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创新机制,整体推进,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2016年09月18日 来源: 上海普陀

  在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普陀区立足学段、学校特点,密切结合科技发展新趋势与社会生活实际,推动创新实验室功能提升。凸显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元素,加强资源整合与重组;推进融合学习内容、学习特征和设施设备的整体环境建设,促进校际间互动合作;加强对学生在工具使用、异质互动以及自主行动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场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创新课程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浸润成长。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 范以纲


  近年来,普陀区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全面实施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创新实验室建设内涵,采取跨校走班扩大创新实验室建设效益,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全区共享,有力推动了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6 年,普陀创新实验室课程的受益面增加到9500 多名学生,从高中学生扩展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习生活品质,这个理念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课程建设:从“校本实践”到“共建共享”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基于课程。普陀通过建立课程开发的遴选制度,来确保区域共享课程的质量:通过学校申报、项目委托、行政指定、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定向开发一批区域特色课程。依据“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经综合考量,确定区域共享的创新实验室课程。

  目前,高一学生跨校选修的创新实验室课程,已从原来的三校四门课程发展到五校十门。此外,在学校校本实践的基础上还陆续开发了小学、初中年段的区域共享课程,涵盖了科技、人文、艺术等诸多门类,涉及到人文、经济、工程等各个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资源,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

  举例来说,如何将散落在各所学校的艺术特色课程进行资源调控和重组如何实现优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在全区共享普陀以“艺术新空间”课程为载体,成立了以9 所艺术工作坊基地学校为主的课程开发小组,选取优秀校本课程中适合区域共享的资源,将学校特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单元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通过不同艺术门类延伸、拓展丰富的学习活动,整合成为人文、艺术、综合性的区域课程,在发挥学生创意的同时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艺术新空间”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第二轮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功能、形式、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的研发和区域共享的平台不仅仅提升了课堂品质,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促成了课程从“学校特色”到“区域特色”的蜕变。

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联动共享”

  基于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实验室教师面临的挑战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于学科专业知识与创新教育技能的拓展等方面。唯有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全面提高创新实验室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为此,普陀组建了区域共享创新课程中心组,第一批中心组成员共有6位,其中3位是课程执教教师,另外3位分别来自区教育局基教科、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和区青少年中心,以这样的组织架构来打通行政推进与专业支持间的“壁垒”。

  普陀的区域教研基于课程特点和教师需求来设计,以线上线下结合的研修组织方式来开展,建立中心组微信群,在平台上推送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线下研修则依托“项目化”学习,以专家讲座、听课观摩、组内学习讨论等形式来聚焦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问题”, 努力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既服务教师,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同时又服务课程,提升课程实施品质。中心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研修中常常能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教师间的分享更为自觉,教研的过程更加生动,有效促进了区内优质资源共享。

制度建设:创新突破、系统谋划

  “基于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牵涉多个部门,普陀探索区域各部门管理联动制度,实行“教育局行政推进,教育学院专业支持,学校自主创建”的推进模式。

  对于区域共享的创新实验室课程,由教育学院教研室专人负责,注重过程管理:普陀建立了共享学校的专项负责人制度。

  在课程开设前阶段,做好课程申报的管理、选课名额分配、学生报名等统筹工作,规范了“学生考勤制度”“学生学习评价要求”等细则,为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开设阶段,深入学校,通过听课、访谈、问卷、专项调研等形式,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同时,组织教师教学设计征集、学生征文、创意项目设计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放在第一位,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与更新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体验的总结与提升。

  在课程结束阶段,组织好学生的学习评价及优秀学员的评选工作,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组织好学校课程实施的学期小结以及课程资源的完善更新工作。

  此外,普陀在全区内还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校际走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际走班的管理模式。为了加强对走班学生的管理,普陀给每一个选课学生建立统一的“学员证”,作为学生“校际走班”上课凭证;统一印制了《学生手册》,其选修课时、学分区内互认,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从2011 年到2016 年,历时5 年,从108 人到9500人甚至更多,普陀区正在不断完善创新实验室课程的共享机制:区内名校开放课程和课堂,实施学生的跨校选择学习;各校特长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师的跨校教学;把优质的课程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而各级各类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都推出了一系列成熟的课程,实现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区域盘活了教育资源;学校获得了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课程建设更有保障;教师通过课程研发提升了实践和研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为学生主动地选择学习提供了可能。(本文改编自《上海教育》杂志2016年04B刊“创新实验室里的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