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综合督政意见书

2019年01月03日 来源: 上海普陀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区县政府开展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综合督政工作(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沪教委督〔2016〕32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于2018年10月16日至18日组织本市综合督政组(以下简称“督政组”),对普陀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暨优质均衡发展、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暨体教结合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等三方面情况开展了综合督政。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国家督学、市教委原副巡视员、督政组组长杨国顺和督政组全体成员出席了区政府自评汇报会,听取了副区长王珏以《凝心聚力 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普陀教育》为主题的自评报告,并通过访谈、座谈、实地查看等形式,与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区人大、政协以及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204人次进行了交流,实地走访25家单位(含14所学校、2个街镇办事处、2个商业点、7个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和机关单位),观课4节,查阅各类资料509卷,并对近3.5万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社区代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较全面地了解了普陀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

督政组认为,普陀区委、区政府明确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切实履行教育发展主体责任,围绕“普陀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业宜创生态区”建设,着眼于服务区域“一轴两翼”空间布局与发展,全面推动“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网的布局与建设,加快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通过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布局、配置、优化、建设、供给一体化工作体系和教育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具有普陀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协同机制。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切实履行教育发展的工作责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积极的改革创新精神打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出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的核心理念,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强教”战略,各项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落地生根,学校教育内涵显著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市前列,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五项标准”建设任务率先完成,创建了体教深度融合、富有区域特点的“普陀模式”,努力为普陀学子提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第一部分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暨优质均衡

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区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履行教育法定职责,深入实施“圈链点”和“三化一强”发展战略。各委办局、街镇注重协同推进,形成推进教育发展的合力。区教育行政部门以教育综改为契机,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宗旨,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五项标准”建设任务,同时通过“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网建设和人才强教战略,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区内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普陀经验”。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1%的社会公众认为普陀区政府能认真履行教育责任;义务教育学段,93.11%的校长、92.34%的教师、96.18%的家长对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一、主要经验与成效

(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发挥整体协调功能

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将其纳入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实施《普陀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两步走”的推进战略,着力建设“三大平台”,形成五项工作机制,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提内涵、促优质。

全区各委办局和街镇切实履行教育发展主体责任,在人、财、物方面优先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的落实与推进,比如:区财政局合理安排教育资金,持续优化教育资金支出结构,探索义务教育预算单列;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落实人才强教战略,为引进高质量、高水平优秀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区发改委、规土局科学规划学校资源布局;区房屋管理局指导校舍产证办理工作,产证齐全率处于全市前列;区科委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区体育局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加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为普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普陀区积极探索实施同级督政,自2001年起,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各委办局、街道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督政,增强了各委办局、街道加强教育履职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将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安排。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共建共享,合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为全市同级督政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优先发展需求

1.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面对区域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区域财力相对薄弱、困难的实际情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竭尽全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15-2017年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分别达到25.3亿、29.4亿、34.8亿,两年内分别增长了16.2% 、18.3%。义务教育总投入分别达到13.8亿、16.7亿、19.6亿,两年内分别增长了21.3%,17.5%。为了保障教育需求,3年内区财政共安排7.36亿区域结转结余存量资金统筹用于教育,远超过区教育上缴的结转结余资金总量。同时普陀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努力探索义务教育预算单列。

2.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600、2800元,在全市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建立了生均定额拨款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不足800人的学校按800人定额拨款,确保了规模较小学校公用经费的需求。设立多个公用经费专项补贴政策,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体教结合专项补贴按每生100-200元,学校发展专项补贴按每所学校不同面积补贴40-110万,更好地保障了学校学生发展的需求。座谈会上校长普遍反映,学校经费使用有自主权,各项公用经费核拨公平均衡,能激励学校将公用经费更多用于学生发展、课程改革、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方面。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2016、2017两年安排教师团队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建立教师工资逐年增长机制,义务教育教职工平均收入3年内增长35%左右,对偏远薄弱的桃浦地区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给予倾斜,每人按4000元(其中1000元联合体共享),2017年核拨总量达到340万。                   

3.建章立制,加强教育经费制度监管。3年来新制定了“普陀区教育局内部控制手册”“普陀区教育局审计工作手册”“普陀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员福利费使用管理办法”“普陀区教育系统教育费附加资金使用实施细则”“普陀区教育系统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资金监管制度,运用纪检监察、审计监督、专项治理、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手段,加强资金决策监督、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                       

