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教育局关于印发 《普陀区教育优质化““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2020年)》 的通知

2017年06月08日 来源: 上海普陀

区教育系统各单位:

现将《普陀区教育优质化““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2020年)》(详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附件:普陀区教育优质化““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2020年)

 

 

普陀区教育局

2016年12月14日

附件:

普陀区教育优质化““十三五””专项规划

(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普陀教育“三化一强”战略,促进育人模式创新和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根据《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陀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和《普陀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普陀教育围绕“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在“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引领下,深入实施优质教育“圈链点”发展战略,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经验、形成了许多亮点和品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老百姓满意的优质学校,为未来五年普陀教育优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成效与优势

     1、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亮点纷呈

(1)学校德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建立了理想信念、民族文化教育、公民素养、健康人格四大系列及伟人教育、普陀魂;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普陀韵;礼仪美育、现代公民教育;职业生涯启蒙与规划、普陀情、生活的准则、心理健康教育11类课程构成的区域德育课程体系。确立了布局合理、层次定位清晰的各学段纵向衔接;“红色学堂”、“创新学堂”、“河湾学堂”、“田园学堂”、“公益学堂”五个学堂横向贯通;校内外教育有效融通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体系,普陀大学堂项目成为区域德育工作的新品牌。构建了由德育管理、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心理教师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序列,形成了区班主任中心组、区青年班主任沙龙、区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等优秀班主任培育机制。健全区域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了德育联合视导、学科德育专管员制度,探索形成了体教、医教、科教、文教、社教结合的合力育人机制。我区连续4次获得全市区县德育工作评估“优秀”。

(2)科技创新教育。围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全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区域共享课程已具特色。开展小学“快乐活动日”、初中“动手探究日”和高中“创新实践日”,基本形成由竞赛交流展示、科技节、科技创新月启动仪式、科技创新社团等构成的学生科技教育活动体系,每年中小幼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目前,全区建立39个市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共有国际生态学校13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国家级实验学校4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10所,区科普特色示范窗口学校5所、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9所、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30所。

(3)艺术教育。全区中小学建立了完整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60%以上学校已开发出系列校本艺术课程,“艺术新空间”等区域共享课程已具特色。由学校美育节、竞赛交流、艺术考察与实践、艺术社团等构成的学生艺术教育活动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中小学“三团一队”组建率达100%。基本形成了学校社团—校级特色队—区级艺术团队的梯队系列。真如中学京韵鼓队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目前,我区有4个上海市“彩虹行动计划”艺术教育工作室,2个区域艺术教育创新实验室,区民族文化项目基地学校17所,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6所,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9所,特色项目16个。2015年,我区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4)体育教育。建立普陀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健全“1+X”阳光体育活动机制,推进区校两级阳光体育工作,累计确立110项“阳光体育发展项目”。加强区域特色项目建设,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设游泳培训课程,足球、游泳区域课程获市体育区本课程评选一等奖。成立由27所学校组成的校园足球联盟,8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普陀分营4个营地挂牌建立。以曹杨二中学生为主的上海市运动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调整区内体育项目的设点布局,设立49个体育项目学校,建立27个体育项目培养“一条龙”。

(5)生命健康教育。开发《普陀区学生健康知识普及读本》、《学生健康食谱指南》、《学生预防近视指导手册》等区域健康教育教材。完成三轮在岗卫生保健人员普及性和专题性业务培训。建立“一校一医”工作机制,76名专业医生定期进校指导学校卫生工作。实施“网络直报”、“每日一报”制度,形成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等工作规范流程,确保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建立学生眼保健档案,对5万余名学生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查。全区中小学食堂规范化建设完成率100%。学校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办学校卫生室器材配备率达100%。全区无烟学校达100%。

(6)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区域性推进“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三类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连续十年开展“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成功经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取得新进展。成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绿色指标”评价区本化、校本化实施,综合减负有序推行。落实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全面推进。8项成果获上海市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根据高考制度改革要求,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推进高中学科区域共享资源建设,综合素质评价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断加强。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治理要求,区域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稳步推进。

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色初显

(1)学前教育。全区现有独立设置托幼机构78家(其中公办园58家、民办园20家)、办学点122个。在园幼儿28,105人(其中来沪人员随迁子女9,012人,占在园幼儿园总数的30%)。基本满足了本区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中3-6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园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保教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全区现有市一级以上优质园55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0%,办园质量跻身全市中心城区学前教育发展前列。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工作加快发展,全区建立了“1个中心、东西南北中5个分中心,9个社区指导基地及72个幼儿园早教指导站”的早教服务网络和联动机制,全区98%的0-3岁婴幼儿家庭接受了一年8次免费科学育儿指导。

