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科技金融产业 “十四五”规划

2021年04月29日 来源: 上海普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普陀在明确自身金融定位基础上,着力推进金融业特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普陀大力推动并购金融集聚区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新兴金融功能区。2017年十届区委三次全会提出在并购金融集聚区基础上,着力建设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同年12月9日,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成为普陀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名片。

科技金融就是围绕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集聚政府、市场、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以金融引擎催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激发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定价能力不断上升、科技创新资本内生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科技与金融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普陀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从发展条件看,并购金融集聚区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打下了产业基础,武宁轴沿线大量科技企业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在规模体量、能级结构、区域特色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本规划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产业布局、创新布局、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提高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含金量”,着力构建涵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政策体系、空间载体和工作机制,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的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助力普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普陀转型蝶变,崛起赶超。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2017年12月9日普陀揭牌成立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2018年《上海市产业地图》发布,标识科技金融作为我区重点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普陀持续聚焦“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目标,围绕“一园一轴一中心”(中以(上海)创新园、武宁创新发展轴、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科创布局,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深化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生态,金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基本构建完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显现,科技金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

(一)金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以来,普陀金融产业的发展和积累为科技金融提质增效提供强劲动力。截至2020年12月,金融服务业存量企业总数达到1510家。“十三五”期间,金融服务业区域经济贡献比重由2.04%增至峰值7.02%,区级税收平均增长率为30.97%,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年均增速30%)。

(二)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基本构建完成

从产业布局看,普陀区的金融服务业已涵盖证券、期货、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投资管理、保险经纪、融资租赁、融资担保、财务管理、资金结算、金融平台、典当、商业保理等业务,初步完成了金融服务业产业生态链的布局。同时,大力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积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着力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全区金融生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填补资本要素市场空白。全国交易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产权市场之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入驻,下设国资国企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环境能源交易、农村产权交易、体育产权交易等多个平台,填补了普陀资本要素市场空白。2016年-2020年,累计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金额超过一万亿元,市场规模、运行质量、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2.行业机构项目加快集聚。与中国金融博物馆集团共建开放全球首个科技金融博物馆,与华东师大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并购金融研究院——“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与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的“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认证项目落地。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先后落户。成功发布《金融产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指引》,通过进一步开发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合同、量化交易、征信审核、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运用,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

3.新兴龙头企业集聚落地。以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桃浦智创城、真如副中心等新兴转型区域为承载地,已经吸引了一批龙头金融机构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地区总部入驻。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应显现

科技金融产业群和实体经济实现联动发展。

1.突出引强引大政策导向,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修订发布《普陀区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实施意见》(2019版),扩大金融服务业扶持对象门类,加大对总部型企业,特别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吸引力,优化政策扶持方式和标准。出台《普陀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意见》(2019版)。为中以(上海)创新园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专项政策。

2.针对种子初创企业,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截至2020年12月,普陀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审批通过设立子基金累计9家,规模52.59亿元。普陀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已完成投出项目67个,切实帮助企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初步形成“基地+基金+创新创业”模式,持续推动普陀区“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建设。

3.针对成长发展企业,创新服务企业融资

一是深化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源对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力助力企业融资:截至2020年12月底,受理各类企业融资需求478家,意向金额76.76亿元。其中,首贷219家获批,金额24.37亿元;续贷154家获批,金额18.48亿元;另有18家正在审批,拟授信金额1.50亿元,共计44.35亿元。二是研发上线“普会贷”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平台已经入驻24家银行机构、10家地方金融组织,总计发布152款信贷产品,线下有175个机构网点提供后续对接服务,实现了企业需求与金融机构“不见面”精准对接,高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截至2020年12月底,“普会贷”已受理企业融资需求160家,意向金额6.77亿元,已经获批2.95亿元。入驻平台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服务共计961次。“普会贷”相关工作经验获“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国内一线平台刊登报道。三是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快自贸区金融改革经验复制和红利共享,持续拓展FT账户适用范围,截至2020年12月底,已累计推荐十批共232家企业申请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

