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落实特教三年行动计划自评报告

2021年04月30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以及上海市教委等八部委制定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文件精神,推进区域特殊教育工作发展,普陀区教育局聚焦重点指标,充分调研,制定方案,逐步推进,有计划地细化和落实各项指标,自评情况如下。

一、区域基本情况

普陀区现建有学前教育阶段特教办学点10个,学前幼儿园附设特教班2所。义务教育阶段设特殊教育学校2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中小学32所,设有特教班的中职学校1所。

学前教育阶段现有4个特教班和10个特教点,共接纳学前特殊儿童73名。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特殊学生275名。其中启星学校19个班,186名学生。随班就读学校32所,77名学生。送教上门12名学生。职业教育阶段共有特殊学生238名,其中,甘霖初职校11个初职班,196名学生,曹杨职校5个中职特教班,42名学生。

截至2020年底,我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人数共计145名。其中,本科学历122人,占比84.1%;研究生学历13人,占比9.0%。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11人,占比7.6%,中级职称60人,占比41.4%。

二、具体举措

1.持续投入,优化特教资源设点布局

(1)我区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生均经费从2010的3200元,到2015年的7800元,2016年追加到8000元,截至2020年,稳定在8000元,大大改善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此外,2018年至今,普陀教育每年保证专项经费投入,共投490.68万元用于特殊教育设施设备的改善,教室的扩建及校园环境的改造。

(2)特殊教育设点布局逐年增加。学前特教在原有的学前特教中心(兰溪路幼儿园)和早教中心上青特教分中心的基础上,2017年,又在早教中心总部、阳光部、蓓蕾部挂牌成为区域学前特教点,2018年又陆续推进了五个街道镇特教点的建设。至2020年,初步形成区域内学前特教点中、东、南、北10个点位的新布局,满足了各类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的需求。2018至2020年,共安置了224名特殊儿童进入特教班学习,或进入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入园覆盖率达到100%。

义务教育阶段根据每年需求,安排学校接纳随班就读特殊儿童,2018年安排接纳随班就读儿童学校34所,2019年安排33所,2020年安排32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2017年,为打通残疾学生就读高中的通道,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7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区教育局明确了由曹杨职校和甘霖初职校携手,由曹杨职校开办中职特教部,办学点设立在甘霖初职学校,2018-2020年圆满完成了三届中职特教班的招生工作,三年内合计有53人参加特教中考,36人被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校录取。2018年,2019年,2020年高中阶段升学率分别为48.39%,59.38%,80.4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课题引领,让特教工作更具科学性

(1)学前特殊教育积极开展以“提高每一个特殊幼儿的生活学习品质”为核心的特教课程构建以及课题研究。第一,上海市教育科研一般课题《0-3岁残障及高危儿童医教结合早期康复模式的研究》致力于构建满足所有特殊婴幼儿发展需要的“医教结合”全纳性课程,使课程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突出特殊婴幼儿的特殊需要,以此确保每一个特殊婴幼儿获得全面的、最基本的概念与技能,挖掘其潜在能力,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普陀区重点课题《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健康早教”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将学前特教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与普通课程互为支持与融合。第三,上海市教育科研一般课题暨区重点课题《PRT技术对提高学前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与交往的实证研究》聚焦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运用科学的早期干预来突破其核心障碍并有效而快速地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有效提升其生活与学习品质及其家庭的幸福指数。

(2)义务教育以落实部编版新教材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启星学校开展了《“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高年级应用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上海市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训练课程指南的细化研究》、《辅读学校识字教学中Storyline2的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提升了国家课标和部编教材的有效落实。

(3)特教中职侧重以职业为导向、多方合作为主题的课题研究。甘霖开展了《智力障碍学生面点专业职业技能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特教中职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并与残联合作,探索政府、社会机构、学校三方合作开展残障学生康复训练的有效模式。甘霖和曹杨职校还联手开发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课程,并以《中职餐饮服务类专业国际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职校中式烹调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智力落后学生中式面点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多项课题为抓手,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课程的特色发展。

