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 《普陀区加强初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教育系统各单位:

现将《普陀区加强初中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2019年1月2日

普陀区加强初中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我区“一环一园十街镇”优质教育资源网建设,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新需求,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沪教委基〔2018〕45号),现结合本区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初中建设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办好每一所初中、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理念,按照“精准施策、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思路,在区域教育“三化一强”战略引领下,加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布局与结构优化,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找到解决初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破口,激发4所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以下简称“实验校”)的办学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和办学策略,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带动面上公办初中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性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初中建设是缩小校际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要增强大局观念,提升教育发展信心,冲破思想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凝聚区域教育发展的价值共识,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融入社会、开门办学中做大发展格局,促进初中建设质量与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满足需求、体现特色的导向

立足普陀教育实际,既直面区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按照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在解决初中学校发展的难点和瓶颈上下功夫,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又着眼于普陀教育的未来发展,把握区域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在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上着力,探索具有普陀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加强初中建设新经验、新模式。

(三)坚持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加强初中学校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根据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区域统筹协调,有效把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节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找准着力点,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稳步有序地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目标

(一)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发展生态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对标“绿色指标”,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每一个学生适合的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健全初中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厘清学区、集团与成员单位间的权责利关系,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提高每一所成员校的办学效益,提升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三)以实验校为突破整体提升区公办初中办学水平

到2021年,实现本区4所实验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家长、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缓解初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辐射实验校经验,整体提升全区公办初中办学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初中。

四、主要任务

(一)组建实验校建设紧密型共同体

1.明确实验校与支援校、参与校。在实验校所在学区、集团,按照初中、一贯制学校、完中三种类型确定支援校名单,支援校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通过托管、承办、联办、协办、集团化等模式,组建“一带一”的紧密型办学联合体(即兴陇中学委托曹杨二中管理办学,宜川中学附属学校由宜川中学承办,武宁中学与同济二附中联办,怒江中学充分依托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与华师大四附中开展协同办学)。其余学区、集团内初中阶段的学校为参与校,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2.对4所实验校开展集体调研和个化性调研视导,着眼各校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个性需求,针对学校现状、发展目标并结合“三化一强”发展战略推进,明确以信息化、国际化作为撬动实验校发展的杠杆,制定学校三年实施规划,形成“一校一规划”。

3.建立实验校发展的动态档案,跟踪实验校在干部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资源配置、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实验校的项目实施,三年为一周期,以绿色指标为依据,进行“双名工程”有机融入、优质品牌辐射带动、专家全程专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激发自主办学活力、凝练办学特色品牌等为主要的增值性评估,总结经验与不足,提炼机制,全区推广。

(二)补强实验校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力量

1.在干部选聘机制上,健全外引内培机制,将“双名工程”有机融入,依托区特级校长联谊会,通过校长培养工作坊,进一步保障实验校干部资源的配备、优化干部队伍。

2.在干部流动机制上,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探索区内特级校长流动机制,发挥优秀校长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参与人才流动,带头从优质校向初中学校流动。

3.在干部后续管理上,加强对实验校融合式发展督导,以方向目标、学校建设、办学成效等为统领,对学校党的建设和办学情况进行同督同导同审同检,既“督”实验校建设发展目标,全面评价执行情况和达成效果,又“导”学校党政班子,帮助找准学校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4.在干部管理格局上,探索紧密型学区、集团“干部共育”工作格局。依托“区教育党校+10个党建责任区基地+N个学校实践点”的干部培养网络,在各学区、集团建立干部培训和实践基地,安排本学区、集团各成员学校的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培训和实践,同时接纳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整体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5.建立区级专家指导团队。根据实验校发展需要,为每所实验校配备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教研员组成的区级专家指导团队,对实验校进行初态、中期、总结性评估,指导实验校制定完善学校三年规划,并对方案实施进行全程专业指导。