4.针对成熟规模企业,助力对接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12月,累计新增上市及挂牌企业41家,超额完成规划目标(25家)。同时,主动对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组建上市服务办,实现政策研究、上市对接、辅导赋能、函证办理等一口受理。推动区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在信息共享、业务培训、风险防控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排摸梳理潜力企业,建立多层次上市企业储备梯队。组建上市专家辅导团,为潜力企业提供上市政策培训、融资方案设计、财务法律合规、信息披露完善等辅导服务。

(四)科技金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主办长三角产业创新峰会、上海金融论坛、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高峰论坛,协办全球投资并购峰会、新华社“5·10中国品牌日”活动,每年参展上海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论坛等,集聚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立科技金融产业党建联盟,以党建引领、机制建设系列活动搭建实体化、常态化、专业化产业平台。“新华-上普并购指数”连续五年发布,数据基础不断扩充、分析维度不断细化、行业指导性不断增强,专业能级不断提升,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独一无二的并购细分领域指数。同时每年选编50个典型并购,重点筛选十大代表案例和指数报告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全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指数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体量有待进一步扩大

2019年普陀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1%,占比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还不足以成为支柱产业。

(二)能级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要素集聚,但相比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深圳前海等金融区,国家级要素市场、总行级(总部级)金融机构较少,国内外知名平台(集团)企业、大型基金、独角兽企业等市场主体集聚不够,产业链核心主体的辐射带动效应有待挖掘。

(三)金融特色有待进一步突出

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不多,特别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亟待挖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的创新金融应用试点不多,科技金融产品推陈出新、金融服务模式、工具颠覆创新的“爆款”案例缺乏。区域整体环境品质不高,高端商务楼宇及配套设施不足,产业空间承载不足。高级金融专业和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第二部分:“十四五”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机遇及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国家层面:“新发展格局”突显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潜力。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和全球地缘政治导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驱动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带动 “新基建”投资的日益攀升。随着我国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优化便捷畅通的融资体系,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利好将持续扩大。

(二)区域层面:“长三角一体化”加速科技金融产业集聚进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对周边科技金融资源人才等要素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有大量的创新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创新链与产业链将进一步融合,科技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三)市级层面:“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联动建设为科技金融带来叠加机遇。上海拥有承担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一大平台的战略机遇,正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与科技两大产业呈现协同发展态势。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在最近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已经跃居第三位。上海金融市场体系齐备,科技要素和高科技企业集聚,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丰富,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良好,都将为探索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四)区级层面: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支撑科技金融良性发展。普陀区具有承接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部署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中心城区稀缺的土地资源,在上海承载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将是重要的枢纽节点。同时,围绕“一园一轴一中心”科创布局,已经实现科技资源的初步集聚发展,将为科技金融产业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投资潜力有待释放。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同时部分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加剧了我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投资市场情绪趋于谨慎,科创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二)上海进入新旧动能转变关键期,对科创驱动提出更高要求。上海面临的国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变正进入关键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要素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土地资源、产业空间有限,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技术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加快构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地区间金融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面仍将发挥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十四五”时期有望产生一批新的金融明星城市,地区间的金融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一城一带”金融核心区虹吸效应仍在加强,苏州、嘉兴等新兴金融城市,虹口、杨浦等市辖区金融特色功能打造颇有成效。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陀科技金融发展需要破题的关键。

第三部分:“十四五”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讲话精神,按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融入上海贯彻落实“三大任务、一个平台”工作,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普陀区打造“三地一极”(“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地、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宜业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增长极)的发展定位,提高金融服务能级,坚持“产业立区”,将科技金融产业打造成引领普陀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驱动原则

坚持技术创新,依靠创新平台及科技产业,引入金融数字化,提升服务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夯实科技金融的产业基础;坚持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辖内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形成合作闭环,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协同耦合。

(二)主动嵌入原则

坚持从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六大中心”战略、普陀区“三地一极”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在科技金融产业规划的主要思路和核心战略方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匹配,与普陀区建设成“西北门户与副中心驱动下的长三角科创与商贸中心”定位相匹配,形成上海城市总体布局有益补充,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三)错位发展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着眼本区及周边地区优势实体产业的需求,实现金融功能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不求“大而全”,立足“精且专”,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等传统金融阵地功能互补,与杨浦、虹口等新兴金融集聚区错位发展。

