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路街道46年党龄老党员助力绿色新发展

2021-09-15 08∶09 来源: 普陀绿容

  作为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三年来不断推动生活垃圾的投放、收运等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居民家庭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要从日常做起,自觉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积极倡导,培养分类好习惯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鲁玲同志,不仅是秋水云庐居民区党总支支委,还担任着音乐广场业委会委员一职,并兼8号楼楼组长。自2019年7月1日,施行垃圾分类起,鲁老师就又多了一个身份:垃圾分类志愿者。
  在政策出台之初,许多居民表示不理解,也不愿意去行动。于是在召开支委会议时,鲁老师与支委一起商讨办法,例如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在统一的时间点在岗位值守,劝说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联合物业一起进行楼道清扫……在鲁老师的号召下,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显著的成效。居民们能够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小区内规定投放点分类扔垃圾。
  加强引导,改变观念全覆盖
  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但从客观上看,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群众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尽管小区的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但是群众的抱怨声仍然存在,原来只要在小区门口的垃圾桶扔垃圾就可以了,可是现在都撤走了,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要说服这些居民扭转一直以来的习惯和心态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要费很多的口舌,一次不行,我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多盯几次,他说没时间丢,我就先帮他把垃圾分类好,等定点开放帮着去丢。”鲁老师说,“时间长了,对方自己也会不好意思,主动改变,习惯变过来了,就好了,毕竟大家都是生活在一个小区的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小区整体的环境卫生整洁,对大家都有好处。”鲁老师以行动号召行动,从微小的改变开始,在日常的习惯中延续。
  夫妻同心,志愿活动双人行
  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鲁老师的丈夫张海青也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中的一员,两位老师积极参加每周的小区卫生日,进行垃圾清扫的志愿者服务。3年间,在垃圾点位不厌其烦的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其有助于垃圾的管理、填埋和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对乱扔垃圾的居民进行劝阻,其不仅影响居住的环境,也会让加重人员的工作强度。此外,鲁老师和张老师总是一起积极参加小区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在小区摄影小组、绿化植物小组、歌唱沪剧小组都有他们的身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有像张海青和鲁玲这样既认真又耐心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得以顺畅的推进和实施。大家携起手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出一份力量,为上海城市的文明体现注入了新高度,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国家良好形象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