(2)义务教育。全区现有小学25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特教学校2所,工读学校1所,另有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籍学生54,949人(小学生36,421人,初中生18,528人,特教学生439人。外来随迁人员子女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开展素质教育实验校、先进校评审,全区现有4所市素质教育实验校,19所区素质教育先进校。成功引进“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16所学校成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项目学校,51所学校申请成为区“新优质学校”项目学校。9个街道镇成立了基础教育联合体。2014年12月,我区被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

(3)高中教育。全区现有4所高中、8所完中、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在籍学生8,178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5%。通过开展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高中学校特色化建设,目前我区曹杨二中、晋元中学、宜川中学3所高中成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中学、同济二附中、甘泉外国语中学、上音安师实验中学等4所学校通过“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评审。

(4)职业教育。建立了由40家成员单位构成的区职业教育联盟及3个中心,架构了区内职业学校之间、职业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职业学校与企业间沟通、协作的平台。区内现有中职校6所,其中市属中专4所、区属职校1所、民办技校1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2所,市级特色示范校2所,市级特色专业15个,区职教创新实践基地8个。在校学生9,873名,成人中专学生751人。其中,区属职校在校生1,621人,有2个市级特色专业、2项市级精品课程、2个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我区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挂牌成为首批市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试点单位。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终身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初步形成。完成区老年大学、9个街道社区(老年)学校、157个学习点标准化建设。成立社区教育资源联盟。建立了由 1所区级社区学院(区老年大学),9所街道(镇)社区(老年)学校和242个居村委学习点构成的社区教育资源圈。终身学习体系逐步完善。构建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开通普陀区社区教育手机报,形成了“学习+体验”的市民学习新模式。全区老年人学习团队达779个,培育18个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10个市区级“达人工作坊”。成立普陀区“终身学习推进员管理委员会”,区终身学习推进员1,695名。7个街镇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社区。推出一批全国、市级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

(二)问题与不足

在推进普陀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尽管我区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育人模式,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不足和瓶颈问题。

1、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还不平衡,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区域德育品牌整体推进力度有待加强,教师的师德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学科德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瓶颈问题有待突破,全社会参与支持德育的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二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含金量”有待提高。全区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校比例不大,且候选项目偏少、部分项目质量不高,我区科技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有待增强。三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评价、保障等机制有待完善,艺术活动的普及面需进一步扩大,艺术“人人有一技”和区、校艺术特色品牌培育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和质量保障度不高,部分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率不足,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体育教师专项带训能力亟待提高,学生体质监测中心的功能有待增强等问题。五是学校卫生工作面临着人员配备率不足和系统性培训不够,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需拓展,医教结合工作机制需完善,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工作需协调落实等问题。

2、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力度有待加强,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落实国家课程的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多。区内课程资源的统整有待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渠道有待疏通。部分校长、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烈,见分不见人、路径依赖严重现象比较严重,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区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高地建设有待增强。在高考、中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对评价的研究还较多的侧重于学业水平的检测,偏向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诊断,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需加强引导的督促,对学生综合素养、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3、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普陀城区形态、人口变化还不尽适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一是受持续增长的人口出生高峰、来沪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区现有的教育资源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入学需求。二是随着新建校舍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学段师资队伍梯次出现较大缺口,对新开办的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三是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区域高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偏少。除了我区学前教育均衡优质水平居于全市前茅,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相比于全市各区县不具有优势,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品牌学校数量有限,高品质的民办学校较少。

4、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学习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有待增强

主要表现在:我区职业教育受体制机制、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在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上还有差距,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与通道不够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的终身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社区教育的参与率不高,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意识不强,协同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二、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普陀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普陀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冲刺阶段。为更好地把握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阶段、以及“一市两校”引领下的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办好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蕴含教育民主、教育开放、教育平等的“互、联、网”办学思想和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强教“三化一强”创新驱动转型战略。其中,“教育优质化”是核心战略的主体和区域教育的发展目标,它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创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推动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质化”战略,推进“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创新,促进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打造一流高品质教育,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普陀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到推进育人模式创新和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的切入点和抓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优势,全力“补短板”、“育特色”,积极破解制约我区教育优质化发展的问题与瓶颈,全面推进普陀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教育强区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区域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比较优势,在“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教育理念和“互、联、网”办学思想引领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公平、均衡、优质、多样”为主题,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优化跨学段整体育人结构,创新跨学科综合育人机制,促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发展,打造“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推动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和特色多样发展,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要求、与普陀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育人新模式,区域优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和各学校自主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教育质量处在全市中上水平。