三、总体定位

围绕全区“三地一极”总体战略,立足“数字金融+品质金融+产业金融”的发展愿景,形成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科技和金融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确立普陀在全国领先、长三角地区一流的地位,到2025年,将普陀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金融示范区。

四、发展愿景

(一)“数字金融”聚焦创新

坚持“错位发展、金融先行”原则,大力支持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引导数字金融发展。构建“科技+金融+场景”生态圈,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前沿技术对关键产业、关键产业对相关产业多重赋能。支持银行借力数字科技,开发与科创企业特质匹配的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投贷联动业务。

(二)“品质金融”做强服务

坚持高标准、专业化、高效率服务理念,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打造高素质的金融服务队伍,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智能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优质金融营商环境,着力整合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股权投资、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等特色细分金融领域为主要抓手,助力科技金融产业扩容提质。

(三)“产业金融”赋能实体

夯实提升区科技金融全产业生态链布局和功能,构建以“三大产业”(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生命健康)为发力点,以“一园一轴一中心”科创布局为重要空间载体,以大院大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以建设科创投融资活力区为目标,打造科创企业培育及成果转化阵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五、重点指标

(一)科技金融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显。深耕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科技、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通过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设计,使科技金融产业成为全区支柱性产业。到““十四五””末,确保实现科技金融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达到12%,力争达到15%。

(二)科技金融产业结构能级进一步提升。根据本区金融产业结构布局和实体企业投融资需求,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加大重点领域头部和细分领域先锋企业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实现科技金融全要素集聚。到““十四五””末,力争吸引累计20家国内外权威知名金融机构、规模以上(10亿元以上)大型基金落户,金融服务业总税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0家。

(三)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期间,力争吸引主要商业银行在普陀开设科技支行,引导金融机构探索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等新模式,实现科技融资规模和科技信贷占比(占银行总信贷)明显提升。支持科技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大力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到““十四五””末,确保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力争新增20家。

第四部分:主要任务

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着力贡献长板、补齐短板、夯牢底板,打造金融产业链完整度高、科技金融特色突出、产城融融合度高、发展空间后劲充足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布局。

一、聚焦“辨识度”,部署补链扩链强链产业布局

(一)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

构建包含核心产业层、配套产业层和支撑产业层在内的区域科技金融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核心产业层: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专业金融机构;带动发展配套产业层: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技术专利评估公司、征信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鼓励发展衍生产业层:包括金融科技公司、金融产品研发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专业结算公司、金融服务外包等,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匹配、特色突出的科技金融全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本区金融业体量规模和市场容量。

(二)集聚高能级产业机构

1.发挥上海联交所平台功能。充分挖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坐落于普陀区的区位特点,不断吸引并购中介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入驻普陀。支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一体两翼多平台”经营战略,提升央企主业市场份额,支持筹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着手开辟私募基金份额交易、不良资产交易、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债权交易、跨境信贷资产转让等创新业务;支持优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运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平台;支持拓展环境能源交易、农村产权交易、体育产权交易、非公产权交易、航班时刻交易等新兴业务平台,积极筹建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对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2.提升龙头机构集聚规模。着力吸引新兴民营银行上海总部等高等级资源。大力吸引国内外权威知名科技金融功能机构、规模以上(10亿元以上)大型基金。加快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的功能性总部或区域总部,加快集聚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金融头部企业、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入驻、设立子公司或驻点办公。同时更要关注具有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先锋企业、行业“隐形冠军”或独角兽企业。

3.发挥核心节点虹吸效应。围绕龙头金融机构及大型科技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所形成的产业链,引聚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科技服务公司入驻。开拓大型科技企业金融业务、新兴业务板块。引导区内实力较强的科技企业设立科技金融子公司、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三)打造特色细分领域