(三)加强硬件能级改造,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1.区政府统筹协调,校舍建设稳步推进。针对区内教育资源供给与学龄儿童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通过公建配套、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校安工程、退租还教等有效措施,使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校舍建设注重发挥学校主动性,充分体现各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十二五””以来,普陀区交付使用新建学校20所,校舍总建筑面积增加约24万平方米,退租还教3739平方米,校舍加固和大修面积68.66万平方米,新创建“市花园单位”学校6个,“一场一馆一池”规划项目基本完成。普陀区校舍产证办理工作成绩较为显著,通过房管、规土等相关委办局的协作联动,产证齐全率达83.41%,产证办理工作处于全市前列。

2.教育装备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普陀区按照本市义务教育装备指南,稳步推进学校教育装备配置。截至2017年底,全区生均仪器设备值、拥有计算机数和图书册数等指标符合教育装备指南要求,差异系数符合国家教育优质均衡督导指标要求。加速推进学校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升级改造、安全体验教室建设,2016-2018年共投入专项经费6014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建设任务。从学校走访情况看,项目建设水准普遍较高,比如:华师大四附中、晋元中学获“全国最美书屋”称号,在全市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建设基础确定主题,因地制宜进行环境设计和课程开发,使创新实验室等项目成为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例如:曹杨中学借助水资源特色创新实验室,开发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系列课程体系,助力学校成为全市第一所特色项目高中。同时,建立了教育装备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将学校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资源向联合体学校和周边学校辐射开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增强项目使用效益。

3.信息环境建设先行,教育信息化理念先进。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率、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建设(普通教室)完成率、以及教师移动终端设备配备率均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相关工作要求。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本市首批数字教材试点区,普陀区高度重视以先进信息技术驱动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自2013年就启动了“J课堂”微视频教学研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区内构建了教育底层数据库,汇集和分析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教育资源管理、“J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十大平台的数据,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估教育投入效益、开展教育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区域推进和学校特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变革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从座谈会和走访中发现,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前瞻性普遍较强。

(四)坚持强师兴教理念,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1.创新师资编制统筹。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和教师动态变化情况,为学校设立机动编制,支持学区和教育集团教师联聘和走教试点。2017学年为小学、初中分别提供机动编制254个和279个;为每个街镇设立机动编制5个;为每个学区提供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名额各3个。有力助推了区域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区内每所小学已经拥有至少1名高级教师,每所初中的高级教师数已经达到5%,教师职务比例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

2.创新教师柔性流动。率先在桃浦学区建立教育联合体,开展教师流动、跨校联聘、师资共育、一校名师、区域共享等方面的做法。区教育局在教师编制、绩效奖励、资源保障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环一园十街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逐步推广桃浦教育联合体经验,进一步开展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师柔性流动的实践。区教育局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异校带教指导、成熟教师走校联聘、新聘高级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据统计,2017义务教育公办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为17.2%。普陀区在教师柔性流动、提高师资均衡配置水平方面的实践创新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3.创新教师分层培训。实施“学科带教”和“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双轨带教,形成有区域特点的“2+5”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首届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14名学员中有9名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校长)。不断完善研训一体的分层培训机制,遵循教师发展规律,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序列,整合市、区优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丰富自选课程,提高培训实效。教师问卷调查显示,94.25%的教师认为区级教师培训“有很大作用”和“有一定作用”。不断创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方法与途径,全区已建设市、区教师专业发展校暨见习教师培训基地23所,特色教师培训基地、区域干部培训基地24个。

(五)聚焦学习生活品质,丰富义务教育内涵

1.开发区域品牌课程,提升立德树人能级。普陀区以“信仰自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格健全”(即“三自一全”)为目标,进行区本德育特色课程建设,已形成四大系列构成的课程体系。作为教育部“研学旅行整体试点区”,深入挖掘本区域的特色与资源,建设面向基础教育所有学段的“普陀大学堂”,形成“八大学堂”实践版图,开发线上学习平台(“普陀大学堂”APP),“锦绣河湾”等项目品牌效应渐现。普陀区连续5次在全市德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称号。

2.坚持实践、研究与评价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积极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在全市第三方评估中处于前列。主动回应学生家长需求,每天下午放学后开展“快乐30分”活动,95.7%的小学开展放学后看护服务(截至2018年6月数据)。连续12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市教委教研室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探索。充分发挥“绿色指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功能,开展学科分析,形成改进方案。

