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谱(普)好乐业曲 “云”上送妥(陀)服务包

2022-04-19 10∶04 来源: 人社局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普陀区人社部门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工作作风,通过深化“云”调研、提升“云”服务、强化“云”供给,确保疫情稳就业政策落实、措施落地、服务落细,使企业和群众用工对接有支持、就业创业有帮扶、稳岗留工有关怀,扎实推进疫情期间区域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

一、深化“云”调研,聚焦政策保障

“云”排摸,加大政策供给

疫情期间,区人社部门通过对就业群体、用工主体特点和涉及的需求和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针对市级疫情期间稳就业政策,结合区内实际情况,制定援企稳岗措施成为《普陀区全力抗击疫情助企纾困的十二条措施》之一,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的落地见效。

640 (4).jpg

640 (5).jpg

另一方面紧跟疫情防控稳就业形势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化我区援企稳岗政策,全面强化就业服务及政策保障,确保稳就业责任和全年指标任务的落实完成。

“云”宣传,加快政策传导

640 (6).jpg

疫情期间普陀区人社局依托零距离服务项目“乐业集市”以及“乐业普陀”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宣传专版专栏,以“云课堂”“云指导”的形式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及时广泛地开展各类助企纾困政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和普惠度。


“云”监测,紧盯政策落实

依托失业动态监测平台、招退工系统,结合前期开展的企业“大走访”工作,对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的用工情况、政策享受情况进行跟踪。

疫情期间每周进行重点企业用工状态排摸,分析疫情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就业形势造成的影响,帮助指导企业进行政策线上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最大范围地享受政策。及时做好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疫情期间管理工作,向各见习基地传达最新疫情期间见习工作提示。

二、提升“云”服务,推动措施落地

“云”对接,共享调剂

疫情期间,普陀区承担保供任务的大型综超企业较多,区人社部门对重点保供企业家乐福、麦德龙、饿了么、福满家等商超企业建立服务专员机制,安排专人对接联系,积极响应“共享用工”模式,推出“共享用工”线上登记平台,鼓励供需企业线上对接需求、线下组织用工。

通过“乐业普陀”微信公众号加大对该模式的宣传,向区内餐饮类、娱乐类企业发出号召,累计排摸有用工空闲的近20家企业与保供企业开展对接,鼓励企业帮助员工灵活就业。


“云”服务,提档加速

加大疫情期间为企业代办、帮办的力度,协助企业解决员工招聘、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问题。根据疫情封控的实际情况,加快和简化线上系统业务办理操作流程,疫情期间企业申请线上培训补贴,可以通过线上备案,预审企业培训方案,加快推进企业线上培训,目前已有14家企业通过了备案预审,逐步开展培训。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一网通办”、上海人社APP办理各类业务,开通企业专属服务邮箱,对企业提供“远程帮办”的业务受理模式。

640 (7).jpg

在“乐业普陀”公众号推出“创业政策计算器”小程序,只需输入创业者信息,就可以计算出适用的创业政策,无需线下咨询。

“云”互动,答疑解惑

区人社部门和指导专家依托“乐业上海”“乐业普陀”“海纳百创”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小程序,针对求职迷茫的服务对象,推出“职场菁英堂”线上微课,带来疫情下的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心理疏导等话题。

针对意向创业和创业者,开展线上纾困解难题,创业指导专家为其提供“一对一”答疑解惑。

三、强化“云”供给,推动服务落细

“疫”线招聘“不断档”

疫情期间,区人社部门将疫情防控、保供保障企业的招聘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多渠道、多形式推送就业岗位,确保线上招聘“不断档”。

通过“乐业普陀”微信公众号、上海公共招聘网,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组织盒马、老盛昌等20余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参与。3月以来累计开展线上招聘7场,参与188家企业,提供岗位696个。

创业服务“不打烊”


疫情期间,积极采取线上直播、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各类创业服务工作。

640.png

发布普陀区创业孵化基地房租减免倡议书,减轻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后的经营压力。

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的贷后跟进工作,对因受疫情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帮助其对接办理展期。对于已经还贷的企业,主动跟进贴息及续贷需求,及时处理。截至目前,已为区内创业企业办理贷款申请14笔,10家企业获得贷款共计1340万元,发放创业企业贷款贴息18笔,金额26.42万元。

劳务协作“不停歇”

主动联系区内云南籍务工人员用工企业新南华大酒店、福满家便利公司,沟通了解务工人员疫情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100余名务工人员解决购买生活物资的需求。对接联系区内38家企业,排摸2750个务工岗位资源,将岗位信息及时推送至对口地区人社部门,开展对口劳务协作地区线上专场招聘会3场。

截至目前,云南对口协作地区转移来沪就业10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