(4)教育学院教研室还针对当前自闭症儿童突出的教育教学难题,以市级课题《自闭症儿童的区域性教育干预研究》为抓手,通过区域性的资源整合,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通力解决自闭症教育干预的整体问题,促进普陀区自闭症教育干预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重视内涵,加强特教课程体系建设

(1)学前特殊教育侧重融合式体验课程建设,确立了“生活化、游戏化的体验式融合课程”建设方案,根据学生情况以及办学条件开发了针对特教幼儿的共同性课程:游戏、生活、运动、学习,具体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以及特殊儿童的特色活动课程:融合教育和亲社会教育。通过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视角全面性、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形式对特殊幼儿的发展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

(2)义务教育侧重部编版新教材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2018学年起,启星学校起始年级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全面铺开部编新教材的教学;2-9年级继续贯彻实施上海市辅读学校课程纲要,开展校本教学资源的纲目细化以及校本资源开发工作。学校根据残障学生发展需求实施的特色课程《辅读学校社交故事的开发》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8学年,学校将研究成果制成30本社交故事绘本,以“如何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作为研究主题,于6月14日举行全市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了外省市和本市特教专家和同行一致好评。2019学年,启星学校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在一、二年级按照国家培智学校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学校依托教研团队的力量,积极参与上海市特教学校的五区教研共同体交流,挖掘教材的内涵,出色完成了新教材一年级的教案、教学具、课件、作业任务单等设计任务。2020学年,1-3年级持续推进新教材的使用,学校积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实践,开展了“基于学情的同课异构”、“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生活适应课后巩固练习设计”等不同主题的落实新课标的研究活动。4-9年级继续贯彻实施《上海市辅读学校课程指南》的引领下,以已完成的纲目细化为指南,根据学情精心修改适合本班级的教学设计、落实分层学习目标、制作配套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具,九年级任教教师结合特殊学生中考指南开展综合九年级综合练习卷的使用和修订工作。

(3)特教中职部认真学习《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课程方案(试行稿)》(沪教委基〔2018〕47号),以“育人为本、尊重差异、促进融合、支持就业”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以融入社会为导向,以提升残疾学生自我服务、社会适应及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校情、生情实际,研制形成了“曹杨职校特教办学点《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面点制作方向)》课程计划”。并逐年研制校本课程纲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完善修改课程计划。目前,学校已经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起开足了各类课程。文化基础课以通识教育为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如咖啡烘焙、楼宇保洁、家政服务课程等。

4.医教结合,为特教发展寻求专业支撑

(1)建立“一生一档”。每年6月初,由普陀区特教指导中心组织适龄入学儿童进行免费的健康体检和智商测试,更客观、科学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残疾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为这些学生建立第一手的新生资料。同时适度发展送教上门、社区辅导、家长培训等教育形式,使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都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2020年,残疾学生“一生一档”覆盖率为100%。其中,健康评估信息99.83%,康复训练信息87.03%,辅具配备信息100%。

(2)开展更专业的康复培训。我区和残联、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医生请进学校、请进课堂,每周提供两个半天的医学康复服务,每学期50人,各34次。2018至2020年合计受惠总人次达到7000余次。

(3)开设特殊儿童体检和康复的医疗绿色通道。区特教指导中心与残联、普陀区人民医院携手,为残疾学生送医上门。上海市儿童医院常年为区域内中小学学生的智商鉴定、体检提供绿色通道。

(4)区特教指导中心根据基层学校的需求,与医生一起进行联合巡回指导,为普通学校给教师提供专业咨询,给学生进行专业评估诊断,给学校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5. 多措并举,健全特教发展保障机制

(1)加强经费保障。区特殊教育经费保持稳定,生均经费保持每生8000元,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绩效每年倾斜3000元的奖励;特殊教育学校的专职教师按国家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标准按本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的 15% 发放;对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每生每人2000元的专项绩效。

(2)加强人员保障。根据《关于做好本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工作方案(试行)》(普教基〔2020〕16号),2020学年,普陀区随班就读学校各配备特教教师1名,配备率为100%。专职职巡回指导教师5名,兼职巡回指导教师1名,基本满足我区巡回指导工作的需求。专职特教教研员1名。

