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说话的“四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2020-05-08 来源: 上海普陀

孩子为何说话晚?如何跟孩子沟通?用方言教孩子会有影响吗?学孩子说话为何是错的?在孩子咿呀学语的过程中,家长不小心就会犯很多错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花静主任和家长讨论教宝宝说话时应避免的误区。

孩子说话晚需要警惕

门诊常常遇到两种家长,一种是觉得爸爸妈妈本身说话比较晚,孩子可能也比较晚。另外一种家长觉着孩子肯定没问题,到了时间自然而然就会说话。

以表达性语言为例,一般来说孩子到两岁左右,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大概有15%左右。在这15%中,有50%可能自然会好,但另外的50%的孩子可能不会好,会持续存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0到3岁是神经发育最快的时期,有的家长不重视,觉着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不说话,还可以再观察一下,到三岁就好了。但是等到三岁再来就诊,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如果孩子有一些说话晚的早期苗头,比如两岁时候,孩子还不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家长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评估诊断,不要错过时机。儿科医生会进行评估诊断,看看孩子有没有一些合并的症状,有没有听力的问题等等。

方言和普通话并用

经常碰到这种问题,孩子爷爷奶奶说上海话,孩子父母喜欢说普通话,到底要不要统一说普通话?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其实有研究表明,孩子处于多种语境中,如中外文或者多种方言语境,他会呈现出短期内的发育迟缓,但是长期来说,单一语境跟多语境的孩子最终的语言发育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强制家人必须都说普通话。

但是有的家庭语言特别混杂,有人说英语、法语和多地的方言,这种情况就有点过了,建议家长的语系稍微集中一些,不要特别多。

不要过早让孩子看着卡片学说话

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很早期就开始教宝宝说话了,比如在6个月就开始拿着卡片教宝宝认苹果,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对的。因为孩子的认知发育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他不能把平面上的苹果转化为三维的视角来辨认。

家长最好通过实物教孩子,比如拿一个真实的苹果,告诉宝宝:“这是苹果,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甜甜的。”

让宝宝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感受到这个东西的颜色、味道、触觉,这能让他加深认识,有利于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不要学孩子说话

无论孩子表达成什么样,应该是孩子来模仿你,不应该你模仿孩子。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有顺序的,一开始只会迭词,比如先会说爸爸妈妈。

然后迭词逐渐会多起来,比如会爷爷、奶奶等更多的称谓。这时候,孩子想吃饭,心里想说的是“吃饭”,但处于迭词发音阶段时表达出来是“饭饭”,再往后才逐渐会发阿姨、苹果、葡萄、香蕉等非迭词。

一般而言,孩子到一岁半左右可能会说把动词和名词结合起来的短语,比如吃饭饭、妈妈抱。家长在交流时,不要学着孩子讲“饭饭”或“吃饭饭”,可以跟他用正常的表达方式,比如“宝宝吃饭啦”。在正常的语境中交流,更有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表达方式。

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比平时语速慢一点,多用成人正常的表达方式跟孩子交流。

家长不要放松警惕,也不要过度焦虑而拔苗助长,应该定期参加儿保门诊,把孩子语言情况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判断孩子的语言发育状况。

家长想在家里教孩子,丰富孩子的语境,促进他的语言发育,最重要的秘诀是要跟随孩子的兴趣。这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定要给孩子准备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给孩子看绘本时,你给他看大象,结果他很快地翻到了河马。这时候就要跟随孩子的兴趣,跟他交流河马的“那些事”,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花静

摘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