1、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特色多样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形成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区、校两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制度体系。

——区域德育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丰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特色鲜明、整体提高。基本形成课内外两翼齐飞,校内外合作并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全程育人和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基本形成。“科教结合”进一步加强。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科普工作得到加强,科技教师指导能力明显提升,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各项科普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学生艺术素养培育机制不断完善。全区各校艺术设施设备配置达到市统一配置标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学校美育推进机制完善。“文教结合”不断加强。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学生参与面扩大。高品质的区本、校本艺术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学校艺术“校校有一品”、区域艺术有“一特”局面基本形成。全国中小学艺术测评实验区建设形成新经验。

——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培育机制不断健全。设立24个体育项目、建设38个中小学体育“一条龙”,“体教结合”设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一校一特”。校园体育联盟建设规模扩大,足球、游泳等特色项目品牌影响力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得到落实。学生体质监测有效性提高,形成“一生一档案”、“一校一报告”。

——学生生命健康素养培育机制不断完善。“医教结合”深入推进。“一校一医”配备到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卫生知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学生享有基础健康监测公共服务,初步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制度。形成卫生保健人员岗位培训系列。传染病、食品安全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到位,师生健康得到保障。

——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入。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区域核心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共享特色课程不断增加。国际课程的引进与试点取得成效。行政推动优势、专业理论优势、专业指导优势、基层实践优势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团队合力。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开展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新突破。区、校两级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健全。区、校两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能力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过程评价等多维度普陀区“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2、各级各类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聚焦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基本形成以幼儿园健康教育、小学初中新优质教育、高中选择教育、特教融合教育、职校实训教育、社区多元教育为区域教育特色和各学校自主发展的“1+X”推进模式。各类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公共服务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国民教育和终身教实现纵横衔接、协同发展。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不断增强。教育资源布局与城市布局调整、人口分布结构变化相适应,各学段教育资源结构合理。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实现公平均衡。瞄准一流标准,“做强西北部、优化中部、提升南部、完善东部”进一步落实。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新突破。环华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曹杨二中教育园区、10个街道镇教育联合体“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建成并产生效应。

——基本形成以健康教育为特色、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优化,60%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或建筑面积达到“88建设标准”,新建幼儿园达到“05建设标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满足本区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适龄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保教质量整体提升,市一级以上优质园比例达75%。早教服务体系健全,98%本区0-3岁婴幼儿家庭每年接受8次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基本形成以新优质教育为特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保障。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完成市“新五项标准”达标任务,校际差异综合系数进一步缩小。新优质学校的区域分布合理,规模不断扩大,达到或超过市平均水平。

——基本形成以选择教育为特色、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市特色高中建设成效显著,市级优质高中占比达到40%以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需求得到满足。

——基本形成以融合教育为特色、优质贴心的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设点布局和资源建设,健全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完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服务网络,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康复保健服务的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基本形成以实训教育为特色、优质贯通的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学历教育系统不断健全,与上海和普陀产业结构相匹配、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基本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机制不断完善,基本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和差异化职业培训需求。

——基本形成以多元教育为特色、优质开放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社区教育办学点标准化达标率达到 80%。成人继续教育、老年教育进一步发展。终身教育“实体化、规范化、特色化、社会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主体多元、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终身学习形式多样、活动品牌丰富,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

三、发展任务

““十三五””时期,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核心任务,在推进普陀教育优质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内涵发展和以机制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创新育人模式中推动区域教育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在深化内涵建设中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推进育人模式创新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聚焦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化跨学段整体育人结构,创新跨学科综合育人机制,促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工程

(1)推进学生德性成长课程建设

以信仰自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格健全“三自一全”为目标,加强区本德育特色课程的理论支持研究与框架体系建设,建立以信仰自觉为指向,以《伟人教育》、《红色寻访》为载体的课程系列;以文化自信为指向,以《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河湾文化》为载体的课程系列;以道德自律为指向,以《现代公民读本》、《礼仪美育》为内容的课程系列和以健全人格为指向,以《乐商》、《职业规划》、《学习指导》为载体的区域德育课程系列。制定““十三五””学科德育推进方案,整体部署和推进区域学科德育工作,组织试点校开展分学科实验。立足课堂教学,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和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课件、优秀教案等课程资源库。加强毒品预防教育课堂主阵地建设,为每所学校配备法制校长和一名校外禁毒辅导员。依托德育工作平台,发挥德育骨干教师作用,开展区学科德育联合教研,助推学科育人团队建设。优化国家课程、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搭建分学段的课程建设经验的展示和学习平台,建立中小学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区域共享课程机制,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作的课程实践模式。

