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年06月30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一、科技创新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普陀科技创新功能布局初步形成,区域创新辐射力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策源能力逐步增强。全面实施武宁创新发展轴五年行动计划,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共同成立“普陀武宁创新发展轴理事会”,理事成员38名;机器人、工控安全两大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通过立项,实现实体化运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一期建成;启动建设市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一心一城”发展格局初步显现。真如城市副中心完成控规修编并取得市政府批复,开发建设有序推进,核心区功能体系基本形成;编制形成桃浦地区产业规划,推进桃浦智创城建设,挂牌成立“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带功能日益丰富推进长风生态商务区与长寿地区、长征地区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成效明显;科技金融、“互联网+”、智能科技和教育科技四大功能板块建设加速推进。

2、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明确了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方向。““十三五””末,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区级税收比重达到21.84%,支撑作用明显。软件信息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十三五””期间,产业年均增长达25.54%,区内逐步形成了以波克城市、优美缔为龙头的网络游戏产业集聚态势,同时,汇聚了一批如华为、阿里、京东、360、闻泰科技等信息通讯及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

3、科创企业培育工作成效凸显

企业队伍发展壮大。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培育发展,普陀区现有科技企业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43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0家,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51家,形成了从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到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完整成长链。重点培育产业企业集聚效应增强。智能软件领域,培育波克城市、拉扎斯网络、赛韵网络等行业知名企业研发服务领域,汇聚了中国建材工程集团、纳尔科、闻泰信息等代表性企业;科技金融领域,引进了远东宏信融资租赁、硅地网络(银科投资)、淇毓信息科技等龙头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科技金融企业生命健康领域,聚集了九州通、复星医药、普实医疗等医药物流、销售、制造企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扶持区内科技企业承接包括张江专项、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内的各类市级以上项目900余项;累计认定企业技术合同1644份,交易金额达69.75亿。

1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重点科技企业发展情况

企业类型

2016年企业数

2017年企业数

2018年企业数

2019年企业数

2020年企业数

高新技术企业

215

224

273

387

439

市小巨人(培育)企业

57

61

66

69

75

区小巨人企业

122

137

150

164

17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

206

210

215

217

226

2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高新企业上市情况

序号

名称

上市板块

挂牌日期

行业

1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上交所

2016

高技术服务业

2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板

2016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3

上海恒锐智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6

电子与信息

4

奕通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6

电子与信息

5

上海欧普泰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6

新能源、高效节能

6

上海创至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6

电子与信息

7

上海爱护网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7

电子与信息

8

上海捷鑫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7

电子与信息

9

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8

生物、医药技术

10

上海奥狮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8

电子与信息

11

上海诺佛尔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6

环境保护

12

上海高更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

2017

轻工食品

13

上海碧威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6

电子与信息

14

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6

环境保护

15

上海德川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6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16

上海赛一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6

环境保护

17

云洞(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7

电子与信息

18

上海美焊智能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8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19

上海万息智能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8

电子与信息

20

鉴付安(上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9

计算机网络产品

21

上海小工蚁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9

电子与信息

22

上海隆振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四板

2019

无机非金属材料




2020


3 ““十三五””期间获市各类科技项目数量

 序号

项目名称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数量

资金量

(万元)

数量

资金量

(万元)

数量

资金量

(万元)

数量

资金量

(万元)

数量

资金量

(万元)


1

张江专项资金项目

20

2252.5

69

6432.5

数量:133     资金量:6599.5

170

7827.49

2

软件和系统集成项目

5

990

5

1810

7

2165

4

1082

4

740


3

市创新资金项目

48

480

69

690

54

560

47

470

64

640


4

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16

13

16

12

15


5

市科学技术奖

20

170

15

150

16

155

16

390

23

760



合计

109

3892.5

171

9082.5

159

6180

146

5242

276

9967.49


4、科创人才吸引力度不断提高

着力加强对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十三五””期间,制定颁布了《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办法(试行)》、《普陀区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实施意见(试行)》、《普陀区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奖励、增加人才公寓投放及租房补贴。累计为1784名人才办理人才公寓及租房补贴,并提供相关补贴2821万元。创建“人才优享卡”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一对一”的专属管家式服务。服务项目内容涵盖入园(入学)指导、学业生涯指导、就医绿色通道、健康体检、科技创新、影剧艺术赏析等12项菜单式服务;目前,已向全区172名高层次人才发放。累计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396名。

5、创新创业载体资源不断丰富

打造了一批科技园区、孵化器。截至““十三五””末,全区科技园区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优化了一批科创示范园和孵化器扎实推动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形成科技园区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1)及一园一策方案;天地软件园、谈家284家科技园区通过“市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评估。不断提升孵化器的品牌价值和孵化效能,引导众创空间向“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主动承接了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全国、全市重大战略项目,在此基础上吸引了中德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和加速孵化中心、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中心以及熠知电子等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和“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列入全市首批规划的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成了一批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依托上电科、上化院、华师大等科研院所和重点院校,新建国家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4个、市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7个;累计建有国家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9个。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认定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累计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

4 陀区主要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及代表性企业情况

序号

科技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代表性企业情况

1

长风科技园

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会通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2

华师大科技园

教育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

上海启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悦锦软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3

武宁科技园

智慧电器、智交通、互联网+智慧制造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4

天地软件园

智能软件

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百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

谈家二八文化信息港

新媒体、电子商务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点掌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

同济科技园普陀

交通、智慧医疗

上海邦诚电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佑铁道新技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佑医院有限公司

5 普陀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情况表

平台类别

个数

备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

2

上电科国家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武宁科技园)、华师大的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华大科技园

市级

13

上化院上海稳定性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

3

上电科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上化院的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师大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市级

