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关于转发区体育局制定的《普陀区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体育局制定的

《普陀区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普府办〔2013〕43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区体育局制定的《普陀区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7月16日

  

普陀区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4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沪府办发〔2011〕65号)以及上海市体育局下发的《上海市建设体育强区(县)工作评估标准及评分办法》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区“体育强区”建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普陀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营造良好氛围。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全局。以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准确认识和把握普陀体育事业的战略定位。将“体育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工作导向,将“睿智、务实、奉献、拼搏”作为普陀体育精神,为群众参与健身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培养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加快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体育人口比例;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加快提升体育品牌赛事,挖掘体育品牌价值,提升普陀体育形象;加快优化体育产业转型优化,促进体育产业能级提升,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力争到2015年把普陀区建设成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突出、体育品牌赛事效益显著、体育产业发展成功转型、体育基础设施凸现形态的体育强区。

  三、任务指标

  (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和《全民健身300指数评估体系》,试点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并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四大网络”:打造市、区、社区、居村委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打造区、社区两级联动的市民体质监测网络;打造区、社区、企业、高校四级体育协会管理网络;打造体育社工、体育社会指导员两级体育服务网络。到2015年,实现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步道、社区体质监测站九个街道镇全覆盖;建成1-2个达到国家级或市级标准的普陀区体质监测中心;学校体育场地日间开放率达到100%、夜间开放率达到20%;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5%;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0%;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5‰;全民健身“一街(镇)一品”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健身经费不低于17元。推进配送服务、健康干预、健身宣传、信息服务等服务保障工作。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46%。

  (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以奥运、全运争光为最高目标,以市运争优为基本任务,以学校体育争先为能量储备,推进我区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三个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层次递进、特色明显的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体系;构建纵横衔接、科学规范、优势凸现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体教结合、点面结合、科体结合的体育业余训练体系。到2015年,实现业余训练开展项目达到30个;建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建设规范化体校3个;注册运动员占全区中小学生总人数达到1.5%;破格引进优秀教练员,教练员总数达到65名;引进体育科研人员5名;运动员输送贡献率排名全市前六;形成业余训练“一条龙”培养体系达到18项28条;所有学校开展“校校有田径、校校有足球”活动,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覆盖率达到100%;学校每年举办校运动会达到100%;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0%;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确保在十四届市运会成绩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并获得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推进优秀教练员工作室进校园、办好青少年体育赛事、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做好体育特长生招收工作。

  (三)体育品牌赛事效益显著

  以展现普陀体育形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丰富对外交流方式、提高体育赛事运作效益为导向,转型办赛方式、整合办赛资源、优化办赛结构,坚持体育赛事“三个同步”:坚持分散办赛与集中办赛同步;坚持政府办赛与社会办赛同步;坚持区创品牌与社区创品牌同步,全面提高我区体育赛事的活跃水平和影响力。全力办好中国龙舟公开赛,将“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长风手杖操”精心培育成为品位高、品牌精、品质好的国际品牌赛事;积极承办与普陀区域发展定位相符合的影响广、级别高、效益好的高级别体育赛事;每年举办40项次以上区级单项体育竞赛(含青少年体育竞赛)、承办3次以上市级体育竞赛;2015年举办普陀区综合性运动会;各项体育赛事观众上座率达到60%。

  (四)体育产业发展转型突破

  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统筹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建设体育强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聚焦“三大依托”:依托体育场馆整合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依托体育彩票市场大力发展体育娱乐业、体育休闲业;依托体育赛事运作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体育文化业。全区体育彩票销售量保持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体育彩票销售量达到2亿7千万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区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引进培育体育企业、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休闲园区。进一步拓展体育市场,带动和扩大体育消费。

  (五)体育基础设施形成规模

  依据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并从普陀实际出发,规划区域“一标、多副、全覆盖”的总体空间布局,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均等化,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采取无障碍和安全防护措施,满足各类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形成兼备“三大结合”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形成近期建设布局和长远发展空间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统筹均衡与相对集中相结合的布局建设规划,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到2015年,普陀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大幅度提升;新增体育面积及其所占区域面积百分比区县排名列入全市中等水平;区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业余训练重点项目设施有实质性改善;社区基础性体育设施达到全覆盖;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度和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具体计划措施