(2)加强普陀大学堂建设

以社会化、课程化、综合化、常态化为目标,整合利用大教育资源,衔接校内外教育内容,融通各方面教育元素, 努力构筑立体化教育,创建多元化的学生社会学习大课堂。促进普陀大学堂内涵深化。优化校外教育实践体系和学生成长通道,探索社会实践与课程教学融通的模式,开展新形势下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场所以及社区教育等的功能开发与优化研究,加强普陀大学堂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普陀大学堂外延拓展。借力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所,总结研学旅行试点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区域研学旅行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多样化建设。建立体艺学堂。挖掘一批区内外社会大课堂资源群、课程实践活动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大课堂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普陀大学堂功能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个性化资源配置、评价和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认证、激励等机制,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障。

(3)注重学生成长导师培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能胜任“教书育人、重在课堂”教育新发展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实施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培养计划。依托区教师培训平台,将育德意识和能力纳入区中小学新教师职初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系统。成立普陀区班主任工作研究和指导中心。以专家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区班主任教研中心组建设为抓手,开展分片区研修活动,形成片区的特色研修项目。开展教师心灵成长项目。依托专业机构和专业院校,对分管德育领导、骨干班主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以及心理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心理疏导能力。推进人生导师建设项目。建立德育高级的区域职称评审通道,为骨干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确保德育高级教师达到50%。以项目化、梯次化和流动性为原则,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干部、德育管理队伍等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育。

(4)加强心智成长项目实践

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工作平台,依托中心、辅导室、辅导站等实体机构,加强联通联动,构建“1+N”的区、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课程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软实力。探索建立我区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加强高危险青少年、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辅导,在全区建立家长心理辅导学校,系统开展先相关专题活动,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开展学生心智成长项目探索,完善教师心灵氧吧项目。结合学校心理教育实际,开发心理活动短课程,推进心理微课群(慕课)建设。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追踪体系研究与实践,每年出一份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报告,丰富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库。建立专门学生群体数据分析系统。加强上海市心理健康达标校的区级管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的常态化、持续化建设。

(5)开展文化滋养行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自信为目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阶梯教育。通过阶梯阅读、阶梯学习,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群和特色项目群,形成各学段阶梯递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实施“文化寻根”项目。组织学生以区域文化探寻为主线,开展寻访、调研等社会文化活动。推动人文校园创建,加强现代校园文化探索与实践。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实施行为文化塑造项目。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将学生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加强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习宣传活动,推动行为规范教育的创新实践。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整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6)开展合力育人行动

以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成立普陀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研发普陀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有效开发和利用家长群体资源,通过家长委员会、议事会议等形式使家长成为学校、学生发展的共同体,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相互渗透、整体协调的育人格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互动。加强体教、医教、科教、文教、社教结合力度,积极吸纳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整合更多部门力量,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开展学校与社区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提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性和匹配度。完善校外教育工作体系。制订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校外教育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少年宫等资源开放场所建设,建设开放性学生活动场所和项目。密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开展校外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

2、“青少年科技创新和人文素养”培育工程

(1)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建设和完善普陀区少年科学院、普陀区小小科学探索院和学校、幼儿园分院的运行机制,聘请专家队伍,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参与科技实践,参加重大赛事,开展国际交流。加大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贴近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每年举办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使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形成普陀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

——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指导队伍培训计划”。推进区域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技界及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加强科普教育辅导员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1-2个科技创新教师名师工作室,吸引鼓励学科专家及社会优秀人才加入科技创新教育队伍。完善全区科技总辅导员五年内一轮岗位培训和学校自培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设动手实验,加强动手制作教师的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科技教师队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

——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课程、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培育计划”。结合课程改革,构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科群,健全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系列。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和工作网络,形成“学校—基地—高校”一体化课外活动运作模式。设立“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开展科技节、青少年爱科学月(周)活动,全区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增强普陀区青少年中心指导和服务功能,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一批学校创新实验室,打造1-2个全市有影响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或科技创新品牌项目,建成2-5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行动计划

