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普陀区民办蘑菇亭幼儿园发展性督导报告

2021年09月29日 来源: 上海普陀

根据教育部关于《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5号)《普陀区幼儿园办园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修订稿)和《普陀区教育督导工作规程》等文件的精神与要求,2021年5月18日至20日,普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民办蘑菇亭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发展性督导。督导组全体人员通过审阅幼儿园发展规划、听取园长的自评报告、查阅相关资料、巡视校园环境、观课13节、半日活动7个班级、干部教师访谈(33人次)、问卷调查(教职工23份、家长146份)、听取社区意见等途径获取信息,经分析、讨论、汇总,形成以下报告。

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为:民办蘑菇亭幼儿园于2006年改制成为一所民办幼儿园。现有托、小、中、大班共7个班级,共146名幼儿,聘用教职员工34人。幼儿园围绕《自然 和谐 发展——上海普陀区民办蘑菇亭幼儿园(2018-2021)三年发展规划》,凝练“尊重 支持 自然 和谐”的校园文化,打造“团结 务实 服务 高效”的管理团队,追求管理的高效化和精细化;着力打造与自然教育相适宜的园所生态环境。近年来,幼儿园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认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校”“上海市生态文化学校”“上海市第三轮优质民办幼儿园”“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证书(4A)”“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准校”“普陀区绿色学校”“普陀区第十九届文明单位”“普陀区0-3早期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坚持依法办园,提升办园质量

幼儿园组织架构适合园情,能有序开展工作,运行畅通。实施民主管理,发挥监事会、教代会、家委会参与园所管理的作用。创建良好人文环境,各类制度齐全、规范,尤其是疫情期间,制度的完善和调整凸显园本化、人性化;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有考核、有检查。 

一是幼儿园重视园务管理,以制度建设和民主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幼儿园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注重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每学期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定期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欢乐东滩一日游”“普陀发展40周年图片展”“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婺源寻秋自助游”等活动,鼓励教师学习身边的楷模,用榜样来引领教师的一言一行,形成了较好的校园氛围。重视章程建设,先后2次对学校章程进行了修订,并按程序由理事会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章程示范文本》内容,对《上海普陀区民办蘑菇亭幼儿园章程》进行调整修改,不断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发挥。通过《民办蘑菇亭幼儿园员工手册》3.0版的修改,以制度的“立改废”,修订了财务内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家长诉求等制度;落实民主管理,两年来共收到教职工提案21条,分别涉及到幼儿园工作、教育教学、教职工福利等内容,幼儿园积极回应,审时度势地出台了《民办蘑菇亭幼儿园教职工福利》《教职工体检》等制度。二是打造“团结 务实 服务 高效”的管理团队,逐步实现了管理的高效化和精细化。幼儿园有效实施扁平化管理,对标对表,基于问题解决问题,做实精细化管理。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管理,在目标的横向分解中,建立起每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了幼儿园分层管理网络,制定各岗位工作标准、操作流程,规范了教职工工作,优化了岗位管理效应。完善了全方位、多层面教职工考核机制,推进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激励机制建设。实行一日三巡制度,关注常态、聚焦细节。通过全员的午会制、中层干部及行政人员的例会制,以及“钉钉”APP上每位教师的周记录、中层干部的每月汇报制和全体教工的会议制等相关制度的落实,让全园安全、保教常规、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各环节,顺畅执行;园长全面了解和指导,全方位全程把控幼儿园的各项管理;落实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控、每月重点工作的检查,及时做好小结、反馈与调整,确保园内各项工作有序落实。

(二)聚焦“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打造园本生态环境与自然课程

幼儿园崇尚自然的理念,给幼儿创设了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变化、沐浴生态阳光的精致的“蘑菇生态乐园”,构建“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全面打造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环境。以游戏性、主动性、体验性、渗透性为原则,通过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施,培养健康、智慧、自信的儿童,促进每一个幼儿自然成长。