  (一)实施全民体质增强计划,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

  1、加强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认识“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推进作用,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以及对体育发展转型的推动作用。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立体宣传,扩大“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形成“体育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共识,全区形成合力,充分营造共建“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良好氛围。

  2、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提高体育科学指导水平

  推进体卫结合,打造区、社区两级联动的市民体质监测网络,并实现监测数据全区联网。区体育局与区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合作建立普陀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结合医疗处方,提供科学、系统的健身处方,结合现有的健康档案,健全分层分类的体质健康档案,形成全区联网。区体育局与卫生局要帮助各街道、镇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为市民就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推进体科结合,进一步提高体育科学普及水平,通过建设信息化网络、建立宣传队伍、开展体育科普活动,使群众掌握基本的体育健身知识,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指导水平。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结合自身特点,组织成员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

  3、加强社会参与,着力建设体育协会管理网络

  打造区、社区、企业、高校四级体育协会管理网络。区体育局管理区体育总会及区老体协、区游泳协会、区龙舟协会、区田径协会等具有全区综合性行业管理功能的体育协会;其他单项体育协会根据不同协会特点和实际功能纳入社区、企业或高校管理。提供社区、企业和高校在体育团队管理中的自主权,倡导自主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参与体育团队管理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需要,清理闲置协会、盘活成熟协会、挖掘潜力协会。恢复并健全社会体育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加大对社会体育工作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力度。

  4、加强服务水平,着力完善体育指导队伍

  以派遣制的方式为全区各街道、镇配备一名专业“体育社工”,同步完善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体育社工”在体育科学指导中的主导作用,组织群众参与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增强全区体育配送服务,管理社区单项体育协会,配合社区打造“一街(镇)一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优化指导员队伍,进一步提高现有体育指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市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和体质监测指导服务。开通“普陀区体育健身咨询热线”平台作为配套服务,聘用专职“体育社工”为群众在体育健身等方面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交流互动。

  5、加强组织创新,着力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创新活动模式、继承传统精华、拓展活动项目,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群众参与度。依托每年一届的“上海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和四年一届的“上海市市民运动会”的参赛平台,创办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展示和活动,积极组织、广泛发动企业、楼宇人群、新上海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同胞等群体投身全民健身活动中。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加强体企结合,推进职工体育运动,促进我区大部分企业有工间操、有运动队、有运动会,培育企业体育活动品牌。

  6、加强推广示范,着力推进全民健身发展试点

  根据区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实际和特点以及不同年龄和人群的覆盖要求,广泛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积极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体育生活化示范家庭”和“体育生活化标兵”,每年达标率占总数的20%。创建上海职工体育示范基地,进一步活跃和发展职工体育,为我区企业职工提供健身保障。通过示范单位的试点建设,收集、总结、提炼原创的、有特色的健身项目和健身方法,进一步宣传推广,形成区域特色。

  (二)实施为国争光添彩计划,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重布局、强项目,调整优化业余训练项目布局

  根据上海市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规划,从区情出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符合区情、布局合理、科学规范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拳头项目。确定“巩固优势项目、狠抓潜优势项目、扶持薄弱项目、发展新增项目”的项目规划。集中精力做强游泳、足球、射箭、跆拳道、举重、击剑、摔跤等区内优势项目;攻坚克难做大田径、射击、体操、皮划艇、赛艇、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柔道、拳击等重点扶持项目;主动借力做实棒球、垒球、手球、高尔夫等学校自身开展的项目。

  2、重管理、强机制,提高业余训练学校规范化建设

  推进普陀区少体校和普陀区游泳学校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要求普陀区足球学校按照同等要求同步规范管理。深入研究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备战训练、运动队管理的发展规律,提高体校管理水平和效益;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完善、奖罚严明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项目发展实际的教练员队伍、科研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推进业余训练信息化管理,完善对业余训练项目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成绩突出的业余体校发展模式。