——统筹构建艺术教育新结构。加强艺术教育与诸育融合,促进音乐、美术学科与艺术教育互融共通,构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艺术类基础型课程,开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发展艺术类校本课程,探索初中阶段综合类艺术课程,加强高中艺术欣赏课程。落实“区青少年艺术修养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以“三团一队”为主的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扩大艺术教育的普及面,抓实“人人有一技”工作。以学校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申报评审为手段,促进艺术教育“校校有一品”项目的推进,形成本区学校的艺术社团品牌或特色。优化“艺术新空间”共享课程建设,构建区域艺术有“一特”的局面。

——整体提升艺术教师队伍能力。开展艺术教师岗位职务专业培训,提升艺术教师基本业务能力。整合艺术教师培训资源,以外聘、自培等途径为一线基层单位的艺术教师推送专业培训人员和课程。利用教研室、青中心等专业力量,以学生艺术活动项目建设带动艺术教师团队发展,建设好学校艺术教育总辅导员队伍。优化艺术教师培养传帮带工作,在已有的上海市“彩虹行动计划”艺术教育工作室和区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基础上,构建一个领军人物凸显、各层级特色鲜明的艺术教师群体。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市中小学艺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推进市中小学艺术类学科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的遴选和培养成果辐射,推进高水平艺术后备人才培养。

——改革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反映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重点项目推进,以及中小学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自评结果通过教育局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要求学校每年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全面客观收集信息。

——推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落实完善《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研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通过实验试点校的试点工作,探索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有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艺术素质测评指标、内容,及时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研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开展建立学生“艺术学习档案”项目,记录每个学生的艺术学习过程及发展情况,作为学生艺术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

——深化文教结合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完善区内教育单位与文化部门的合作模式,尤其是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衔接合作机制。建设一批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与项目,运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学校、传习基地建设”项目,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引进国内外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支持文艺院团进校园,积极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的各类赛事及活动。

3、“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培育工程

(1)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

——推进“体教结合”发展。设立24个体育项目、推进38个中小学体育“一条龙”建设,在“体教结合”设点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体育特长生后续培养、优秀教练进校园等工作和机制上形成新的突破。探索体育场地拓展增效。试点拓宽体育场地体量,扩大学生体育活动场所,建立校园体育场地开放新机制,实施学生凭电子学生证入校锻炼。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阳光体育驿站。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定期开展“校园每天锻炼一小时”情况调研和监督。增加2所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启动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试点,构建“套餐式”健身系列。深化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构建本区校外体育活动课程,规范校外阳光体育活动运作模式,开展阳光体育特色项目试点和推广,推动青少年体育健身社团建设。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加大区监测中心建设,提供“随时、多次、择优”体质监测,形成“一生一档案”、“一校一报告”。

——加强区域足球等项目联盟建设。推动足球项目普及发展,持续做好校园足球联盟建设。加强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建设,选拔组建多级男女区队,研制足球专项培训方案,实施外教进校园工作,完善《普陀区校园足球游戏集锦》,开展校园足球、联盟足球区级竞赛和阳光足球文化活动,构建中小学生足球项目发展链,形成技能持续培养机制。

(2)实施学校卫生工作行动计划

——推进健康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结合、科学发展、主导参与”原则,以“医教结合”为突破口,以健康教育改革为重点,促进学校卫生工作方式从注重监测防控向注重健康促进转变、从注重群体服务向注重个体服务转变,加强与卫生部门的协作,明确具体要求,形成工作规范,加强指导监督。

——加强卫生健康资源建设。推进“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加强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形成普陀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分年级教学目标序列。整合区域人员、场馆资源,建立卫生专题健康教育资源清单,供学校选择。

——增强健康服务实效。每位学生每年定期接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组建专家指导团,提供有针对的健康服务。加强保健队伍培养,完善培训基本内容,形成专项培训体系。

4、“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工程

(1)推动幼儿园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础性课程和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开展基础性课程与区域健康教育特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制定《普陀区幼儿园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开展与生活、游戏、学习和运动四类活动相结合的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利用体验活动、主题日宣传、家园互动等形式,组织实施相关课程和活动。完善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课程体系,编辑面向家长的《游戏总动员》系列丛书,引导家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升家庭早教的科学性。开展“幼小衔接家园版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形成《快乐十分钟——幼小衔接家园版》读本。

——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组织开展区幼儿园原创课评比活动,进行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专项调研,并针对问题深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规范性与有效性研究,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区域学前课程实施的品质。研究并汇编普陀区幼儿园《游戏、生活、运动、学习活动经验集》,丰富区域幼儿园各类课程资源库。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完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推进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完善教研机制,通过区幼儿园“优秀教研组”评比、区幼儿园教研结对、教研展示等机制促进经验共享,区优秀教研组比例达60%。

