能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同时,不断加大桃浦地区综合整治力度,31家停车场基本关闭,97%的低端物流企业和80%的仓储企业完成调整。苏州河沿线商旅文创意项目有序推进;长风生态商务区要素平台不断集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入驻,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南北联动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中环商贸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商业销售额位列全市12个市场商圈前三甲;长寿商业商务区功能进一步提升,全球中心城市最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月星环球港开业。

  转变政府职能

  变“闭门审批”为“规划引导”。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加强工作前瞻性。积极发挥职能部门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区规划局、发改委等部门通过城市规划和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优质资源向“一河五区”集聚;区商务委、科委等部门加强研究,不断优化产业引导政策,有力促进区域商贸业、科技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化商圈”。化整为零,着力打造集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农工商118广场、友谊商店、红星美凯龙真北商场、麦德龙普陀商场等五大商业单体于一体的中环商圈,做强和打响“东有八佰伴,南有徐家汇,北有五角场,西有金中环”的品牌。大力发展“无限商贸”。通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平台经济、要素市场等现代商业的发展。区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政策研究,推动建立陆上货运交易、M50创新、有色金属交易、中山化工等“十大平台经济园区”,努力实现从“有形买卖”向“无限商贸”转型。

  变“单线作战”为“区域联动”。注重整合部门力量,形成转型发展合力。针对区域转型发展的实际,将多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设立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企业等规划评估工作小组,联合区商务委、规土局、法制办、发改委、工商分局等职能部门及街道镇的力量,对区内一千余户物流企业和数百家仓储企业等进行梳理评估,严格市场准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市场规划布局,创新市场管理模式。注重商、旅、文联动,整合商务委、文化局、体育局等部门力量,打造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三节合一”的联动平台,发挥苏州河普陀段历史沉淀优势,重点规划,M50、梦清园、曹家渡、长风生态、祁连山路五大区域旅游开发,融合苏州河普陀段两岸创意产业集群、集聚、集合,形成苏州河普陀段商旅文滨河产业经济带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注重产、学、研互融。主动与区内科研院所对接,引导院所和企业深化合作交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组建节能电机产业技术创业联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健全科普组织,完善各级科普组织与社区、学校、社团、企业、科普基地“五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机制。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的“一个深化、两个投向、三个增强”的要求,着力深化区国资国企改革。将分散在各委办局和街镇的国企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集聚做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大项目中去,增强国资国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国资国企分类监管,明确区直管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对承担政府特定功能和任务的功能类及产业竞争类企业实施分类考核。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资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实现“两个收缩、两个集中”,切实加强国资国企整合。在横向上,收缩国资分布跨度,实现产业集中;在纵向上,收缩国资管理层级,实现管理集中。有效促进国企主业专业化、管理层级扁平化,不断增强国企的活力和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能力。建立以直接监管和委托监管两个平台、城市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制造业和商业等三类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管理框架。2013年,新的英雄集团等制造业企业改革重组基本完成。对各部委办局下属企业,通过直接关停或改制、直接划转、清理整合后划转或委托、委托监管等四类方式进行整合集中。对街镇下属企业,继续实施委托监管,同时收缩管理幅度,除保留1—2家服务性或经营性平台公司外,其余企业限时关停或改制。全区原有237家国有(集体)企业分散在25个相关委、办、局和街镇,游离于国资委集中监管之外。在深化改革中,按照“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国资管理原则(“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两权分开;“三统一”即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三结合”即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分类实施,形成直接监管为主,间接监管为辅的国资国企监管模式。同时,积极引导区管国有企业承担政府功能性、民生保障类项目。探索区国有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等区域重点工作的新途径。

  转变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内容。变“拼政策”为“优服务”,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调整力度,编制503项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重大产业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初步形成,审批效率提高64%。将7个部门的12项企业设立审批纳入前置并联审批,减少审批环节,平均承诺时间比法定时间缩短6个工作日。设置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服务。在长风生态商务区开工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大服务经济力度。实施目标管理、督查督办、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五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年度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发挥区重点工作督查系统作用,通过“红绿灯”警示形式及时反映项目进度情况。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制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商贸业高级人才专题研修班。通过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不断增强招商、扶商、助商合力。

  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探索创新政府服务方法,完善服务经济体制机制,在各街镇、产业园区设立服务中心和工作站,切实增强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赢得企业赞誉。加大对规模型企业各类需求的服务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解决居住、教育、就医难题;搭建企业与律师事务所互动平台,解决企业法律服务困难;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将“长风金融港”打造成为集投资运营、融资服务、政策配套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平台,长风“金融港”集聚股权投资企业及管理机构95家,募集资金超过130亿元。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试点小贷公司信息化管理,开展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由于创新服务手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缩短服务距离。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方法,从坐等企业、百姓上门办事转变为主动贴近企业和百姓,实现贴身服务。年内,着力推进楼宇(园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将政府服务经济网和非公经济党建网编织至103幢重点楼宇中,形成一张覆盖全区重点楼宇的“一网十站百点”综合服务网。以求更方便、快捷地掌握企业需求,更好地调动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同时,依托新技术、新手段,深化“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贴近市民需求。推进“智慧商圈”建设,通过“掌上购物节”APP手机软件,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一体式消费体验”。

  转型发展的根本是为了人。民生福祉,始终是区委、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民生需求,拓展职能触角,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优化资源市场,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建设设施齐全、层次多样的服务保障新体系。2013年,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6.59亿元,比上年增长9.39%,占财政支出比重达51%。

  “转”字的背后,是一个“实”字,转理念、转作风、转职能,说到底都要靠扎实推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将气势实实在在化作动能,建一个全新的,符合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标准的新普陀,让它焕发新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区委、区政府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接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机遇,明确“三个加快”,即加快促进区内产业园区与自贸区相应功能平台的合作;以自贸区为“标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提升区域发展的开放度,以开放倒逼改革,推动改革,深化区域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效推进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建设。

  (区方志办根据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