  3、重整合、强功能,改善业余训练设施条件

  根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业余训练项目布局调整要求,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性业余体育学校和两个单项体育学校。区体育局与区教育局要协力完善普陀区少体校的建设,配合将玉华中学改建为普陀区少体校,并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改建成一所具有强烈体育特色的综合性学校;区体育局与长风管委办配合在长风生态商务区社区服务中心内新建区游泳学校,规划建成一个拥有一个50×21米标准池、一个25×11米小池和一个16×12米娃娃池的设施完备的游泳馆;区体育局与桃浦镇配合将足球学校纳入普陀体育公园的整体改造,建设成为集办公场地、训练场地和运动员后勤保障等为一体的普陀区足球学校。同时,调整改善部分场馆、学校内的击剑、体操、射箭等重点发展项目的训练条件,为重点项目创佳绩提供优质保障。

  4、重共享、强责任,推进体教结合深入发展

  深入贯彻201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沪委发〔2012〕3号)及区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陀区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普府〔2012〕86号),全面落实体教结合“双八条”意见,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各自优势,使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以我区女足“一条龙”业余训练成功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完善体教结合的各项政策,推进全区“一条龙”训练体系建设,并将人才培养“一条龙”梯队延伸至高校;区教育局与区体育局共享学校教师和专业教练员资源,实施“优秀教师进运动队、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同步提高学生运动员文化水平和学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稳步推进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扩大课余训练的学校覆盖面;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开齐开足体育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完善体育特长生招收政策,做好体育特长生招收工作。

  5、重田径、强足球,充实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储备

  发挥青少年体育竞赛杠杆作用,与市运会、全运会、奥运会紧密接轨,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依托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深入开展人人学会游泳的基础上,在市体育局“明翔计划”的大框架下,实施“小刘翔腾飞计划”和“小球星寻觅计划”,重振田径、足球雄风,保持“田径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开展“校校有田径、校校有足球”活动,体育、教育部门定期联合举办全区校园足球大联赛和校园田径大联赛,并纳入全区人才培养、选拔和竞赛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区学生运动员输送率和成才率。

  6、重培养、强水平,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以项目布局为基础,以合理配备为手段,以提高水平为宗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练员管理、激励办法和制度。充分发挥一批领军教练员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有步骤地将第二、第三批优秀教练员工作室推进校园,加大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年轻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业余训练水平;重点培养一批有上进心、有能力、有思路的中青年教练员,建立带教经验交流平台和先进技术互动平台,提高教练员的理论素养和执教能力;通过退役运动员安置、人才引进、派遣制等方式抓紧储备一批有悟性、有潜力、有拼劲的教练员后备力量,及时补充教练员队伍缺口,建立教练员梯队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体育市场繁荣计划,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新后劲

  1、聚焦本体产业,开拓体育彩票市场新领域

  体育彩票坚持狠抓“两个载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找准我区在上海市的市场份额,为普陀区的社会事业发展积累更多发展基金。一是狠抓传统市场改革,为现有的体育彩票网点发展找到新思路,引进高水平营销人才,彩票网点合理布局,深化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优化室内店与体彩亭的权重比,转变即开型彩票销售方式,提升彩票亭新形象;二是狠抓智能型、高端化彩票销售新市场。面临体育彩票销售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拓展网彩销售渠道,提升体育彩票产业能级,提供彩票销售智能化服务,打造满足彩民购彩、休闲、聚会需要的大型体育彩票竞猜店和体育彩票销售旗舰店。

  2、聚焦体育场馆,发挥体育健身市场新功能

  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居民基本体育服务和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探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以体育场馆服务多元化发展为目标,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市场、体育表演市场,提供健身信息咨询服务、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提高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