3.激发学校活力和校际合力,集团联合体治理机制特色渐现。普陀区积极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将教师聘任权、部分财权及事权下放给学校。大力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16所市项目校和35所区项目校分专题组成集群,项目引领、专业支撑,学校办学理念持续更新,办学特色日益鲜明。探索“一师一居委”模式,增进社区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创新家校社合作的学校治理机制。通过内引外联,形成包括“街镇联盟链”、“园区实验链”、“校际承办链”、“高校项目链”、“国际合作链”在内的“五大办学合作链”,型态多样、功能各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教育公建配套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教育资源较为紧张。2011年以来,全区共销售商品房560.4万平方米,房屋5.11万套,规划入住人口15.73万。按规定应配15班规模幼儿园15所,25班规模小学6所,20班规模初中6所,高中3所;但实际配置幼儿园9所,其中:15班规模4所、6班规模4所、4班规模1所;4所20班规模的小学,3所36班规模和1所27班规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对比商品房的开发规模,仍然存在缓配、低配现象。

二是小学和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率偏低。普陀区现有公办初中37所,生均建筑面积达到“04标准”32所,“90标准”5所;公办小学23所,生均建筑面积达到“04标准”3所,“90标准”19所,不达标1所;公办幼儿园58所,生均建筑面积达到“05标准”6所,达到“88标准”27所,不达标25所。小学和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达标情况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督政组建议:区政府牵头对以下三方面加强推进协调力度: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设点布局,根据区域产业转型调整、城区改造、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优化完善教育设施设点布局规划和项目建设,既要满足入园入学高峰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对各学段优质教育设施资源的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三同步”要求。切实履行教育法定职责,区发改、财政、建设、规土、房管和教育等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建配套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三同步”,特别重视长寿等区域教育设施配置缺口问题,建议通过资源整合、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补建教育设施,尽快制定和落实补偿方案,依法确保学校房屋土地资源用于教育,做到“新帐不欠,老账要还”,让缓配、低配、不同步的情况不再发生。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总量和促进优质发展的问题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支出低于市区平均水平。从普陀区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角度来看,虽然普陀区近年来教育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且持续高于区域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但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支出仍显不足。

二是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倾斜力度还不够明显,有调整提升的空间。2017年全市统计指标数据显示:市中心城区生均支出平均水平小学3.31万,初中4.95万。普陀区生均支出小学为3.04万,初中为4.57万,距市区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普陀区2015-2017年统计数据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占学生总数61%左右,教职工数占总人数58%左右,但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只占总拨款比重的56%左右。

三是义务教育预算“单列”还不够清晰,虽然普陀区已经努力探索义务教育预算单列,但仅在附件中体现,没有预算核定书。

督政组建议:区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生均支出水平,达到并超过市区平均水平。注重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特别是对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设施设备更新运维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持续性经费投入机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预算单列。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高端人才流动机制的问题

普陀区在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积累了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需要继续突破的发展瓶颈。主要是高端教育人才和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均衡配置和柔性流动方面的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校长问卷显示,认为“教师的柔性流动最有效”的比例仅为17.24%。教师、家长的访谈也反映,希望建立健全优秀教师校际交流的制度,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

督政组建议:普陀区能够在前期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推广桃浦教育联合体的成功经验,细化初中建设强校工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对接的具体举措,从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层面开展新的探索创新,形成高端教师柔性流动的普陀模式,为全市优质教师柔性流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陀经验”。同时,希望区政府继续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进一步深化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提供激励保障,建议区编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探索为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教育联合体提供教师柔性流动的编制,建立一定的人才储备“蓄水池”。

第二部分  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暨体教结合工作

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教、医教结合工作,2000年就成立了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和街镇通力合作,始终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把满足学生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体教结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实现普陀健康促进工程的长足进步,全面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将体教结合工作纳入区域教育、体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多元共治,立足市平台,唱响“国际歌”,努力在高原上建高峰,区域体教结合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等荣誉称号。学生体质健康达到上海市中上水平,体教结合的“普陀模式”“立体化”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在全市享有盛誉。

网上问卷显示,校长对本区体教结合、医教结合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是97.87%、92.55%;教师对本区体教结合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8.56%。

一、主要经验与成效

(一)凝聚区域教育合力,创建了富有区域体教深度融合特点的“普陀模式”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育人价值追求,区政府领导有力,各项资源投入充分。区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观念正确、立意较高、主动作为、推进扎实、举措有效。

1.建立体教深度融合的规划制度。制定了《普陀区学生健康促进计划》《普陀区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每年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议,研究工作重难点,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工作任务,不断完善体教结合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规划共同制定、政策共同研究、措施共同落实、问题共同解决、成果共同享用”的高度融合。