在传统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外,在现有区域贡献版图分布基础上,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聚焦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科技、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前瞻布局,深耕细作,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1.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板块在最高法调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背景下,将迎来新的行业机遇。扩增量。持续集聚融资租赁头部企业,支持拓展设备租赁、售后回租、转租赁、委托租赁、经营租赁等多元模式。保存量。鼓励存量融资租赁企业运用大数据及算力升级等技术,结合共生产业进行产融结合,积极向“方案提供商+资产管理人”转型,成为财务管理、商务运作、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供应商。

2.资产管理

利用上海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战略机遇,一是积极争取落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资管子公司,长三角头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培育和发展本土资产运营、财富管理等功能性金融机构。二是加快对外开放。鼓励外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参股、控股等途径,参与到本区资产管理公司、理财公司、险资管理、公/私募基金等各领域,推动三井住友管理总部等项目落地。三是特色化精品化。培育具有细分领域投资专长的资产管理机构。围绕总部机构和核心企业,积极探索专业资管机构入驻方案,重点发展资产端ABS业务类以及产品端FOF类资管产品,形成区域特色化资管竞争优势。

3.金融科技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一是大力吸引金融科技公司落户发展,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二是夯实现有金融支付产业基础。在天地软件园现有产业基础上,鼓励平台企业挖掘“数字石油”应用场景,在产业数字化、数字金融化上开拓新兴业务板块。三是加快新型功能性金融科技机构育新部署。加快培育信贷撮合、金融风控、数据金融化等新型功能性金融科技机构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共建合作,支持多方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开展跨界金融科技创新合作、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4.投资基金

2010年打造“长风金融港”以来,普陀已汇聚2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区级贡献占比11%,是浦西VC/PE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一是要升级打造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集聚地,优化基金层次结构,提升基金规模能级,提高区域经济贡献。二是大力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股权投资基金,发挥长三角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大型平台类基金的资本优势,面向长三角吸引和集聚产业项目,实现新兴行业多路开花。三是深化运营区产业引导母基金,优化母基金管理机制,持续扩大子基金合作范围,合理安排收益激励和风险共担,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创新项目投资及所投优质标的项目的引进,借鉴“合肥模式”,创新发展范式。四是积极争取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服务“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助力中以(上海)创新园等跨境项目双向投融资。

5.供应链金融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等实现系统对接。二是探索供应链核心企业线上全流程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引导区域内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积极探索预付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订单融资模式、商票保贴融资模式。三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积极参与供应链信用服务。

二、着眼“创新度”,打造特色金融前瞻布局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普陀要适度超前,布局高显示度、高活跃度、高竞争力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推动金融交易制度与金融技术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扩容升级“普会贷”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拓宽服务功能。

(一)应用创新,拓展金融科技场景应用

一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发和衍生产品设计类公司在普陀区设立总部或分公司,着力引入智慧银行,争取长三角或市级金融科技重点项目和平台落户普陀。二是紧密围绕金融创新需求和科技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在金融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面向金融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场景开发。探索区块链产业前沿,推动区块链底层、前沿技术研究和性能测试,带动适合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关键技术创新。三是支持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中国标准,争取金融科技领域全球话语权。加强与持牌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重点支持移动技术、加密技术等在风控管理、普惠金融、信用分析、融资审核等方向的应用,提升产品、服务、监管创新的技术支撑能力,拓展更广泛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

(二)产品创新,争取金融产品首单试点

一是鼓励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服务对象,设立科技支行和专业经营团队。聚焦科技信贷,丰富中小微科技企业专属信贷标准和专用风险管理手段。聚焦科技企业高风险性,开发专项激励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与收益水平。二是借力上交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联合金融机构积极试点知识产权融资,开创商业银行科技信贷及技术专利抵押估值的标准化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试点。三是积极试点科技融资租赁。对融资租赁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的用于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设备、器材、资金等所发生的损失进行风险补偿,引导科技企业加大研发生产投入;开展科技融资租赁融资费用补贴。四是积极试点动产担保统一登记,探索扩大动产担保范围。