一是基于民办特质,课程方案有思考。结合民办园的办园特质、家长需求、发展现状以及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修订了符合园情的《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提出了“拥抱自然  乐享生活”的课程理念,注重幼儿与自然的互动,围绕幼儿自然发展的核心经验,通过观察、探究,让幼儿获得与自然有关的素养发展。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能体现《纲要》《课程指南》等有关文件精神,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幼儿对健康的基本需要。课程方案要素齐全,课程管理网络清晰,运用图表方式呈现基础性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实施途径,通过教师问卷的方式促进教师知晓度的提升。二是打造课程环境,注重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幼儿园在1086平方米的户外场地上,模拟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把绿化、草地、沙水、山坡、山洞、小桥、流水、鱼儿、果蔬等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并将富有野趣的走、跑、跳、钻、攀、爬等运动设施融为其中;“星空岛”“冒险岛”“蘑菇岛”“博古架”“梦工厂”“沙水池”“勇气桥”,一步一景、处处是景。阳光房、种植园,不同品种热带植物的养植、堆肥器收集枯树叶子变肥料等环境的创设,一切基于支持幼儿发现、探索周边奥秘的需要。三是课程环境的打造,注重尊重幼儿思想的体现。幼儿园让幼儿与课程环境互动,从室内走向室外,通过“自然项目”“户外自然游戏”“亲自然实践”等活动,让幼儿在天然环境中和阳光、空气、水充分互动,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运通,并结合传统节日对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进入真实的学习场景,支持幼儿利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探索实践,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督导组了解到,在园幼儿的双超均达标,“身超”“体超”分别为50.71%、52.14%。督导数据显示,好课2节,占比15%,较好的占61.53%。幼儿动作发展良好,喜欢运动。现场观察发现,幼儿热情、有礼貌,能主动与人交流,学习活动比较专注、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同伴互动,有一定的表达表现能力。近二年幼儿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得集体奖项10项,个人获奖33人次。

(三)技术赋能、创新融合,助推办园质量的有效提升

幼儿园贯彻落实《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精神,在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家园共育等方面,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发展中的效能。

一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及家园互动等方面,实现理事会领导下的全园教职工的全程管理。运用“钉钉”APP,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从组织管理、协同管理和沟通管理等方面入手,打造智能人事、人事信息、考评打卡、购物申请、报销审批的管理,开通企业云盘,便捷上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研资料校务公开的相关资料等,力求实现园务管理的快速、有质、高效。实现了园内网络监控,安装了100多个机位,确保了在园幼儿的安全,同时,让教职工的规范操作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运用微信公众号介绍主题活动、公益早教、保健防病、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依托《3-6岁儿童发展指南》,借助“孩子通”评价系统,使幼儿园快速、科学的开展幼儿发展观察与评价的工作。关注幼儿的个体成长,重视幼儿的行为分析,从单一性评价转移为多维度评价,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平台以大数据的形式汇总幼儿园年级、班级及个人的发展情况,借助“孩子通”评价系统,教师在完成家园互动工作的同时同步生成成长档案及评价报告,减轻工作量。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观察记录以小任务的形式发布给家长,让家庭共同参与到评价的工作中,形成真正的家园共育,让家长和园所合作更加紧密,共同聚焦到孩子六大领域的发展。

二、问题与建议

(一)幼儿园构建了“亲自然”课程实践研究,如何在亲自然活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法,还需做进一步的思考。

建议:一是加强课程的精准定位。依据现有的课程理念定位,加强对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的逻辑性思考,能够涵盖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的实施途径、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基础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融合,以及融合的途径、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在自然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等。二是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推动选择性课程的研究、积累和优化。

(二)目前幼儿园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6%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结构,86%为二级及初任教师。对照区域教师队伍相关指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谋划。

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幼儿园应从制度保障的高度,建立与学历培训、职称提升相关的晋升制度或评聘制度,鼓励年青教师主动进行高一层次学历的进修,并在队伍稳定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调整。二是丰富教师的学习培训内容。依托科研课题研究,有效利用教研力量,引导教师共同参与;聚焦民办园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的特点,关注教师对于选择性课程实施的情况,做好过程性调控,及时梳理、充实课程资源库,为教师选择性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性的文本参考、专业指导等多种支架,落实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三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质量监控为抓手,抓实计划—行动—检查—改进的每个环节,构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监控体系。学习《指标》,逐条自评,以亮点和问题为抓手,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课程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