——加强课程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并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围绕“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幼儿发展”,编制基于区情的《普陀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标准》。继续落实教研员蹲点指导机制、幼儿园常规和专项相结合的教学视导机制,推动和提高区域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的优质化。为每一位幼儿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对区域幼儿健康与安全信息数据的监控与分析,建立全区幼儿园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质量评估体系。

(2)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顶层设计基于区情、基于需求、关注学生差异与多元成长的课程体系,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以新一轮市教委课程领导力项目为抓手,攻克课改热点、难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学校规范课程实施、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指导,建立课程评估、审核、推广、管理、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共享。拓展共享课程的开发渠道,推进《古诗吟诵》、《现代公民读本》、《艺术新空间》等区域共享课程的实施。开展《PATHS》、《STEM》等国际课程的试点探索。

——“有效教学”实践创新项目。开展“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年实践研讨,研究制定新一轮整体推进方案。充分利用普陀杯教学评优活动平台,促进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转化。全面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逐步向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延伸。有序推进中小学学科高地建设,培育区、校两级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强化教育教学综合技术,拓展多种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启动针对复习系统中的核心重点难点微视频课程的拍摄,丰富资源类型。细化小学语、数、外课程标准,梳理单元核心教学任务和练习设计。深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完善“J课堂微视频网络平台”基本架构,增强教师上传课程、学生在线学习、教师辅导、学习统计等平台功能。依托“普陀智慧教育云”试点项目,做好精品课例、“J课堂微视频”和“名校网络课堂”为基本形式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送,逐步为师生建立实名制网上学习空间,推动跨校网络协作教研。

——“绿色质量”评价项目。开展全面教育质量观指导下的教学与评价,建立健全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完善区、校两级“绿色质量”评价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提升教师学业评价能力,推进“绿色指标”区本化、校本化实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完善校级考试(测验)制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运用工具开展规范命题和学业水平科学分析,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弱化学业分值影响。完成高中阶段复习系统和训练系统的资源建设,畅通资源管理、流动及共享机制。建设全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系统和数字化档案。研究制定本区落实普通高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施细则,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本区学生中考、高考及校内日常考试情况的分析评估,探索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和考试机制,持续推动减负增效和教学改进。

(3)强化中职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统筹推进区内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专业布局与结构。健全专业调整动态机制,加强精品专业建设,提升开放式实训中心功能。推进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深化中职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中职校德育、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市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开展以选择教育为导向的走班制试点。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鼓励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试点。推进教学与实践融合、课堂与工厂一体的“教学工厂+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试点,构建具有行业特征、区域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机制。

——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扩大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区内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试点范围,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真实情境融合、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完善基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制定本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档案建设实施细则,加强区域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推进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职贯通中的应用。

(4)推动终身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建立符合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的监测制度。开展市民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调查,研究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评估构架,设计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案,完善终身教育监测、统计、评估制度。以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评估结果为依据,促进基于需求导向的终身教育供给方式创新,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各类终身教育服务,扩大市民学习选择机会,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市场格局。

——加强终身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鼓励学习团队参与社区学校及教学点、老年学校及教学点的课程建设。推进养教结合试点,扩大老年教育参与率,健全“在校、在家、在网”学习机制。推进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加强课程标准开发。整合区内各类教育机构的培训资源,协同开展社会困难群体就业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优化多元区域终身学习方式。加强实体办学、团队学习、学习点教学、线上移动学习等一体化学习方式,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区域终身教育发展模式。

——加强终身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终身教育学习模式创新。构建基于大数据、基于过程的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统计及定期发布制度。探索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试点开展教育培训机构第三方质量评价,实现区域教育培训机构及质量评估的标准化和社会化。

——探索市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依托各类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与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依托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建立区域学分互认转换的标准和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打通学历、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

(二)实施“六大引领计划”,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

围绕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核心任务,聚焦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为重点,推进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探索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和各学校自主发展的“1+X”模式,打造“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

1、整体推进以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学前教育引领计划

(1)打造具有普陀特色的健康教育品牌

深入开展《区域性推进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围绕“提升每一个幼儿的健康生活品质”核心理念,以大健康观为指导,把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情绪愉快、习惯良好、亲近社会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域实施健康教育课程、优化健康教育环境、提供健康服务保障,创建“处处好环境、人人好身体、天天好心情”的健康学校,打造“阳光普陀、安全校园、快乐家庭、健康儿童”普陀特色的健康教育品牌。