(三)转化创新,打造知识资本转化高地

一是加强科研院所辐射带动。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电科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校所的合作,参照环华师大打造华大科技园作法,提高利用科研院所在地区包括周边科技园对普陀产业的带动效应,就地孵化、本地吸附、形成生态。二是积极利科技和金融龙头机构集聚优势,探索产融学研政的创新融合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三是鼓励建立科技金融产业研究中心,筹建科技金融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智库,为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提升“贡献度”,优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布局

坚持“脱虚向实”,打造“政会银企”服务平台,引导科技金融与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生命健康的产业联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一)打造线下线上双服务平台

1.设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运营机构。将普陀区金融服务中心打造为实体化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运营机构,整合政府、银行、创投、市场等各类金融资源,协调科技企业、项目、成果等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挂接担保、保险、评估、法律、财务、咨询、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为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项目申报、奖励扶持、上市挂牌辅导培训、信用评价、增信函证等各项服务;举办各类平台活动,促进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科技企业等各方信息交换、对接合作、交易撮合、资源共享;研究发布科技金融指数、研究报告、白皮书、排行榜等,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2.升级打造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普会贷”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金融超市”。一是机构扩容,逐步引导保险、担保、信托、证券、创投等机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第三方中介资源向平台集聚,形成正外部性协同效应。二是平台升级,新增线上实时测额功能,依托公共数据开放,支持运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企业快速“画像”,实现需求与产品的智能匹配。三是功能拓展,除信贷融资和政策性担保贷款及贴息贴费功能,探索提供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上市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受理”。四是业务融合,探索建设科技金融企业信息库,设立波动报警阈值,实时跟踪重点企业区税变动,及时掌握了解动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备选企业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信息服务。

(二)优化直接间接投融资服务

1.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一是扩大政策受惠覆盖,进一步做大科技孵化贷、研发贷、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微贷通、上市贷、挂牌贷等科技信贷产品与服务,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在充分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带动金融产品研发、业务管理商业模式等的协同创新。积极审慎开展公共数据普惠金融应用试点,促进数据安全可控开放应用。三是完善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一批信用金融产品,对接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国资征信平台,探索科技型企业分类评价机制,加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科技金融供需对接。

2.打造上市服务品牌。深入对接“浦江之光”行动,鼓励和支持更多科创企业上市,边培育边服务,梳理案例经验,指导企业深挖科创基因、规范经营管理、形成产业辐射。“一企一表”,重点滚动排摸梳理拟上市企业级次梯队,积极引入和培育上市潜力企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新三板”精选层等“蓄水池”,打通转板上市通道;“一企一策”,重点发挥上市专家辅导团作用,整合沪深证券交易所、市金融局等资源,精准提供上市全周期服务;“一口受理”,重点依托区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辟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按照项目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金融管家”服务品牌。

(三)开拓金融服务格局视野

一是跨境金融服务。积极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溢出效应,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的功能建设,全力承接引进“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对接金融对外开放和自贸区改革试点政策红利,提供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结算、跨境资金池等跨境金融服务。二是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深化运营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长三角产业创新智库联盟、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基金,参与、支持上海金融市场辐射服务长三角。三是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探索设立“创业者港湾”,在麦腾永联等众创空间、孵化器基础上嫁接引流金融资源,打造特色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供“金融+孵化+产业”陪伴式服务。四是“接地气”民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新技术开展民生领域金融创新,运用远程开户等科技手段,开发适用于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民生事业的普惠金融、专项债或基金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四、突显“融合度”,落子“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布局

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陆上门户,依托“西大堂”区位优势,优化布局产业空间,积极建设高能级载体,预留产业发展充足弹性,提升全要素利用率,加强转型承载力,提高对长三角地区辐射力。

(一)优化全域产业空间

立足普陀“三地一极”目标定位,布局科技金融产业空间,以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为辐射核心,实现长寿-长风-长征水岸经济发展带、真如城市副中心、桃浦智创城的“一体化”地区联动,全面带动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天地软件园、上海中环国际中小企业总部社区、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长风科技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载体,聚焦形成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联通。