6.发挥区骨干教师作用。根据每所实验校需求,在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高级指导教师基地设立上向实验校倾斜,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指导教师深入实验校教研组,让优质资源深入到学科建设,为实验校充实学科指导团队力量;从实验校现有教师队伍中遴选苗子,依托区骨干教师团队力量,帮助实验校重点培养1-2名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7.为每所实验校配备市、区名师。实验校作为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实践基地学校,为实验校配备市“双名工程”主持人或学员、将5%的教师纳入“种子计划”。以区第五轮骨干教师团队为载体,通过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高级指导教师基地,学区、集团师资流动等,充实实验校学科教师力量。

8.发挥学区、集团对实验校的带动作用。各学区、集团主动梳理学区、集团内部名师资源,与实验校建立专业供需关系。聚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请名师“坐堂问诊”;建立实验校教师与集团内名师协同备课、联合教研、同课异构的机制;探索支援校与实验校课程融通,实施部分特色项目学生联合培养实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三)深化实验校课程教学改革

1.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聚焦实验校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特色项目等内涵发展主题,采用校本教研、联合教研、集群教研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实验校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优化作业及考试的科学设计。建立针对实验校的联合教研视导反馈机制,为学校提供“学”和“教”的诊断性分析报告和阶段性学科分析报告。

2.利用“基于标准的初中年段教研共同体实践研究”的项目成果,指导实验校完善学科组建设、教研制度等。依托“数字教材运用研究”市级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与课堂转型,在学习环境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渗透课堂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课堂教学新形态,变被动学习为能动学习,切实转变课堂教与学的行为。依托“学科数字资源系统建设”项目,运用云平台,推进实施区域学科资源校本化,开展实验校学生个体档案袋管理,探索学生从标准训练到个性化培养的策略和途径,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重。

3.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三轮)为载体,聚焦课堂教学、课程计划编制、教研活动组织、特色课程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主题,开展以4所实验校为基地校的集群式研究,深化实践探索,提炼策略方法,提升实验校课程品质和教学水平。

4.实现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梳理各个学区、集团内的优质课程资源,建立相应的配送机制,通过跨校走班、送教上门、联合办学、统一评价等措施,促进优质课程与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批学区、集团品牌课程。区域共享课程配置向实验校倾斜,促进各实验校至少开设一门符合办学特色的区域共享课程,各学区、集团其他学校开发的课程对实验校开放,三类课程数字资源实现全覆盖,实现线上线下更加便捷的课程共享。

5.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充分利用学区、集团内外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两贯通”。一是“上下贯通”,实现上至支援校、下至对口小学的优质资源贯通,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阔实验校教师的视野;二是“项目贯通”,实施学生综合实践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综合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6.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评价观,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

7.以区域重点研究项目为载体,鼓励区教育科研人员深入“实验校”,开展蹲点实践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同时,指导学校完善日常教科研机制,推进优秀成果在实验校的转化应用与合成再造,促进智慧传递。

(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恶意抢夺生源行为,有效缓解择校现象,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改革的背景下,以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重点,探索学区、集团招生改革,试点大学区统一招生、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实验校倾斜、学生跨学段贯通培养等方式,激发优质高中支持实验校发展的积极性。

(五)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流动机制

以上海市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为契机,加大重点单位(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重点区域(环华师大教育圈)、重点项目(曹杨二中教育集团)实验校各级干部的交流与培养力度,实施委托管理、支援结对、名校挂职等方式,推进实验校干部、教师资源优化。促进学区、集团骨干队伍的有序流动,提高学区、集团内优秀干部、教师流动到实验校的比例,对于有在实验校任职、任教经历的干部、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六)建立加强初中建设的专项经费

将加强初中建设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加强初中建设资金落实。积极争取市级项目经费支持,申请市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重点保障实验校英语听说测试教室、创新实验室、理科实验室、信息化环境、特色建设项目等所需经费,满足实验校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七)家校、社区合力育人

1.开展学区、集团文化节。聚焦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领域,通过校园开放日、主题实践活动等多校联动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学区、集团文化节,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形成学区、集团的归属感,促进学区、集团特色项目与品牌的形成。

