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城事聚焦 > 共建同心家园 > 案例选登 > 曹杨街道

同心巴士中转站项目

来源: 社区办    日期:2016-11-18

兰岭园是一个有着8000多人口老式小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区所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多,也给社区治理增加了难度。结合区、街道同心“家园建设”,兰岭园运用社区自治平台,提出三年重塑社区中心,设立“同心巴士站”社区营造服务,通过单户居民家中便捷用品的汇总、分类、公示、借用、归还等形式,既能节约成本,缓解居民家中不常用物品的使用问题,同时又能以平台为抓手引导居民之间相互走动。

一、社区营造:一个idea的诞生

项目的想法来源于德国的一种邮箱贴纸,居民会把自己闲置物品用图像的形式画在贴纸上,很多家门口的邮箱都贴有这种贴纸,作为欢迎借用的告示,这种方式很容易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

兰岭园一居民家中老人过世,轮椅的处置成了难题,扔了可惜,送人又不知道给谁,由此便想到了能否送或者借给同小区的邻居。没想到,通过社区牵线很快就找到了需要轮椅的人,并且这张轮椅持续在小区流转开了。看似平凡的“同心巴士”,其实非常难能可贵。“巴士”先是抛砖引玉,号召居民们把自家物品拿出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紧接着,再引导每个人从自家的“火柴盒”里出来走动,架接起群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让闲置物品流通起来并非难事,但是,让居民们走出小家、走进大家却不是简单的事。

二、项目管理:一支志愿者队伍

项目组由兰岭园10余个退休的志愿者组成,从项目组成员自身开始将自己家中闲置物品登记造册。项目组为了便于今后物品的管理,还建立了一个物品管理体系,包括《物品借用制度》、《物品置换制度》、《物品义卖捐献制度》,在借用物品时还需填写《同心巴士中转站物品登记表》。项目组还制定了两项检验指标,通过征集物品率和物品平均借用比这两项数据的对比,总结项目成果是否突出,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随着血压计、教科书的捐出,社区里的越来越多的退休医生、教师等热心居民也相继发声,发光发热,为民服务。通过这些闲置物品的交换,搭建平台,拿出闲置物品交换,以此宣传环保、资源共享的理念,促进邻里关系广泛召开志愿者会议,宣传闲置物品交换方式、内容,随着各种物品资源的流通,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能力”资源也开始流通了起来。

物品借用只是第一步,将来还会进一步开发物品置换、物品义卖等功能,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加强社区志愿者建设,让更多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将用三年的时间在‘同心巴士中转站’项目设立三个‘车站’,一站一个目标,从‘闲置物品——人——人的能力’三个阶段让更多人走出家门,架接群体之间联络。

三、整合社区:一张资源地图

在社区久龄家园服务站里,“同心巴士中转站”地图上清晰地标注了兰岭园每一幢楼的号码、位置,挂钩上小标牌的图片表明这幢楼里哪些东西可以出借。其中黄色标牌代表该物品可出借,绿色标牌代表该物品可赠予。日常用品比如打气筒、木楼梯、缝纫机,小家具比如藤椅、餐桌、书柜,小家电比如电视机、豆浆机、电饭煲,数码产品、小孩玩具、老人轮椅等等,只要你想得到,这里基本都有。居民只需要打个电话,就有社区信息员告诉他所需要的东西在哪家哪户,并提供其联系方式,通过简单的交接,即可获得所需物品。目前,已超过50户家庭参与了该项目,提供可出借物品超过上百种。

项目成效:“同心巴士中转站”在社区里“开”了已有半年时间,这项由10多名居民志愿者自发成立的项目,竟盘活了这个常住人口超过8000人的老小区。在老龄化程度严重,社会关系还有些复杂的小区,未免让人有些惊讶。通过“同心巴士中转站”中物品的借用,以小切口的便民服务提供开始,形成一系列活动,间接的服务模式促进“社区交往模式”,建立“以承诺为本的社区意识营造”,从“为社区做”过渡到“与社区做”,增加社区治理能力,不断从内外加强累积资源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