2.优化服务学生成长的运行模式。1.0版重点解决群众体育,全民健身问题,形成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运营模式,将体育项目布局到学校,强化了竞技体育的推进。2.0版重点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扶持社会各级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比如:普陀区青少年建设指导站和晋元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充分利用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确保体教专项经费的逐年增长。加大投入力度,2015至2017年学校体育活动经费分别为:1242.24万元、1170.66万元、1190.68万元,体教结合专项经费分别为:785.65万元、832.83万元、963.42万元,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分别为:1317.45万元、1533.84万元、2192.65万元,体校建设经费分别为:1581万元、1826.28万元、2062万元,二线队、市区传统学校经费分别为:43.5万元、54.5万元、108万元,学生运动伤害事故专项经费分别为:67.07万元、87.68万元、109.14万元。学校的公用经费定额中区域的生均2015年至2017年分别为50.82元/人、36.45元/人、41.36元/人,确保了体育生均经费足额使用。确保教练待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明翔实验学校制定了“体育教师绩效津贴计发办法”),对带队教练(含兼职)给予相应津补贴,2015年至2017年分别发放津贴31.37万元、67.21万元、78.53万元。普陀区在2015-2018年期间共投入资金约2.3亿元,先后对少体校、足球学校、游泳学校和普陀体育中心击剑馆等进行新增、重建和改建。结合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项目“一场一馆一池”工程,投入金额5107.33万元,完成了46个学校活动场地的建设工作。区域体教资源布局结构不断进行优化,体育设施和设备不断进行改善。

4.形成体教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区体育局将区域体育项目全部布点至学校,优秀教练员跟项目入校园,提高了学校体育训练水平。区教育局将体育育人价值与文化内涵最大化,注重文化素养与体育精神的培育,“人人有技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形成,区域体育后备人才“培苗”水到渠成。普陀体教深度融合,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普陀模式”。

(二)激发学校教育活力,创设了学校体育“立体化”发展的格局

1.追求卓越,建构学校体育“立体化”发展模式。在教育架构上,以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为横向发展轴、以中小学校体育项目“一条龙”贯通为纵向发展轴、以赛事等组织方式高度融合为立项发展轴。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面向全体的普及性与面向个体的专项性教学。在学习方式指导上,关注“学训赛”一体。以纵向发展轴为例,普陀区中小学运动项目的“一条龙”建设,已形成了足球、田径等24个项目的38条体育特色项目发展链,涉及62所中小学,占全区学校总数83.8%。

2.上下求索,提升学校体育“三化”课改品质。普陀区在学校体育课改实践中,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能力的课程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终身科学锻炼的习惯和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已经形成了“高中专项化”4个项目、“初中多样化”5个项目的《体育教学指导手册》成果集,完成了18个“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的资源包,提炼了“三化”学校体育课改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三化”学校体育课改的质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其中:高中专项化课改率先完成区内学校全覆盖,在上海市名列前茅。曹杨二中作为先行改革试点校,成效明显,学校的试点成果《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健康——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多方护航,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区教育局联合体育局,在开展“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一条龙”布局学校等专项考核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多方同级督导的创新型评估机制,为普陀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如,2017年根据区域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基教科、人事科、计财科、教育学院教研室、体质健康监测中心、青少年中心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各中小学校2015年至2017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普教督〔2017〕18号文)。

(三)改革发展提增实力,探索多渠道体育后备人才“培苗”路径

体教结合工作已成为普陀区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成为学生运动员达成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双重目标的有效保障。

1.坚持体教结合办训。依托学校、专业团体和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运动项目布局到学校,形成教练员进校园带训模式;依托学校创办体育特色的机制,形成了高水平学校办运动队模式;依托社会资源,形成了市场化、专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区校两级办训,为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2016年普陀代表团在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上总分、金牌数(33块)和奖牌数(106块)三项成绩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运动员参赛获奖国际级2项,输送运动员获国家最高级比赛58项冠军,市级金银铜1049块。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网球特色学校37所,17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实施体教结合“培苗”。教育局实施“培苗计划”,形成“培苗”梯队,体育人才早发现、早培育,加强了体育特长生的品行、学业、参训、参赛等多方面过程性管理和日常性评估,共同促进学生运动员全面健康成长,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才率和优秀率。比如:在文达学校五年级排球队训练场看到的被称为“上海女一号”“上海男一号”学生运动员都是学生干部。