(二)提高核心区产业集聚度

2020年,上海科技金融集聚区科技金融产业区级税收占集聚区总区税26.6%,占全区科技金融产业区税44.27%,成为集聚区支柱产业,集聚区成为本区金融核心区。要进一步提高集聚区产业集聚度,优化空间利用效率,面向长三角打造金融总部集聚地,打造“资本+产业+园区+智库”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地标区域:发挥资本优势,利用长三角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大型基金以商引商,赋能其他产业。聚焦细分产业,继续发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行业,力争产业税收占比超过30%。树立园区品牌,利用上海联交所、上海交大高金、科技金融博物馆等平台汇聚金融要素,丰富金融服务,举办峰会论坛,鲜明园区品牌。打造金融智库,加强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中介协会等单位合作,支持设立培训基地、研究中心,提供咨询评估、交易撮合等智库服务。

(三)精准定位载体空间

一方面,普陀区商务办公面积达到356万平方米,其中重点商务楼宇达到79幢,建筑面积合计283万平方米,同时建有各类园区,可使用建筑总面积达到248.23万平方米。部分已建园区尤其是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桃浦智创城(中以创新园)面积达到7.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达到4.2平方公里,具有430万平方米的开发建设量,为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加快各重点地区金融特色布局,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金融板块梯队。

(四)物理集聚打造地标

打造地标性的科技金融产业集聚物理空间。围绕苏州河、长风公园、云岭东路(大渡河路至中环段)等公共开放空间,在道路景观、街景布置、形象标志、楼宇标识等方面统一策划,融入科技金融符号和特征,进一步凸显“金融+科技”的区域特色,增强地区辨识度。

五、强化“协同度”,涵养科技金融发展生态环境

(一)深化科技金融管理联动

市级层面,落实区办合作协议,积极对接“一行两会”、市金融局等管理单位,探索跨市区、跨部门、跨系统“多规合一”的科技金融管理联动机制,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引导和高端资源承接引流。区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区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引领事业发展。组建科技金融专家顾问团,为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推进《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依托长三角“一网通办”基础设施,落实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跨省办成“一件事”流程再造等措施,推动更多跨省事项“全程网办”、无感办理。大力弘扬“普小二”精神,建立企业走访和“一站式”个性化帮办服务制度,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三)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

加大政策供给,研究出台资产管理等细分领域专项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突出科技导向,更加突出研发费用支出、研发人员配比等“科技”含量。分级分类施策,加大对总部型企业,特别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吸引力,优化政策扶持方式和标准。加强与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合作,对小额信贷等需求,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

(四)提升区域金融法治水平

加强地方金融组织和新兴金融业态管理,创新金融监管方式,运用市级新型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平台、区块链技术、监管沙盒等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监管效率,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加强与“一行两会”地方派驻机构、网信、公检法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协调联动,建立共享信息与同业协防机制等,持续排查整治非法金融活动,建立完善金融涉诉案件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金融网络安全风控力度,稳妥处置各类金融突发事件。

(五)发挥行业协会自治作用

借梯长三角或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在普陀区科技金融党建联盟基础上,组建普陀区金融业联合会或产业联盟,吸纳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会员,建立例会、议事规则等工作制度,举办沙龙论坛等常态活动,搭建产业导入、项目落地、机构引进、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培训交流等行业自治管理和粘合平台。

(六)引进培育高端金融人才

实施“金英筑巢计划”,支持与在沪高校合作开展科技金融产业链核心薄弱环节紧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紧缺型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加强与院校机构等单位合作,建立并完善高端科技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制度。优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培育和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扩大各类“人才贷”覆盖面,对住房、落户、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给予优先支持和保障。

(七)打响科技金融特色品牌

一是围绕苏州河打造普陀金融滨水特色。紧密结合全市“一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以苏州河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为契机,充分发掘“苏河之冠”和21公里岸线分布的地理优势,沿苏州河营造滨水型金融业态,突显普陀区“水岸经济”的金融属性。二是协助科技金融博物馆携手德邦证券共同打造证监会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整合资源举办科技金融讲堂、专题讲座、高端对话、专题展览、联合党建活动等,构建行业优质互动交流平台。构建立体宣传格局,加强品牌打造推广,举办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科技金融领域论坛与活动,研究发布科技金融指数,打造行业晴雨表和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