2

上电科上海市智能电网需求响应重点实验室上化院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创新联盟

市级

4

上化院牵头的上海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服务平台

国家级

2

上电科机器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上化院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化学品安全监控检测检验)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市级

10

上海市涂料研究所的上海市新型涂料及颜料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6、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持续优化新一轮“3+5+X”产业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不断完善一口发布、一口受理、一口答复的“三个一口”工作机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开展科创板上市企业摸底工作,对易百信息、浦江缆索等12家科创板种子企业开展上市专家辅导团辅导。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出区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改革举措,持续深化“四到”换“四心”内涵,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区政府与市工商局签署《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合作备忘录》,区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在全市首创新设企业“网上申请、网上批准、网上预约、当场办结”服务,实现“网上办事不见面,窗口办理跑一次”。

6 普陀区““十三五””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法规政策

序号

文件名称

1

《关于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普委〔201590号)

2

《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普府〔201598号)

3

《普陀区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普人社规范〔20182号)

4

《普陀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意见》(普文规范20181号)

5

《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普科委规范〔20181号)

6

《普陀区加快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实施意见》(普科委规范〔20183号)

7

《普陀区支持节能减排降碳实施意见》(普发改规范〔20182号)

8

《普陀区加快音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普文规范发〔20182号)

9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二条措施》(普委〔2018116号)

10

《普陀区服务企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普投资规范〔20191号)

11

《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普科规范〔20192号)

12

《普陀区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实施意见》(普金融办规范〔20191号)

13

《普陀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意见》(普金融办规范〔20192号)

14

《普陀区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实施意见》(普发改规范〔20191号)

15

《普陀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实施意见》(普科规范〔20193号)

16

《普陀区支持新基建和在线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普科规范〔20201号)

17

《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普科规范〔20202号)

7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示范区建设步伐提升制定《普陀区5G+工控安全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形成整体建设实施方案;开展5G专网规模部署,基本实现区域5G网络室外信号初步覆盖;推进“智联普陀”专网建设,全区光纤专网“最后一公里”接入点位数量已超1800处;持续优化全区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根据第三方技术测试评估结果,IoT专网全区覆盖率达97%,NGB-W专网全区覆盖率达96.84%智慧城市项目不断扩展。协同推进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物联传感器应用、社区智能安防、智慧公安、雪亮工程等重点项目。5G典型示范场景加速布局。深入对接创新示范应用,初步形成11个领域共25项区级5G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清单环球港成为“5G+双千兆全球第一港”;移动西区公司“5G+智慧医院”获工信部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上海分赛优胜奖

8、科学普及事业开创全新局面

美誉度科普品牌有效培育。2016年2019年连续举办“上海长风科普集市”活动;8家市级创新屋建设水平迅速提高;上海纺织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人数达1256万人次;中小学校“一校一品”科普特色示范点达18个。“全覆盖”式科普服务不断优化。全区8家科普场所被命名为市级科普基地,7个居委会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每年举办面向科技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达500余场,10所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为老年人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统一标准的社区科普宣传栏、科普屏、科普网上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91%、92%、95%;区青少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6125项。“亲民型”科普宣传持续扩大。围绕科技节、科普日主题,举办区级以上重点科普活动392项,参与人数182万人次;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技社团进社区”等活动。“社会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截止2020年,全区科普志愿者总人数达到20122名;内具有科普职能的23个部门建立了工作联动机制,平均每年办科普宣传活动25场;与江苏昆山、浙江余杭科协签订科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6至2020年,成功主办四届格物斯坦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区总决赛。

(二)科创能力对标分析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实力并不突出,在研发投入、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全市其他创新强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下面以2019年数据为例,进行各区横向对比。

1、研发投入方面

2019年普陀区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3.4%,中心城区中排在第3位,全市16个区域中位列第7位。

7 2019年上海各区全社会研发支出GDP比重情况

区域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排名

闵行区

10.04%

1

徐汇区

8.39%

2

嘉定区

5.17%

3

杨浦区

4.66%

4

松江区

4.32%

5

浦东新区

3.58%

6

普陀区

3.40%

7

长宁区

3.08%

8

宝山区

3.03%

9

青浦区

2.75%

10

奉贤区

2.62%

11

金山区

2.61%

12

虹口区

2.55%

13

黄浦区

1.73%

14

崇明区

1.43%

15

静安区

1.42%

16

2、主体培育方面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2019年底普陀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87家,在中心城区中排名第3,位列全市第11名。

8 2019年上海各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

区名

高企数量(家)

排名

浦东新区

2912

1

嘉定区

1415

2

闵行区

1233

3

松江区

1043

4

奉贤区

980

5

杨浦区

743

6

金山区

703

7

徐汇区

684

8

宝山区

643

9

青浦区

635

10

普陀区

387

11

静安区

386

12

崇明区

359

13

虹口区

327

14

长宁区

267

15

黄浦区

140

16

3、成果转化方面

从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来看,2019年普陀区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17.57亿元,所有中心城区中排第5,位列全市第8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来看2019年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12项,中心城区第7,位列全市第15

9 2019年上海各区技术合同交易情况排名

区名

成交金额(万元)

排名

浦东新区

5807846

1

徐汇区

1843123

2

嘉定区

641257

3

杨浦区

422379

4

闵行区

300188

5

长宁区

247039

6

静安区

209173

7

普陀区

175688

8

宝山区

140452

9

青浦区

119389

10

崇明区

100079

11

金山区

99811

12

奉贤区

94387

13

黄浦区

60563

14

松江区

47899

15

虹口区

45371

16

10 2019年上海各区高转项目认定数量排名

区名

项目认定数(项)