  3、聚焦区域定位,打造体育服务产业新高地

  充分发挥我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发展优势,根据“一河五区”发展布局,打造体育服务产业新高地。重点利用长风生态商务区高端体育服务平台,围绕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等系列品牌赛事,打造和完善苏州河体育休闲带;重点围绕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普陀体育公园等资源的开发,打造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上海市体育宫、四大区级市民健身中心等场馆,拉动体育休闲娱乐业,打造和创建现代化的体育娱乐、体育休闲街区。通过体育产业合理布局,吸引世界著名体育用品企业、体育健身娱乐集团和体育管理运行集团落户普陀,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体育服务行业的竞争力。

  (四)实施体育赛事活跃计划,提高体育赛事品牌效益

  1、活跃品牌赛事办赛方式,确立体育市场新定位

  可持续地推进“中国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城市景观体育品牌的锻造;逐步提升区域元旦长跑等传统体育活动品质;着力推进长风“手杖操”原创健身项目。扩大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升级为中国龙舟公开赛乃至中华龙舟大赛、将长风“手杖操”升级为全国手杖健身操邀请赛。加强品牌赛事在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将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的品牌创建成果以“龙舟俱乐部”、“龙舟博物馆”、“龙舟文化示范基地”进行可持续运作,确保品牌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2、活跃基层办赛模式,大力夯实赛事基础

  全力打造“一街(镇)一品”,使其成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一街(镇)一品”项目的基础上,区体育局要配合、扶持各街道、镇培育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实现“街街有品牌、镇镇有项目”。各街道、镇的“一街(镇)一品”要做到有项目、有赛事、有展示,形成政府部门牵头、体育社团参与、体育社工组织的丰富多样的社区赛事体系。设立“普陀区全民健身特色项目发展基金”,给予全民健身特色项目建设经费扶持。区级层面举办四年一届的全区综合性运动会,拓展参与体育赛事的人群,让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成为不同层面群众的一种生活追求。

  3、活跃专业赛事引进机制,切实提升运作效益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从普陀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引进符合区域定位的顶级专业体育赛事。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赛事举办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激励措施的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形成形式多样的竞赛体系。同时,运用专业策划、专业营销和专业操作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专业体育赛事办赛质量,积极引进高品质的国外专业公司与机构落户普陀,培育本区高水平的专业赛事运作公司。进一步协调与媒体的合作,探索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实施体育设施覆盖计划,建成四级体育基础设施网络

  1、市区联动,规划一批地标性市级体育中心

  紧密结合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积极规划建设辐射50-70万人口的地标性市级体育中心。在“一河五区”布局中规划一批地标性体育场馆,力争2015年前规划落地。一是在桃浦中央公园规划一块体育用地,建成“足球公园”,同时,使其具备承办橄榄球、板球等时尚运动比赛的功能;二是在真如城市副中心中规划一个综合性体育场馆,作为地区建设的配套措施,成为上海西北地区市级体育中心;三是市区联动改建上海市体育宫,联合周边体育文化设施,形成普陀区政治、体育、文化中心。

  2、加快步伐,改建一批区级市民健身中心

  坚持“均等性、公益性、便利性”的原则,改善现有场馆落后现状,加快推进改建工程,将曹杨游泳池、真如体育场、普陀体育中心、普陀体育馆改建成为四个辐射20-40万人口的区级市民健身中心。分步建成后的四大市民健身中心能够为辖区内及周边居民提供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器械等健身服务。同时,引导体育场馆服务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全民健身开放功能转向兼顾提供健身服务、健身指导、健身信息咨询及相关配套设施服务。

  3、拓展思路,建成一批社区级全民健身中心

  紧密结合“30分钟体育生活圈” 建设,以邻近大型居住区、企业集聚区、市民步行10分钟能到达为原则,加快落实市府、区府实事工程。在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等有条件的场所内挂牌和新建一批辐射5-10万人口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百姓健身房、公共运动场和健身广场。分步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夜间向居民提供开放服务,2013年选择8所学校进行试点,2014年予以推进,由街道、镇配备专人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夜间开放的安全管理工作和日常开放的人员档案建立工作,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4、贴近群众,形成一批百姓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