(2)全面提升区域保教工作质量

健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建立10个街道镇学前教育联盟,促进本区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我区东西南北中都有一流的幼儿园,市一级园占比达75%。制定和实施区“健康早教”项目管理办法,统筹教育、卫生计生、妇联、残联、各街道镇等部门合力推进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构建标准化的健康早教服务体系。建立一人一档0-3岁婴幼儿健康与早教服务卡,确保本区0-3岁常住婴幼儿家庭一年接受8次高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运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办园质量提升,试点引进高质量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民办园质量评估、一级幼儿园等级复验等管理工作。

(3)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

组织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交流研讨活动,针对民办园实际,“量身定制”教师培训课程,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财务制度和资产管理,防范经济风险,规范办园行为。定期开展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建立评估结果社会公示制,引导各民办园完善管理、抓实质量、办出特色,为适龄儿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4)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及公益性

合理预测适龄入园儿童人数,根据本区人口出生数以及市政府相关政策要求,科学制定本区幼儿园招生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本区常住人口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入园需求。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交付使用要求,保障公建配套园舍建设标准,完成长风生态幼儿园、建民村一贯制学校学前班等2所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多途径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力争收回蓓蕾幼儿园、武宁小城幼儿园等挪作他用的托幼设施,恢复其学前教育办学功能。加快现有园舍的改扩建,适当增加学额,妥善解决适龄儿童入园紧张问题。

2、推进以新优质教育为特色的区域义务教育引领计划

(1)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

以7个集群发展为形式,在全区5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研究,激活学校办学主体性,提高学校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激发学校创新潜能。聚焦课堂教学,厘清和丰富新优质学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探索区域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破解,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2)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

总结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经验,深入推进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发展。健全区域街镇联盟链、园区实验链、校际承办链、高校项目链、国际合作链“五链”办学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统筹推进本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对口帮扶地区学校辐射。推进新一轮民办中小学特色化建设学校、中小学特色化项目学校争创工作。

(3)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制度

根据区域人口变化趋势,完善区域随迁子女来沪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办法,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完善义务教育招生网上报名办法。保障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公平。加强民办学校招生的引导和规范管理。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

(4)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建设

根据入学高峰变化,调整优化义务教育资源。按照市“新五项标准”,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场馆设施改建力度,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加强民办学校布局与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引进,发挥民办学校在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中的作用。

3、推进以选择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引领计划

(1)加强优质特色高中建设

主动适应高考改革要求,研究与调整区域高中课程实施的方案,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构建自主选择、分层学习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聚焦教学常规,深化高中教学教研组织形式改革,促进高中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区域共享。试点推行个性化学程、走班化教学、学分制管理,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兴趣,自主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加强3所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内涵建设,推进4所学校创建市级特色高中,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高中专职辅导员与全员导师制相结合的高中学生成长服务机制,加强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

(2)探索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

——发挥环华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示范效应。加强与华东师大在基础教育的战略合作,统筹推进华东师大周边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与建设。充分利用华东师大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将周边学校打造成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溢出转化的实验基地。健全和完善华东师大附小、华东师大四附中、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代表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推进周边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促进曹杨二中基础教育园区功能提升。聚焦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促进园区的功能提升。开展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各学段特色发展、校内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吸引国内外教育机构或组织到园区开展教育合作。推进学科高地建设,发挥园区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教育人才孵化器作用。

——推动各具特色的“街镇教育联合体”整体发展。聚焦学区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辐射桃浦基础教育联合体建设经验,建立学区内多校协同、资源整合、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享、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场地设施共用等机制,推动学校主动融入社区。建立万里街道教育联合体。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精神,发挥街道镇在协调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4、推进以融合教育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引领计划

(1)完善区域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围绕“完善特教体系、推进医教结合、促进内涵发展、实施融合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工作目标,优化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满足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随班就读布局,推进资源教室建设,保障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资源配置。开展“阳光之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健全特殊教育管理方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本区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区域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2)健全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工作机制

健全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0-6岁特殊婴幼儿从筛查到发现、随访、康复、教育工作流程与机制。深化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完善“医生进校园”工作机制,保证每所公办幼儿园进园医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驻园进行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加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各类特殊儿童提供有针对性地的医教结合服务。