排名

浦东新区

189

1

嘉定区

95

2

闵行区

86

3

松江区

77

4

奉贤区

61

5

青浦区

49

6

金山区

47

7

宝山区

44

8

静安区

40

9

徐汇区

38

10

杨浦区

33

11

黄浦区

15

12

长宁区

14

13

虹口区

14

14

普陀区

12

15

崇明区

8

16

(三)瓶颈与问题分析

在科创相关指标对标分析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普陀区需要针对科技创新链条核心环节存在的问题与深层次原因补齐短板弱项。

1、创新要素资源较为集聚,但科创显示度不足

由于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交流平台,各园区及科研院所之间要素流通不畅、配置效率不高,难以融入本区整体生产体系和创新生态。二是创新要素之间各自独立、物理风貌较为分散,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显示度不高,品牌特色未能充分显现,对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不足。

2、科技创新成果较为丰富,但产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部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与区域当前重点发展产业需求存在错位,“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未能很好匹配二是科研人员大多以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为重心,缺乏主动向市场靠拢的意识。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没有建立起协同创新的机制,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通道并未打通,导致创新要素流动性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3、区域重点培育产业导向明晰,但集聚效应不够

一是普陀区传统产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而有创新带动力、行业影响力、产业辐射力以及市场与资源掌控力的领军型科技企业不多,因而尚未形成集聚度和知名度高的代表性产业,也较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集聚作用还不够明显。三是全区层面缺少统一的园区规划,特色产业和特色楼宇集中度不高,产业布局相对分散。

4、人才政策体系基本具备,但高端人才不多

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对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产业集聚人才的效应尚未很好发挥。二是吸引集聚人才的市场化手段不多,受限于本市政策的影响,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常常导致部分特殊人才未被足够重视。三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引才作用发挥不明显,区域人才政策覆盖面不够广,目前,区域人才政策按照区域贡献度给予企业相应的扶持,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长型企业有一定的影响,有部分优秀人才难以享受人才政策。

5、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但发展水平不均

一是数据互联力度不够,政府数据开放度共享度较低,数据共享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二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度不够,需求和应用连接不紧密,导致应用碎片化。三算法创新不够,使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供求失配,市民感知度和获得感不足。

二、““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一)产业技术革命,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布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诞生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带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共享单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业态,创造了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模式,蕴含着无限发展机遇和潜在能量。此外,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入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而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顺应科技发展大趋势,培育高质量增长引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普陀要抢抓历史机遇,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流动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于长三角促进产业协同布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起到极大的作用,上海在引领和服务长三角产业发展中涌现更多机会。与此同时,区域一体化在交通便捷化、政策扁平化、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存在新一轮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潜在需求。普陀区作为“上海2035规划”沪宁、沿江交通廊道的交汇点,要警惕人才、资金、项目等的外流风险,加快从高端产业发展、创新资源布局等方面强化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和集聚。

(三)科创中心建设,区域竞合压力不断加大

根据《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普陀可承接全市布局的部分功能,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发展极。此外,上海其他城区如徐汇、杨浦、闵行等科创产业较发达的区域正凭借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科创中心承载区,提升创新对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度,区域之间科创竞合压力正在加大。普陀区作为创新要素集聚的中心城区,要依托可开发土地充足的空间优势、外中环内后发地区的成本优势、大院大所配套等资源优势,加快普陀“三地一极”建设进程,打造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活跃、新兴产业引领、科技制度灵活、区域合作开放的科创发展新高地。

(四)重大项目落地,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迎来契机

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项目是中外科技“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随着重大战略项目的建设推进,将有效激发普陀区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的内生发展需求,带来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机遇,也为普陀区构建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格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带来契机

三、““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国家与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需要,着眼于助力“内循环”促进“双循环”发挥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将普陀打造成为“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地、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地、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普陀力量。

(二)发展目标

争取到““十四五””末,普陀区科技创新显示度明显提升,集聚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落地一批头部科技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团队,争取一批国家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功能性平台,提升科技产业贡献度,最终将普陀打造成为上海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

——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发挥普陀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通过制定实施新一轮科创扶持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功能性服务载体蓬勃发展,各类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加快推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龙头科技企业和领军人才团队加快向普陀集聚,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地的形象和功能逐步显现。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质量加快提升。科研院所在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推进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和成果落地,对全区科技创新的辐射溢出效应明显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引擎作用加快释放。武宁科技园、长风科技园、天地软件园北园能级提升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初步形成集群优势,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11 ““十四五””科技创新预期指标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目标值

指标属性

创新环境

1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2.7

预期值

2

人均科普经费

14

预期值

3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

%

98

预期值

创新主体

4

累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

150

预期值

5

新增市区小巨人企业数

75

预期值

创新成果

6

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

16

预期值

7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

70

预期值

创新产业

8

*智能软件产业税收占比

%

12

预期值

9

*研发服务产业税收占比

%

8

预期值

10

新建国家级、市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5

预期值

11

*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毕业孵化落地企业数

50

预期值

注:带*指标为““十四五””期间新增指标。

(三)重点布局

展望““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工作将紧密围绕本区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色承载区和新的发展”的奋斗目标,结合近几年两大功能型平台打造以及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一园一中心”的科技创新重点布局框架。

放大中部武宁创新发展轴”辐射带动作用以武宁路两侧开发建设为契机,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平台载体,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带。依托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等创新平台,加快集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企业,加强与“两翼”园区联动拓展,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为重点的智能软件服务。依托上电科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智能电器、电机及系统节能、舰船电机电器、电器电机等领域检测检验优势,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依托中电五十所、中船九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邮政院、市测绘院、中建上海院等大院大所,重点发展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化工业设计、科学与技术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研发设计服务。