(四)医体教结合互为助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注重学生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通过心理健康与体教的结合,走心理教育与阳光体育融合之路,通过相关平台对学生实施12年的心理健康监测持续跟踪,为特殊学生提供特需干预。通过体育活动不仅在生理上增强身体素质,在心理上减少学生情绪问题的发生,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课业水平。如梅陇中学在体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业成绩两方面都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学生肥胖率以及视力不良率在区内保持低水平。曹杨二中附属学校通过各科教育协同,将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教学效果良好,学科建设特色显著。

2.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陀区对中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十分重视,近3年,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优良率在42%以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位于全市中上水平。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确保学校常态化体质抽样监测覆盖比例超过20%,区常态化体质抽样监测覆盖比例近3年分别达到5.22%、8.07%和7.24%,都达到或超过了市教委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的要求。

3.健全学生健康的干预监测机制。区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注重学生健康的监测以及干预工作,积极协调区内各学校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学生的健康监测、调查、干预和科研工作,学生健康常态化干预监测机制健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达标率低的问题

虽然普陀区近年来不断优化体教资源布局结构,持续改善体育设施和设备,但是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区和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区域,普陀区学校体育资源缺口尚无法充分满足需求。从2017年政府教育公示公报数据来看,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优质均衡差异系数反映初中为0.457,尚未达标。部分学校场地有限,普陀区小学体育场地达标率只有20.83%,中学体育场地达标率也不到50%。体育场地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督政组建议:一是区内进一步加大“上天入地”工程的力度;二是协调借用学校周边的体育场地(馆),缓解区域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现状。

(二)关于体育、卫生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一是体育专业师资不足。随着“三化”课改的推进,尤其是小学1-3年级增加一节体育课后,学校的体育专业师资明显不足。虽然学校加大了招聘和引进体育专业师资的力度,但是高校的本地体育专业生源数量有限,且外地体育专业生源受到政策限制,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学校的体育专业师资“缺口”。另外,“教练进课堂”“购买专业服务”等做法,虽然能够化解学校体育专业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但是“教练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并不利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置达标率不高、工作量大、缺乏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普陀区卫生保健人员配置普遍没有达到学生数与卫生保健人员数600:1的标准,存在卫生保健老师人员不足的现象。在访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受编制、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政策的影响,卫生保健人员在晋升和发展上存在较多障碍。

督政组建议:区教育局要会同其他部门(人社、编办等)研制方案,争取在招聘高校的外地体育专业生源方面有所突破,以解决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不足问题。同时,要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队伍建设、职业上升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积极研讨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队伍建设、职业上升渠道的问题,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给予相关的激励机制,为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继续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使其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关于进一步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筛查和预防工作的问题

普陀区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上尚有提升空间,应加强心理问题倾向高危学生的筛查工作,以及关注体育特长生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目前学校仅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全人群的心理健康筛查,后期主要依靠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方式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高危学生,而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对于毕业班学生、体育特长生等高压力人群的心理问题倾向,也没有建立一个常规的筛查机制。

督政组建议: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进行常规筛查,尤其对毕业班和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监测、筛查、引导及疏导,及时发现并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另外,对于体育特长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室等资源,在平时给予其心理健康上的引导,在训练遇到瓶颈、比赛遇到压力时加强心理疏导。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工作

普陀区区委、区政府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其纳入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和建设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基本形成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委管理体制,新成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普陀区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实效、重在过程”,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工作,扎实推进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规范标准社会宣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和语言文化活动,形成了浓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社会氛围。区内普通话高位普及,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重要商业街区和公共场所的汉字使用基本规范,涌现了一批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点、示范窗、示范校。

一、主要经验与成效

(一)抓重点,树典型,有效提升了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水平

普陀区实施“3个10”工程,在街镇中建设了10多个示范街区、在委办局下属单位中建设了10多个示范窗、在教育系统中建设了10多所示范校,坚持抓重点、抓难点,迎难而上,集中攻坚,以点带面地推进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比如:长风街道示范点环球港是全球中心城区最大的购物中心,店招店牌纯外文现象突出,区语委、区商务委和长风街道努力协调推动月星集团,积极探讨有效治理方式,斥资为所有商家制作规范副牌,使环球港整体的用字环境达到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周边商业街区乃至全区商业单位语言文字规范应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作用。此外,在此次座谈访谈和实地走访中,随机抽查的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局、区新闻中心、区妇婴保健院、大众长途汽车站、长风公园等部门或单位,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程度较高。