  实施社区体育设施“零距离工程”,丰富设施种类,充实设施数量,每个居民小区建有辐射3-5万人口的全民健身点和健身步道。在满足体育设施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街头绿化建造街头健身苑点,利用公园建成多条百姓健身步道,利用广场建设百姓运动场。力争在住宅小区建设时,同步配套体育设施,实现体育设施“零距离”服务。坚持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属地管理”原则,完善对百姓身边的健身苑点和公共运动场的统一管理和长效管理。

  (六)实施人才强体计划,建立高质量体育人才队伍

  1、从引进起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进一步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形成三大人才梯队,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形成一支精明睿智、胸怀大局、奋发有为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一支乐于奉献、务实进取、本领过关的全民健身服务人才队伍,一支奋斗拼搏、技艺精湛、能打胜仗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一支熟悉市场、精于营销、理念先进的优秀体育经济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引进、培养、保障机制,设立体育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优秀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减少人才流失,为体育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从机制入手,提升人才队伍管理水平

  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体”战略,通过强化在职培训、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一是加强理念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与体育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是加大吸引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力度。建立引才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投入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体育管理紧缺人才;三是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倡导“睿智、务实、奉献、拼搏”的普陀体育精神,倡导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四是建立体育专业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培养专业性与综合性结合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3、从典型宣传抓起,树立体育人才学习标杆

  大力宣传我区优秀女足教练员张翔、钱惠夫妇先进事迹,为体育人才队伍树立学习标杆。一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典型宣传。举办女足“一条龙”20周年庆祝活动,将张翔、钱惠先进事迹典型宣传与主题活动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典型宣传。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立体宣传作用,注重常态宣传、过程宣传、前置宣传,提升全区体育工作者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三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典型宣传成果长久保留。筹建张翔、钱惠夫妇足球工作室或以体教结合为特色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基地,成为带领体育人才队伍不断追求卓越的鲜明标杆。

  五、计划实施步骤

  依据建设“体育强区”的任务指标和计划措施,分三年实施,2015年基本建成。

  (一)全面启动年(2013年)

  召开“建设‘体育强区’动员大会”,抓好开局启动。广泛开展宣传,建立工作网络。以区体育局牵头,以区内各相关部门为责任主体,分解任务指标,制定评估体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将体育强区建设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区政府工作规划及绩效考核指标。人均全民健身经费达到12元以上(常住人口),完成各项任务指标的30%。

  (二)中期推进年(2014年)

  全面推进建设“体育强区”工作,对照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指标,针对薄弱环节,分析突出问题,调整任务分解,将“体育强区”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各项任务指标完成80%。全力打好上海市十五届市运会,确保在上一届市运会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人均全民健身经费达到15元以上(常住人口)。

  (三)评估达标年(2015年)

  对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指标和计划措施进行评估考核,人均全民健身经费达到17元以上(常住人口),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向市体育局和区政府反馈,适时公布评估结果。进一步探索新一轮发展行动计划,为“体育强区”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建设“体育强区”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化“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理念,将“体育强区”建设作为普陀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实现途径之一。通过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品牌的宣传平台,引导全区各方面增强体育意识、营造体育环境、整合体育资源,将“体育优先发展”理念落实到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争取各部门对体育的支持、理解和参与,进一步形成全区关心、扶持、支持体育的工作氛围,为“体育强区”建设提供舆论保障。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根据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将“体育强区”建设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区委、区政府工作报告;体育工作每年至少三次纳入区政府议事日程。加大对“体育强区”建设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为“体育强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各委、办、局,各街道、镇要结合各部门实际,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建设“体育强区”工作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中。

  (三)加强评估、巩固成果

  建立起建设“体育强区”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反馈机制,将建设“体育强区”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矛盾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建立起建设“体育强区”工作档案,将工作台账、工作成效和工作难点用档案的方式记录起来。为今后适当调整工作策略和方向,不断提高普陀区体育工作水平和群众对体育工作的满意度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全区体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普陀区建设体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工作指标



验证码

全部评论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