“一园”为核心,打造北片区科技智慧功能矩阵。着重聚焦中以(上海)创新园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做强中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吸引能带动产业链集聚的龙头企业,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品牌。同时,推进天地软件园北园发展,做大做强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科创产业。推动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普陀分园进一步完善区校合作机制,把同济科技园打造成为以智能交通、生命科学为重点的研发服务特色产业园。支持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真如铁三角科技园“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推进麦腾创业天地、多礼米孵化器等专注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领域开展创业投资和创新孵化。最终实现以成片科创用地集聚的桃浦智创城和成片城市功能集聚的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联动,形成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科技智慧功能矩阵。

“一中心”为重点,打造南片区科技金融活力走廊。着重聚焦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以保障和促进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平台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和运行为核心,加快形成研发和产业化的立体创新生态。同时,推动天下创新中心、长风科技园、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波克城市总部、360华东区大安全产业园、京东智联云中心华东电力研发总部、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加快相关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定位明确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发挥华师大在人才培养、教育科技、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教育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教育咨询、教育培训、教育装备、教育信息等新兴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天地软件园载体能级提升,发挥原有产业优势,打造大数据及互联网+、动漫游戏、智能制造、文化影视、科技金融等五大产业集聚区。推进长风科技园以生命健康、新材料以及检测服务等应用为重点,努力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聚焦新媒体、高技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推动新曹杨高新区加快腾笼换鸟,引进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加大对区块链金融、金融软件外包、金融产品研发、金融风险防控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加快集聚一批科技金融企业。最终建成苏河(长寿、长风、长征)水岸经济发展带,形成面向长三角的科技金融企业总部聚集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高地,打造科技金融活力走廊。

 

1 普陀区“一一园一中心”科创重点布局

四、““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重要工程举措

““十四五””期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立足普陀区科技创新已有基础,围绕打造“三地一极”的战略目标,加速驱动创新,推进实施“九大工程”建设。

(一)重点聚焦“科技创新的策源工程”

充分发挥普陀大院大所的科技资源优势,充分激发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活力,通过制定实施新一轮科创扶持政策,促进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将普陀打造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

1、支持院所加大关键技术研发

支持区域内华师大、同济两所高校加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领域研究。支持上电科、上化院、华东电力设计院、市特检院、市测绘院等重点院所,聚焦机器人、新材料、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电网、基础地理信息等专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更多国家、部市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院所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

2、鼓励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

强化政府服务支撑作用,全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环境,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市有关专项资金项目,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管理,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专家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高校专家为智能软件和研发服务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及技术攻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科技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在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二)全力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工程”

“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强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大功能型平台建设,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乃至面向全世界的协同创新体系。

1、加快打造中以(上海)创新园品牌

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空间。建设中以双向的空间载体,完善各项功能,在上海桃浦智创城,分三期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满足中以双方在“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空间载体需求;依托市科委在以色列建设上海创新中心(特拉维夫、海法、贝尔谢巴等地联动),服务双方协同创新研发,促进双向技术转化,依托海外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等设立离岸创新基地,为有意向落地以色列的上海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对接海外优质资源、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1 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布局

专栏1 中以(上海)创新园三期建设计划

英雄天地项目:是区域内融合新老建筑、集聚科创要素的亮点,传承英雄金笔厂历史文脉,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科创服务体系和功能服务平台。

智创TOP605项目:选取毗邻轨交11号线祁连山路站,下连地下商业广场的地块,重点打造全方位花园式办公环境、智能化新型人才公寓、情景化休闲娱乐不夜街区,集合办公、居住、休闲娱乐功能,营造国际化、未来化生活方式。

603606项目:603项目包含超高层办公、高层甲级办公、独栋花园办公等载体,打造集精品商业MALL、体验式商业、配套商务商业为一体的多样性、情景化商业街区606项目内设计三座标志性聚合塔楼,三座塔楼交相呼应勾勒城市天际线,集景观与地标建筑于一体,配之以高端配套设施,来聚合高端商务和高端服务。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进华东师大、海法大学、希伯来大学等中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形式,推进前沿领域的合作和探索,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中以联合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平台。

2、着力推动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推进合作平台搭建。搭建供需对接、产才匹配、精准推送的云创新平台;打造市场化运作、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推进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和亚洲大学联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参与建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成立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智库和国际交流中心。

完善科创功能布局。持续推动空天技术和集成电路2个研究所及若干专业实验室建设,并以研究所为核心,构建空天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发起创投和产业基金,引进清华系创新团队并推动成果产业化,力争培育上市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创产业集群。将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的高能级科创平台。

专栏2:空天技术研究所和集成电路研究所

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空间应用为牵引,瞄准先进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与科学前沿问题,依托上海在集成电路、微系统技术和航天航空领域的产业优势,突破并解决灵活高效可重构计算架构、信息处理安全可信计算、数据高能效智能化处理、高可靠姿态确定与导航核心器组件等“卡脖子”问题,在上海拓展壮大姿态感知测量微系统核心器组件、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可重构计算及系统信息安全芯片技术链与产业链,形成以下核心能力和预期成果:

面向先进微纳卫星及其星群高效能应用任务,针对资源严重受限下的高性能姿态与导航测量需求,实现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高可靠空间应用惯性器件、微型化姿态测量敏感器、目标探测与测量器件与组件的产品研制,建立空间应用的微系统设计平台、集成测试平台和可靠性测评平台,形成测试规范,具备提供空间微系统器件、组件的标准化测试服务能力,推动实用化微纳卫星平台的性能突破和升级,成为国内空间微系统产品研发的高地。

面向低功耗人工智能计算的应用,突破具有高速度、大开关比、低功耗的忆阻器制造和集成的核心技术,解决芯片中数据反复搬运造成的能量浪费和计算延迟问题,完成新型存储与计算一体化架构的芯片研制。