(3)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探索和推进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特教课程研究,创编适合不同安置方式、不同残疾类别的特殊儿童发展需要的学前特教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强化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推进个性化教育,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加强特教教师培养,确保每所公办幼儿园有3名持证上岗的特教教师。

(4)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

加强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开展特教儿童入学前医学认定。建立医学与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密切协作机制,对每一位有特殊教育入学需求的儿童开展健康评估,建立躯体健康、智能发育、心理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信息库,明确医学诊断,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康复教育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紧密配合,完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服务网络,为特教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

5、推进以实训教育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引领计划

(1)建设纵向衔接、职普沟通的学历教育系统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调整与优化,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办学。加强普职融合,面向中小学开放共享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基础教育生涯教育和劳动技术课改革。推进1-2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技术课程试点。推动曹杨职校与甘霖初职课程对接、资源共享。健全澄源学校职业教育拓展、校外预控等工作机制和办学模式。推进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等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发挥曹杨职校职业体验创新基地作用,推进区青少年中心,区劳动技能中心职业体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中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改革试点。

(2)建设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

适应普陀区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需要,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来沪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支持中职校参与区县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的职工培训。在曹杨职校设立市民职业体验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力争每所职业院校向社区居民开放10门以上职业教育课程。依托社区(成人)学校开展面向各类人群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企业建立一批基于企业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3)完善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制度系统

加大教育、人社、财政、工会等各部门协作,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建立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岗位准入和参考薪酬之间深度融合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和考核内容。根据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要求,制定专项职业能力标准。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实施,积极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4)提升区职业教育联盟功能

吸引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职教联盟工作,探索覆盖全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合力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路径。加强行业部门对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建立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的联动机制,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支持行业组织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探索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6、推进以多元教育为特色的终身教育引领计划

(1)实施社区教育机构能力提升计划

强化社区学院中心定位,全方位服务指导科研、课程、教学、实践,加强资源集聚与辐射。整合高校、专职与社会兼职师资,打造多元教师团队。立足规模效应,研究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新路。推进社区教育机构实体化、场所标准化,启动万里街道社区学校建设。健全社区教育办学机构服务网络,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年轻白领、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各类教育公共服务。

(2)深化区域成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

对接终身学习多元需求,推进区业余大学办学重心由“成人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的继续教育”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与新行业、新业态对接的特色专业。推进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加强课程标准开发。整合区内各类教育机构的培训资源,协同开展社会困难群体就业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3)联盟化推进老年教育协同发展

以区老年大学为中心,构建区老年教育机构联盟,实现信息、设施、课程、师资的融合共享。探索构建区际、省(市)际、国际老年教育联盟,促进开放合作与资源互通。坚持“适需”与“引领”,打造普陀特色精品、小众课程。深化学习团队建设,拓展学习形式与内容。加强区域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完善老年教育机构保障性基础设施与功能拓展。推进“养教结合”试点。

(4)探索构建“终身教育生态综合体”

将终身教育技术支持中心打造成为结构要素多元化、时空布局均衡化、功能服务优质化的“终身教育生态综合体”。发挥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作用,营造区域全覆盖数字化学习环境。扩大“终身教育生态实践社区”范围,探索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多元学习方式,为社区居民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学习文化的培育提供支持与服务。

(5)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加强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团队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引导和支持社区学习团队建设。结合创建工作,推出一批市、区先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团队。

——加强终身学习活动特色品牌培育。充分利用区域人才、教育、文化、科技、历史、自然等资源,挖掘与开发终身学习活动特色项目。加强老年手杖操等传统品牌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共建,着力培育和打造的M50漫生快活陶艺制作、海派瓷刻等终身学习活动新品牌。

——健全和完善区内公共交流与展示平台。推进社区学院网、报、信、屏、厅五大平台建设,拓展和延伸区内各类教育平台的服务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交叉的互动展示。加强学习型组织沟通交流机制建设,设立学习型组织创建论坛,促进城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成长。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基层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优质化对普陀经济转型升级、城区功能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和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结合工作实际, 研究制定本规划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本规划各责任单位要成立项目工作专家指导团队,为规划的有效落实提供专业支持。

(二)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鼓励、支持市场及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使用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促进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三)过程监测,绩效考核

把教育优质化建设项目纳入区教育重点工作督查平台,加强工作项目目标管理,及时跟踪和督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重点项目实施情况专项调研。健全教育信息统计制度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强督导评估,研究制定教育优质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本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督导评估。

(四)示范引领,表彰激励

在落实和推进教育优质化各项目的过程取得显著工作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励。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先进经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