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2022-02-14 来源: 上海普陀

2017-2021年来,立足区域积蓄力量、加速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冲击,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后劲更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地区生产总值站上“千亿台阶”,达1200亿元(预计),区级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125.6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从35.4%提高到57.9%,连续4年超过房地产业占比,成为区域经济最强支撑。

在落实国家、市重大战略任务上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全市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大局,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改革试点经验,打造科创板上市企业梯队,实施区深化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举办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市长论坛。做好四届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交易团意向成交量逐年增长。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大创新引擎落地运行。中以(上海)创新园被列入全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一期载体投入使用,60家企业和机构入驻,落地各类知识产权202项。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聚力打造集成电路研究平台,努力攻坚“卡脖子”技术,建成云上科创等7个实验室。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区数字化转型,发布首个区级专项政策,海纳工程院揭牌。围绕“四大品牌”建设,开展十大提升工程。

特色鲜明、引领性强、支撑有力的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坚持产业立区,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制度,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占区级税收比重达30%。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武宁创新发展轴沿线科研院所,加快培育创新平台载体,机器人、工控安全功能型平台实体化运作,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成运营。环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命健康总部基地纳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网络安全、数字广告、游戏电竞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申安”网络安全产业学院落地,ESP电竞文化体验中心运营。支持传统商贸业拓展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模式。上海数字创新大会、互联网影视峰会、中国声音大会等活动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提升。楼宇、园区经济密度稳步提高,税收亿元楼从14幢增加到29幢。动态优化“3+5+X”产业政策体系,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显现。

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打出名片。以招商引资工作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提振干劲。构建形成“全域、全力、全员”大招商格局,建立招商引资调度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等机制。实施招商引资“十亿百千万”计划[3],360华东大安全总部、阿里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京东上海中心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家。紧扣“人靠谱(普),事办妥(陀)”,不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企业对普陀的认知度、归属感明显增强。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帮办”“陪办”和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做好安商稳商工作。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企业总部。实施“才聚普陀”计划,优化人才服务和创新创业生态。“普会贷·信易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4]建立运作。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稳增长工作扎实推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扩投资、促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从151亿元增长到300亿元(预计),有望实现翻一番。大力发展新基建,全市首个5G精品区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运作。线上、线下深挖消费潜力,举办“五五购物节”、上海汽车节专场等活动。环球港、长风大悦城入选上海新品集聚地。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举措,出台实施抗疫惠企“12条”、新“9条”[5],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释放,新设企业3.2万家。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国资监管实现全覆盖。完成长征镇、桃浦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2017-2021年来,重点地区土地收储、出让加速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一大批标志性商业、商办载体建成开放,““十四五””规划明确的“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发展布局,成为区域转型蝶变的主阵地。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聚焦资源共享、水岸联动,统筹推动沿线长寿、长风、长征一体化发展。长风、长征地区规划调整基本完成,长寿地区城市更新和环境改善成效显现。左岸中和城、金沙岛科技城建设拉开序幕,中信泰富科技财富广场建设完成,天安·千树购物中心开业,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成试运行。真如城市副中心2018版控规修编获批。铜川路水产市场、金盛好来福等初级市场全面关闭,完成土地收储529亩,核心区拆房腾地全面完成。红旗村、237坊等438亩土地完成出让。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高·尚领域地标大楼主体结构封顶,真如境住宅项目全面交付,中海剧院等项目开工建设。星光耀广场、绿地缤纷城开业。桃浦智创城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核心区4.2平方公里土地收储全面完成,载体形象逐步显现,产业项目逐步导入,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以智创TOP为代表的100万平方米商办、科研项目加快建设,其中,20.7万平方米载体已竣工。托马斯实验学校建成投用。桃浦中央绿地北三块建成开放。3.7平方公里的拓展区规划调整任务书获批。获评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

苏州河(普陀段)全面贯通开放。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匠心雕琢、精益求精,19处断点全部打通,21公里岸线全面开放。持续推进景观提升工程,盘活、扩增两岸公共空间,苏州河公园加快建设,建成7个苏河驿站。特别是在沿线居民、单位的建言献策、共同努力下,宝成湾、中远两湾城等区域贯通开放,“苏河之冠”滨水空间初具形态,成为市民、游客的好去处。

城区治理更加精细智能。制定区城市管理导则,滚动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城市大脑”平台,完成区城运中心和10个街镇平台部署,推出安全生产、防汛防台等一批应用新场景。成立区大数据中心。基层治理基础更加夯实,推进城管、房管、绿化市容、市场监管和公安“4+1”管理执法力量下沉,建成31个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平台功能不断强化。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物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物业行业信用预警等机制。开展常态化“四百”走访活动[6]。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轨交14号线、15号线、北横通道(普陀段)竣工通车,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加快推进。干支路网持续优化,打通区区对接道路7条,新改扩建、整治和大修道路43条(段),9个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完工。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52公里。强化静态交通建设管理,增加公共停车泊位2.1万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13.6个百分点,区域降尘量逐年下降,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完成桃浦地区43幅地块生态修复。实施“蓝网绿脉橙圈宜居美路”城市有机更新[7]。新建绿地163.2万平方米,市级林荫道达33条、居全市首位。长风5A、6A公共绿地、百禧公园建成开放。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无违建街镇(居村)创建,拆除违法建筑297万平方米。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全覆盖。

打赢“三旧”换“三新”攻坚战[8]。全面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征收和无卫生设施改造,让居民告别“拎马桶”。实施1045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和29.8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曹杨新村列入市级城市更新改造示范区试点。大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649台、完工153台。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5300套,规模居中心城区前列。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加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基本民生底线兜住兜牢。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本区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获评市第二轮创业型城区创建优秀城区。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100%落实岗位。新增2991张养老床位,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镇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开展长护险试点工作。主动发现、精准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创新发展。落实幼有善育,实现街镇普惠性托育点全覆盖,公办幼儿园全部为市一级以上优质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成立华师大附小、新普陀小学、梅陇中学、晋元高级中学等教育集团,开办华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和上外附属普陀实验学校等。市特色高中创建“连中四元”,全市最多。落实落细中高考改革。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有效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

“健康普陀”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万里、石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建成运营,区康复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开工建设。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区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利群医院入选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区属医疗机构实现“信用就医、无感支付”。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实施。

文化、体育事业提质增效。着眼提升城区软实力,培育苏河水岸特色文化。完成区图书馆、区体育馆、顾正红纪念馆等改造,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对外开放。长风都市休闲区创建成为市旅游特色示范区。新增文化设施10.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60.8万平方米,建成172条市民健身步道。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上海10公里精英赛等活动亮点纷呈。

同时,助力对口帮扶的7个县(市、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标准推进亚东县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在全区上下齐心努力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两连冠”。民族、宗教、外事、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