面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信息处理需求,开展支持深度学习加速的多粒度可重构IP、高能效边缘智能计算架构、兼容多平台的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工具及深度学习应用开发工具链等相关技术研究,完成一款自适应重构的高能效深度学习处理芯片设计与研制,实现在机器视觉、汽车电子、空间信息处理等智能终端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面向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设计挑战需求,开展以可重构计算为核心的计算架构、开发环境及工具链、可信计算系统、等技术研究,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产品,形成针对特定领域的加速硬件产品,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可重构运算架构在空间领域的应用。

3、重点推进两大产业功能型平台搭建

提升平台研发服务能力。推动机器人平台完成机器人失效分析实验室建设和软件测评中心建设;牵头起草并制订国家首个智能化、可靠性机器人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机器人行业智能化和可靠性评定评估标准。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建成CNAS实验室并落地天地软件园南园(原百达工业坊),进一步提升平台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仿真验证、监测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3 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机器人平台)是2018917日在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经信委等相关委办共同指导下,由上海电器科学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学以及上海市普陀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的创新平台,致力于突破可靠性和智能化共性核心技术,研发有利于机器人重大产品攻关的产业共性技术、工艺和标准。

目前,平台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完成机器人可靠性设计分析及仿真子平台、软件可靠性测试子平台建设,形成了机器人电气、机械、整机可靠性提升方案。完成智能感知、智能操控、云机器人研发平台整体规划、技术方案制定,初步具备机器人智能化共性核心模块研发的能力,完成3类共性技术模块力觉感知、动作捕捉、导航定位的研发,并在中建八局、上海沃迪等企业项目中实现应用。牵头建立了机器人可靠性、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主导机器人智能化与可靠性国家标准共14项,其中3项已发布,2项报批,7项立项公示通过,通过标准引领机器人可靠性与智能化技术制高点,成立了国家机器人可靠性及智能化系列标准工作组,并通过4次工作组会议完成了国家机器人可靠性及智能化系列标准框架的梳理与构建。寻求多方对接开展平台孵化转化。依托平台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一年多来,孵化出15家企业,分别涵盖康复、巡检、物流、建筑、教育机器人。在智能化、可靠性研发平台的支撑下,这些初创企业开发出了智商健康都有保障的机器人产品。

平台已组建SRI未来机器人国际创新中心寻求多方对接开展孵化转化工作,下一步,还将继续发挥上电科国际化标准组专家优势,主动寻求德国、日本等优秀的机器人项目来沪发展,建立上海市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长三角机器人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发展。通过平台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人才集聚、行业资源融合的四位一体布局,发挥机器人平台辐射作用,助推机器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专栏4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工控平台”)由何积丰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成立支持中心、研发中心等七大部门,根据工控平台定位和业务特点,创造性地设立了科学家工作室、工程师工作室、技术合伙人、全球技术转化合作机制等一系列吸引与激发高端人才干事创业的制度。同时,优先开展围绕汽车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功能安全CNAS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平台”“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安全兼容性测试实验床”“长三角工业控制安全威胁预警服务平台”“功率半导体器件测试平台”等5个实验室及平台建设。截至2020年4月底,平台共有专兼职人员85人,其中含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12人、硕士36人、海归人员15人;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何积丰院士外,另拥有高水平兼职专家4人。平台一期场地面积1069平方米,二期场地面积1640平方米,建成后将基本满足当前办公及研发、测试、培训需要。

工控平台面向工控系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双向发力,重点推动2项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布局。研发“工业嵌入式系统代码单元测试工具”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的局面,对标国外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的德国Tessy、英国Testbed等工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大幅提高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安全攸关领域软件代码可靠性;该测试工具获2019年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成果奖二等奖及2019年网络安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产品评选特等奖,目前已应用于国家“探月工程”代码测试。“车载嵌入式入侵检测防御系统”主要联合德国捷德、SIMCOM等国内外汽车厂商、芯片和通信模组厂商共同研发面向车载嵌入式系统的车载终端主机加固和入侵检测防御机制,参与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参加第三届世界智能驾驶“信息安全”挑战赛获领军奖。平台牵头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搭建平台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投资联盟作用发挥,定期开展机器人项目路演,加强资本与平台对接。建立上海市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机器人智能化技术转化中心,推动长三角机器人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发展。推动SRI未来机器人国际创新中心发挥上电科国际化标准组专家优势,主动寻求德国、日本等机器人项目来沪发展。

专栏5 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由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及沪苏浙皖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平台—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湖州绿色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共同发起成立。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发挥沪苏皖地区及发起单位在机器人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着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地和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由上海市经信委、上海人社局授牌,旨在培养机器人行业掌握可靠性与智能化高级专业技术及管理急需人才,将技术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试验、制造及售后等每个环节,全方位提升国内机器人产品品质,大力提高自主品牌价值及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SRI未来机器人国际创新中心:依托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内部研发的共性技术模块,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移动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云平台等方向的孵化转化,推动产品成熟度等级的不断提升,将共性技术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试验、测试、制造及售后等每个环节,打通内部研发到转化的产业化之路,全方位提升内部转化的机器人产品品质。通过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加速等多种形式,面向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建筑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重点方向,培育和吸引相关产业化项目落地普陀区,促进相关产业化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助力普陀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优化“成果转化的支持工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学习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先进经验,以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化服务平台打造为依托,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1、创新国内外成果转化机制

打造面向国内外的创新加速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企业需求、服务机构、金融资本、专家智库等创新资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设立创新投资联盟(中心),集聚一批具有海外项目投资经验的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和投融资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汇集海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科研成果、科技资源、合作诉求、科创政策、展会信息等,建立创新资源库。建立长三角创新资源库,对接长三角地区企业与普陀区海外科创企业的需求信息和科技成果,促进成果在长三角地区落地应用。建立专业化平台网站,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与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平台形成互补联动,探索建立国际创新项目发现、市场化评估、投入和退出等机制。

