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环保达人夫妇利用可回收物30年创作环保作品1000件

2021-11-30 09∶11 来源: 普陀绿容


  “李老师您来啦,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好多啦,这不一利索了就赶过来给你们讲课呢。”
  在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二楼创新屋里,上周刚出院回来的李思耀便和妻子戎晓红一起回到了课堂,学员们一边热切期盼着课程的早日恢复,一边关心着李老师的身体状况。
  四年前,在街道已小有名气的“环保手工达人”李思耀与妻子戎晓红受邀担任创新屋的讲师,每周在此进行可回收物利用制作的免费授课。像这样的环保手工课堂,两人已进行过不下200余次。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处女作”诞生起,李思耀在坚持制作环保手工作品的道路上已行径30余载,与妻子共创作环保作品达1000余件。
  初尝之鲜:高仿盆景引围观
  年逾七旬的李思耀本在国企单位从事技术工作,自幼爱好画画、写字、做手工。年轻时期家里缺少什么东西,李思耀都会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比如组装电视、制作家具,等到基本物品添置得差不多了,便开始琢磨增加一些装饰物。看到别人家里养花,需要阳光还得浇水,得细心照料,与其这样颇费周章,不如做个高仿、永久的。不乏动手能力的李思耀想到便做,仙人掌、铁树、假山等各式各样的盆景惟妙惟肖,邻里看到后都称赞不迭,得到身边朋友的认可后,李思耀更有创作的动力。“看到别人惊叹和开心的样子,自己也觉得很开心,我这也算是‘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了。”
  摸索之酸:“十八般武艺”的研习
  一开始的植物、盆景制作,主要用到的材料为塑料泡沫和雪弗板,在制作工艺上主要经历前期构思、框架制作、细节调整、上色等过程,其中前期构思可谓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耗时最长的部分。李思耀表示创新很重要,不要做人家有的,要自己独创。“我晚上睡觉都在想,昨晚醒了以后也在想,明天上课讲哪两个作品呢?每次都要不一样的,就好像人吃红烧肉,虽然好吃,但是天天吃,吃个两三天也腻了。”碰到没有想法的时候,李思耀便和妻子去博物馆、展览会寻找灵感,不断学习。
  如果说创新是创作的源泉,那“十八般武艺”的打磨便是其创作的坚实地基。一件作品的完成,使用的可回收物种类越多,对所需的原料,打磨的工艺,造型的设计,颜色的调配等知识量的需求就越多。“木工、油漆工、电工、泥工的活儿,我都要去学都要去问,例如泡沫作品的制作,泡沫分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泡沫需要不同的工具和手法进行加工。”除此之外,李思耀还自学了PS,有些废弃纸浆画的底板画需要打印,他可以直接设置好最佳的尺寸一次打印成功。
  携手之甘:夫妻齐眉同心
  起初李思耀进行创作的时候,打磨泡沫和加工原料弄得家中比较脏乱,遭到了家里人反对。后一件件环保作品的诞生,让家人看到了李思耀的坚持和用心,妻子戎晓红也在尝试中不断体会到手工创作的乐趣:“我的水平没有他那么高的,所以经常向他学习,我画的、做的他总会精心地帮我改进。”李思耀摆摆手:“没有没有,过奖过奖。”两人举手投足间都是相敬如宾的认可与感激,也正是彼此的携手与并肩,给予着他们能量去进行着源源不断的创作与输出。这些小作品也逐渐成了夫妻两人交际的“小法宝”,他们几乎每年都会给隔壁邻居做点挂件之类的小东西。
  在邻里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下,两人以“一技之长”不断参与到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加入学校环保手工课堂助力“双减”、担任社区防老年认知症系列手工讲师,夫妻两人将自得其乐的小兴趣发展成了“环保公益课堂”,创作的空间也从家中一隅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一开始的泡沫塑料作品到后期纸浆雕塑、瓦楞纸拼画等各式环保作品,从一开始的“尝鲜”到后面的“无法自拔”,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自娱自乐到回馈社会,在三十多年的环保手工实践里,他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也在“低碳生活新时尚”领域不断书写着自己的老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