2.借助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一师一居委”项目等,加强对实验校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校互动协同机制的研究。联合社区力量对特殊学生家庭进行跟踪、辅导,努力营造有利于实验校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家庭、社区对学校的支持和满意度。

五、推进策略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初中建设、提升初中学校办学品质是必须下力气解决我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内容,是本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优质教育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区教育局成立区加强初中建设工作小组,由分管副局长牵头,以基础教育科为主体,联合区教育局组织、宣传、计财、人事、督导、纪检监察等科室以及区教育学院、各学区、集团组成,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加强初中建设工作。为更好促进工作推进,工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专项调研及沟通协调等制度,及时把握加强初中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工作协调与部署,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和指导各学区、集团开展专题学习交流及成果展示等。

(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实施

在4所实验校“一校一规划”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稳步推进相关工作。聚焦知识、见识、胆识“三识”,关注关键问题、关键能力、关键指标“三关键”,抓好课程、课堂、课题“三课”,做好课程资源开放、课堂资源开放、骨干教师资源开放、家长资源开放“四开放”,利用国际化、信息化“两杠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实验校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实验校广大教师参与加强初中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注重内涵提升,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办学模式转型。组织开展实验校交流展示活动,分享典型经验,并向区内初中学校积极推广。

(三)注重实效,鼓励机制创新

建立实验校自评机制、发展性督导、党建督导以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四位一体”的督导体系,教学视导、科研视导、师训视导“三位一体”的视导机制,学校自我诊断发展性评估、第三方测评、市教研专业部门测评(绿色指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以及校内成果评比、学区交流改进、全区及全市交流展示机制等。在实验校内实行项目管理制,做好实验校推进的过程管理,鼓励实验校在补短板、强弱项、育特色、创品牌等方面进行工作机制的创新。

(四)营造氛围,加强典型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有关媒体上开设专栏,加强对实验校推进的过程宣传、典型经验宣传等,引导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改革,营造有利于初中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保障机制

(一)管理制度保障

做好加强初中建设的规划与计划、工作例会、项目合作、品牌推广、资源共享、经费使用、自主评估、校园开放、招生入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并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确保办学理念输出、管理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建、优质师资流动、教育科研互通、校舍场地资源共享等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经费投入保障

优先保障实验校经费投入,用于实验校项目推进,并在绩效工资区域统筹部分适度向实验校倾斜。以绩效为导向,创新管理理念,促进加强初中建设经费专项经费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政策落实保障

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区教育学院、各教育中心等,要切实意识到本区加强初中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本部门管理职责,细化工作举措,保证在市“双名工程”、区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绩效工资统筹、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有效落实。

七、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2018年7月)

1.建立本区加强初中建设工作小组、专家小组

2.开展调研,初步确定本区初中强校工程的实验校

3.深入实验校开展前期调研

(二)启动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1.明确支援校,组建“一带一”的紧密型办学联合体

2.确定我区加强初中建设的实施方案

3.确定实验校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具体举措、推进策略、评价指标等

(三)实施阶段(2018年10月—2021年8月)

第一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8月

1.对实验校开展初态调研

2.区指导专家团队指导实验校完善规划

3.实验校围绕学校核心项目细化工作流程,有序推进

4.对实验校开展个性化视导及第一阶段的诊断反馈

5.实验校优化规划及推进实施的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1.实验校完善相关制度,积累实验案例

2.开展实验校中期展示交流,分享推进经验

3.市、区专家进行中期增值性评估,提出第二阶段的评估意见及工作建议

4.其他初中学段学校以学区、集团为单位,制定加强初中建设的工作规划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1.组织区专家指导团队选取部分非实验校开展专项调研,指导完善各学区、集团的加强初中建设工作规划

2.以实验校加强初中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各学区、集团的初中学校健全相关制度,优化实施策略,积累实践案例

3.实验校和非实验校开展加强初中建设成果展示分享交流

(四)总结提炼阶段(2021.9-2022.8)

1.以实验校为典型,向同类型的初中学校辐射经验

2.研究完善本区加强初中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3.召开第一轮实验校总结会暨第二轮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