2、建立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

整合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测评中心、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资源,加强同张江高新区普陀园投融资、人才培训等平台的对接与融合,提升研发平台、产业平台协同作用。围绕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普陀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开发。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各类产业基地,结合双方优势,打造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协同平台,更好地满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需求。

3、搭建产业化市场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市场平台作用,引进一批科技创新服务中介,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提升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

(四)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工程”

通过集聚一批产业头部企业,转型一批产业特色载体,提升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创建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提高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等新兴产业的经济密度,使产业规模和税收贡献实现双提升,产业集约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最终发展成为普陀区支柱型产业。

1、做优做强智能软件产业

依托京东智联云、360集团、华元创信、新柏石智能等智能软件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智能支撑软件依托华师大科技园、天地软件园等载体,针对智能软件应用中涉及的AR/VR、智能终端、人机交互等领域,通过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联盟建设,进一步培育壮大闻泰信息、碧虎网络、芯仑光电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感知识别软件。依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两大功能型平台以及与数据、算法相关的研发总部企业等载体,大力推进智能处理软件技术创新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在线经济和数字经济提供支撑的配套智能处理软件。围绕应用领域,推动以数字内容服务为重点的波克城市等龙头企业向人工智能软件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智能应用企业围绕5G、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计算平台等领域,促进智能应用的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应用软件

2、做深做实研发服务产业

依托上电科、机器人国评中心和工控平台,发挥好机器人国评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及产品质检中心、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作用,集聚国内检测检验机构或企业落户普陀,打造检测检验测试认证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同济普陀园、上化院等科研院所和载体的带动溢出效应,发展实验室经济,推动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化院等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引进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吸引一批技术研发总部和运营总部,发挥研发成本和市场服务的综合优势,营造研发总部产业生态。围绕新基建发展,依托中国建材工程集团、中船九院、华东电力设计院等单位,发挥普陀工业积淀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工程设计服务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推动研发服务与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打造设计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新业态。

3、推动工业互联网及安全产业发展

依托普陀工控安全平台基础,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360华东区大安全产业园建设,加速引进上下游机构、平台入驻普陀,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

专栏6 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

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电科、申通地铁集团,在普陀区成立总投资1亿元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长三角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面向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建立长三角公共服务云平台、威胁情报库、漏洞知识库等应用知识储备库,形成发现安全隐患、常规安全加固、突发安全应急全流程的在线安全服务能力。

推动上电科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围绕工业互联网领域关键产品及系统开展检验检测、评估以及标准研究与制定,重点开展工业信息安全、通信、系统成熟度评估等实验室及服务能力建设。

专栏7  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201月,经上海市政府推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论证批准,园区龙头企业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获批筹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的建设将充分发挥标准、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促进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已列入《上海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中心计划建设地点主要在武宁科技园,拟研究3类系统检验测评模式(发展水平评价、动模场景测评及体验式分级评估),建设覆盖6+X应用场景的3类系统检验实验室,4个产品检测实验室(控制器、传感器、天线及软件)及2个专业实验室(安全和通信),形成“3(6+X)+4+2”的综合检测与检验实验室组成,建成后将提供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人才储备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服务,对我国及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入驻园区,推进产业专项政策落地与实施,打造具有支撑、示范、带动作用且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集聚区。

专栏8 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

2018网络安全产业创新(上海)论坛上,上海普陀布局建设的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揭牌,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集聚。作为第一个启动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普陀区基于统筹本市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借助桃浦整体转型的契机,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的高起点布局,发挥区内高校的人才集聚优势,支持工控安全等科创中心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功能性机构落地,促进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建设。

“十四五”期间,普陀将紧密围绕“三地一极”发展战略目标,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普陀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构建研发、转化、产业、服务功能健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包括:深入推进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好工控安全创新平台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全力建设两大载体,近期依托天地软件园(南园)近4万方成熟园区集聚企业,中期则抓住桃浦智创城的转型机遇和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国家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产业生态;努力打造技术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等三大高地

4、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

以应用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发展,拓展云上消费新方式打造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系列活动。丰富电商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中环商贸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新内涵,支持饿了么等国家、市级电商示范企业发展,培育网络零售、直播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新模式加快培育优秀智慧新零售企业发展,鼓励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技术应用,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

(五)全面深化“创新企业的培育工程”

集聚产业市场主体,提升已有科创企业竞争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做优做强一批民营中小微企业,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共生生态系统,做实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地。

1、提升科创企业竞争力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团队奖励工作,做好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新增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数达到75家。提高科技主体创新能力,力争““十四五””末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70个,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功能性总部

聚焦华为、阿里、京东、360等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有潜力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研发、销售和市场中心入驻,积极引进相关企业集聚普陀。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有效推进载体招商招租、企业跟踪服务、扶优劣汰等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推动平台招商、加强功能型渠道招商,强化产业链、价值链招商。研究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配套金融服务、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培育1-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压舱石”企业和高新技术“独角兽”企业。

3、发展民营中小微企业

激活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力,支持锥能机器人等中小企业围绕本地产业升级需求开展专业服务、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业务,重点对后备上市科技企业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更多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品牌市场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场地、资金和专业服务。落实减税降费规定,创新金融方案和金融产品,发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行业,破解民营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贵难题,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六)加强统筹“载体能级的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普陀中心城区空间载体广阔的优势,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园区,加快推进园区规划建设,打响一批产业特色名园品牌,不断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和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载体。