(二)抓宣传,创品牌,有效营造了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的浓厚氛围

普陀区不折不扣地做好国家和上海市语委的规定动作,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书香阅读、书法培训等语言文化活动,更结合区域实际推出了一系列“自选动作”,创出了普陀的文化品牌。比如:长征镇全面建立文化情怀,大手笔、大投入,为本市金话筒得主等朗诵名家建立工作室,将“长征杯”市民朗诵比赛从镇的范围推进到全市的范围;区图书馆积极履行文化责任,自2012年起举办文化惠民工程系列名家讲坛,邀请知名学者、文学大家、艺术名家坐坛开讲,主打国学经典、人文历史及海派文化讲座,探讨中国文化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曹杨中学努力打造文化精神,校本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思》等在“环境素养培育”、校园“育人场”的创设上,充分发挥规范的语言文字在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抓街镇,夯基础,有效构筑了覆盖全区的两级管理体制

普陀区的街镇语言文字工作有优良的传统,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比如:石泉路街道始终把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营造规范用字,推广普通话的氛围。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做到“四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三个建立”: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例会制度、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督查制度、建立社区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实现上下联动。又如:长寿路街道致力于服务社区青少年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指导,在开展社区经典诵读和相关实践活动中,注重搭建平台,开展主题培训,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再如:宜川街道坚持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抓手,把规范用字和推广普通话作为工作的突破口,通过建立网络、加强培训、综合治理和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工作,与城管部门联手,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集中整治不规范用字路段,为营造宜川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探索了有效实践路径。

(四)抓创新,重服务,积极探讨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增长点

普陀区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关注上海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探索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文字服务,认真实践基础教育阶段的多语种外语教学,打造方言、特殊语言、外语多样化语言文化和谐共存的和谐语言生活,为建设规范、文明、包容、多样的城市语言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长风街道的“小脑袋”上海话培训班,部分幼儿园的上海话教育体验活动等;甘泉中学的多语种外语教育,为探讨如何从中学阶段培养国民的多样化外语能力、改变“英语一语独大”的格局,提供了生动而重要的案例;区人民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推出手语服务,区图书馆不断加强盲文设施、盲文读物、盲人电子阅览室建设,有关街镇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语言培训,为如何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协调管理机制仍有薄弱环节的问题

普陀区语言文字工作总体达到了督导标准的各项规定,但不同指标的达标度之间有差异、不平衡。对照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个别指标的达标情况还比较薄弱。

一是与相同体量的兄弟区相比,区语委办“带帽”专项经费差距较大,近年来维持在9万;与不断发展的物价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尽管各委办局和各街镇的隐性投入总计达到数百万元,但显性投入不足,对语言文字工作在全区的知晓度、影响度、权威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各1名兼职人员的人力资源配备明显不足,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必将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督导组建议:一是大幅度增加语言文字工作的显性投入,以利区语委办在规划协调全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推进常规工作、不断探索新增长点时,具有更大的腾挪空间和更多的激励手段。二是增加并合理调配区语委办人员配备,培养更多精通语言文字业务、熟悉语言文字工作政务的人才,在专职人员配备尚有制度瓶颈的情况下,建议增加配置服务于区语委办工作的兼职人员。

(二)关于社会用语用字管理仍有盲点的问题

对照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普陀区的社会用语用字管理仍有盲点。普陀区各部门已推出数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形成了官微矩阵,但对于官微用语用字规范尚未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管方式。同时,在对各重要对外窗口日常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中,主要关注了中文的规范问题,外文译写方面的规范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式英语等翻译不规范现象还客观存在。

督导组建议:一是区宣传部门在对本区官微进行日常监管的过程中,增加并明确语言文字规范的要求和监管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二是区旅游、商业、交通、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遵照《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等规章和《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等国家标准,切实加强对各窗口单位外文译写规范的监督管理。三是普陀区的功能形态建设日新月异,建议城市建设与规划部门对相关重大工程中的标牌设置、中外文使用等提前规划、靠前管理,加强审核把关。四是区语委在上述三项工作中,既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已经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优势、行政资源优势,更要主动为各部门提供业务支持和相关服务。

(三)关于窗口人员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需要切实向“提高”转型的问题

区域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社会知晓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窗口一线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包括普通话能力和汉字使用能力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切实向“提高”转型。

督导组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区级各类媒体优势,进一步加大关于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特别是相关的上海地方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媒体宣传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面向各行业人员的普通话和汉字应用能力培训,建立面向新录用公务员、教师、文化体育场馆解说员、导医、导游、广告制作人员等的常态化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