1、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品牌亮度

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优势,联动张江高新区普陀园各分园分类推动“三个一批”转型升级,力争推动一批园区提升能级、推动一批园区实施二次开发、推动一批园区实施整体转型,提升普陀现有产业园区能级,为重点培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提供载体支撑。在智能软件产业方面,重点打造以天地软件园和中以(上海)创新园为核心的智能软件特色产业园,推动以天地软件园引领普陀智能软件园区发展,中以(上海)创新园凝聚平台智能软件园区发展,着力打响园区品牌,增强品牌园区在国家和市级的影响力。在研发服务产业方面,重点打响以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为重点的武宁科技园品牌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长风科技园品牌,加快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华师大和同济大学985高校品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技园区,为普陀智能软件和研发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不断深化创新孵化载体服务水平

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引导各类投资基金为企业全生命链的发展提供支持。发展“孵化器+资本+服务”等多种孵化服务模式,结合利用政府投资基金与社会投资基金,支持孵化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积极推荐园区内众创空间申报区级孵化器入库、市级“三化”众创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和孵化效能。以运营模式、服务业绩和孵化成效引领示范孵化器发展。探索“投资+孵化”的模式,持股孵化,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搭建投融资、孵化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对入驻企业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3、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园区合作机制

探索张江高新区普陀园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机制,输出品牌园区开发经验、品牌等软实力,与当地政府、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相结合,推动产业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配置和双向流动。加大与宝山南大、大虹桥等周边区域产业合作,逐步探索建立园区对外招商合作平台,积极打造科创产业园区联盟大力推进张江普陀园园区整合提升,强化协同创新、产业链整合、集群化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相结合,率先打造一批市级战略平台。聚焦优势产业,集聚国内外高端研发、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形成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生态

(七)着重提升“科创人才的汇聚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关于人才建设的要求,以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对外开放水平为核心,发挥产业优势,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1、发挥产业优势集聚高端人才

3+5+X产业政策体系发布为契机,加大区域产业培育力度,增强产业集聚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依托科技创新策源带,聚焦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面向全球广泛吸纳高精尖人才,建设好上海市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科技策源人才高地。

2、提高开放水平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海外人才引进和区域人才培养并举,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大平台,做好引进外国专家工作,加强人才储备。积极推荐创新创业人才参加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人才项目评选,鼓励区域科研人员积极申报扬帆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专项,提供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人才黏性

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重视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推荐优秀人才作为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加强人才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深化企业上市辅导,为人才所在企业提供专业辅导和业务指导。发挥科技金融对创新产业的支持作用,拓宽创新创业人才的融资渠道。建设人才创新活动载体,支持推动多元市场主体举办、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创新创业赛事、高峰人才论坛等活动。开展人才沙龙、专业论坛、文体活动等,促进跨领域、跨行业人才的互动交流,营造共发展、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八)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程

聚焦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通过“整体型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实现网络传输与感知能力、数据管理共享平台、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推广深化等全面提升,推动普陀城市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点、实现新发展、激发新动能。

1、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和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大光纤专网与政务网的升级融合、加密物联专网的覆盖率。持续扩大5G基站规模,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推动闻泰科技建立5G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面向5G关键共性技术及测试验证技术研究。建立5G测试验证中心,打造高效协同的专业示范性测试基地。围绕5G示范区建设加快5G与人工智能,AR/VR/MR等沉浸式技术、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的融合应用,丰富“5G+” 垂直行业应用场景。率先实现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抓住桃浦智创城转型机遇,建设千兆固网智慧集成应用示范园区。

2、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城市数字化应用

在城市治理领域,增加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量,提高区域交通电子监控能力建设水平。提升区域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水平。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及查询应用力度,做好“双公示”数据归集、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事项查询使用、信用联合奖惩典型应用案例上报等工作。在民生服务领域,探索以智能方式解决出行问题,优化区内轨道、公交、单车等公共出行方式整体布局;利用AI技术全面整合监控、车速、交通信号、出行者及停车信息,实时疏通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秩序。探索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结合5G技术,应用VR/AR/MR等沉浸式学习体验,推广远程教育。探索信息化与临床医疗结合,引入智能机器人提供医疗咨询和挂号引导等服务;基于5G和AI技术推广远程医疗,实现手术图像实时扫描和实时传输。探索推行“守望式”智慧养老服务,结合5G推广带来的生活全面智能化应用,建设“未来养老实验室共性平台”,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智能算法库,探索一套新型照护需求评估体系,推动长期护理险等需求评估制度改善。

3、推进信息化产业对接与融合

深化“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建设,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信息服务业高质量稳步提升。在工控安全平台和机器人平台的基础上,对接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战略创新发展要求,聚焦平台经济、楼宇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创新策源地建设,通过产学研平台和利益共享,形成环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治理水平

促进和规范区域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区公共数据共享,挖掘公共数据应用。一是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公共数据统一规范采集和结构化处理,开展数据关联和数据治理工作,完善公共数据质量监管。二是深化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依托区大数据资源平台,建立完善“应用场景”目录,推进公共数据有效整合和共享,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数据开放分级分类机制和营造数据服务生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三是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数据安全管控和违规行为监测,做好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和公共数据安全运营工作机制。

(九)开放共建“科普工作的示范工程”

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区文化软实力提升,以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区域科普特色品牌为引领,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普益民惠民为落脚点,持续完善科普工作体系,加速提升科普工作的示范性、影响力和惠民度,为普陀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面向目标人群,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聚焦青少年、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坚持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少科站等机构,开发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科普内容产品,培育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动员科学家和企业家做科普,及时把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依托专业机构创作以优秀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为题材的多样化科普作品,积极宣传普陀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卓越团队和创新机构,弘扬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对接新时代市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围绕健康民生、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公众关注热点,加强优质科普内容创制和配送,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建立完善科普应急响应机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2、围绕创新驱动,激发大众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普陀区科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聚力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和美誉度的科普品牌。聚焦“一园一轴一中心”建设,嵌入科普元素,加大科普宣传,培育科普氛围,打造科普科创有机融合的科普生态圈。推动科普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所等,提升科技园区的科普文化内涵。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的创新品牌优势,促进高端科创资源转化为区域科普特色,汇聚“一园一中心”建设合力。聚焦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深挖产业科普潜力和企业科普活力,围绕产业创新链部署科技传播连,深入推进“特色产业+科普”。以应急防控、“健康中国2030”为契机,开展生命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做实生命健康科普。以智能软件、机器人等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及技术成果进校区、进社区、进家庭、进园区、进企业,做强人工智能科普。聚焦区块链、大数据、新材料、5G、科技金融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的认知水平,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3、优化科普服务,实现科普能力跃升

以优化科普公共服务为导向,聚焦科普活动、科普设施、科普内容开发、科普人才队伍、科技传播网络等重点方面,持续深化科普能力建设。搭建好科技节、科普日这两个群众性科普活动大平台,着力提升大型活动的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深入推进“一馆一品”建设,培育打造具有文化地标性的科普场馆。引导科普场馆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科普场馆,推广“云参观”模式,提升参观率和影响力。创新科普传播手段和方法,加快数字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培育在线科普新品牌。提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社会主体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与科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共享。积极拓展和充实志愿者队伍,壮大科普专兼职工作队伍,不断提升科普人才的集聚力。开展面向科普干部、科普辅导员、科普信息员、科普志愿者的专题培训,全面提升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与全区科普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体系。

五、““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强化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发挥,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大学等重要领域发展,统筹协调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坚持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

重点落实已有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科技金融等相关政策。根据促进产业创新能力倍增的需要,加强财政科技经费预算,优化财政经费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改革创新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证照分离”,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深化合作交流

加强区内外、国内外科技创新方面对口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特色,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尤其是,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中,重点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努力抓好区域合作,聚焦科技领域协同推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发展样板区。


附件1:

““十四五””普陀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主要建设内容

1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普陀区人民政府

中心将发挥清华在科技研发、创新人才与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围绕空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可信交易等4个战略技术方向,打造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国际合作等五大功能的新型创新载体。

2

中以(上海)创新园

上海市人民政府、以色列创新署、普陀区人民政府

创新园将通过加强中以创新技术研发与交流、创新成果转化与交易、创新产业培育与孵化等工作,在园区集聚形成一批专业化、多元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熟悉国际业务规则的科技创新主体,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性制度体系,推动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英雄天地项目,第二期:智创TOP项目,第三期:桃浦国际创新城。

3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

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将承担阿里数字农业批发和结算、智慧仓储以及数字农业供应链技术研发等多项重要功能。

4

京东智联云中心

京东智联

以数字经济和数字城市双轮驱动,共建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大数据中心,助力普陀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

5

360华东区大安全产业园

360集团

360集团未来将在普陀打造“上海360大安全总部”“上海360网络安全协同创新产业基地”“360华东区域总部园区”三大板块,服务全上海,辐射周边城市,提升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网络安全能力。

6

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

普陀区人民政府

普陀将紧密围绕“三地一极”发展战略目标,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普陀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构建研发、转化、产业、服务功能健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包括:深入推进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好工控安全创新平台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全力建设两大载体,近期依托天地软件园(南园)近4万方成熟园区集聚企业,中期则抓住桃浦智创城的转型机遇和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国家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产业生态;努力打造技术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等三大高地

7

波克城市总部

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波克城市为业务本体,围绕智慧城市推进“游戏+”发展战略,利用游戏行业技术能力和资源为其他产业赋能,重点聚焦“游戏+公益”、“游戏+医疗”、“游戏+体育”、“游戏+科普”等领域。推进与复旦大学、华师大等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总部中心的建设,加快产业生态集群的建设。

8

闻天下创新中心

闻宙电子科技

闻天下创新中心项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金融聚集区,是一项致力于打造5G智慧办公空间与商务板块精致配套的创新型商业写字楼项目。地下一层,地上十三层,工程建设投资2.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5G+房地产的典范、成为5G楼宇的引领者、开发出未来办公空间的创新模式、为传统物业的转型提供方案同时也为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智慧共享社区。

9

长风科技园

上海化工研究院

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的历史积累和现有基础以及对科技创新趋势把控和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聚焦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设高科技应用与转化平台为核心内容,在上化院长风园区打造国际尖端科技创新孵化综合体,形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化、投资、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技术创新与转化加速平台,并在功能建设、运作机制、合作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新尝试和探索,努力使高科技国企真正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主体。

10

天地科技

天地软件园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62330平方米,包含2万平米的人才公寓,建成后将形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科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借助园区引进上海市网络视听行业协会落户天地软件园的契机,共同搭建网络视听产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11

华东电力研发总部

华东电力设计院

该项目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位于武宁路、中山北路路口,建成后华东院将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企业系统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企业转型。坚持做强做精高端咨询与勘察设计业务,做实做优工程总承包业务,做大国际业务,积极培育多元化业务,在武宁轴上将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工程咨询公司。

12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研发基地

中国建材工程集团

依托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在建筑设计、节能服务、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区域和产业优势,深化玻璃设计院、机电设备开发研究院、建筑设计院以及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光电玻璃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的作用,聚焦产业链高端进行工程技术的集成开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步伐。鼓励“创新团队”来创建各类科研平台,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发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科技优势,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研发服务产业集聚区。

 

 


附件2:

““十四五””普陀区科创资源及重大项目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