(3)加强督导保障。教育局将特教学校纳入区教育督导考核对象;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区对普通学校的督导考核范围。

三、主要成效

我区在保证完成各项基本指标的情况下,突出成绩如下:

1.学前残疾儿童入园率大幅度增长

    我区对学前有明确诊断的残疾儿童、持有阳光宝宝卡的儿童以及疑似残疾儿童都进行了个别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化的入学安置,安置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个别化干预、特教班、全融合、半融合、融合试读、延缓入学等。区域学前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保障了每一位残疾儿童顺利入学。

2.形成了具有学段特色的课程体系

(1)形成“全覆盖”的学前特教课程体系。截止2020年年底 ,我区十个学前特教点执行五天全日制服务。每天对办学点招生的每一个学前特殊孩子实施全日制的学前融合教育以及每天半小时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每周为服务涵盖的融合幼儿园内中重度障碍幼儿或者家长及其他有特殊教育服务需求的特殊幼儿提供1次、1个小时的个别化教育训练。以长寿街道学前特教办学点普陀早教中心为例,目前有特教班、个别化教育训练等多种学前特殊教育形式,共招生48名0-6岁特殊幼儿。同时,该办学点还承担区学前特殊教育区片教研组织实施、学前特殊幼儿入学安置、融合幼儿园巡回指导等全区性的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学前特教点定时服务周边残疾儿童,保证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干预服务,成效良好。

(2)形成“侧重融合”的义务教育特教课程体系。融合教育是当前以及未来特殊儿童的主要安置形式。我区从多个方面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举措,形成了“侧重融合”的义务教育特教体系。一是自主开发师训课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策略》,成为““十二五”“、““十三五”“教师360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为区域普通学校特教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二是建立区域五大领域评估团队,2019年完成对特殊学校(启星学校)全员教师的专题培训。2021年,对资源教师开展五大领域评估的理论和实操的培训,16课时2个学分,预计5月份完成全区31名资源教师的专题培训,使普校五大领域评估工作真正落地。切实提升区域资源教师的评估能力。三是开展融合教研活动。以“提升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普陀特教三年行动计划”、“折出自信,展示成功”等为主题,来自普陀区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的136人次教师参与5次主题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有效利用,有效地推进了义务教育工作。

(3)形成“分类特色”的高中特教课程体系。高中阶段特教中职部探索不同领域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分类特色”的高中阶段特教体系。一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文化基础课以通识教育为主,夯实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课则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以厨房安全,菜点酒水知识、家政服务课程、中式烹调为主题,考虑学生居家生活的需求。又如,中式面点制作、楼宇保洁、商品营业员等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中式面点课程除了原有的职业鉴定内容以外,增加了小馄饨制作、煎饺等生活化的内容。二是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类。学校根据招收的学生能力强弱,开发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类课程,分类进行技能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岗位工作目标,个性化的设计学习内容,如在初级面点的基础上加入中级或高级内容,服务学科中设计后厨洗碗工、餐厅清洁等内容;为能力弱的学生设定社区或居家服务目标,如在面点内容中设计家常面点制作品种、部分中西点品种搭配,烹饪学科中设计家庭菜肴的烹制,楼宇保洁课程中设计居家保洁的内容等。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根据康复需求进行分类。针对特殊学生的康复需求,中职部与上海茸苏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借助专业人员、专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康复需要的个别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研发学校康复课程,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解决了学校康复课程空白、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先后引进康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三名,形成了学校自己的康复课程研发团队。

3.医教结合工作持续扎实有效推进

我区高度重视医教结合工作,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医教结合模式。首先,“一生一档”工作成效显著。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化医教结合工作,我区与残联、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区域各类特殊儿童提供了体检、康复训练、智商鉴定和送医上门服务,使数千人次受益。最重要的是,为了扩大医教结合辐射面,区特教指导中心还邀请医生一起进行联合巡回指导,为普通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对学生进行医学诊断评估,随班就读学校的医教结合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4.送教上门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我区与残联部门合作,10多年持续开展助学圆梦送教上门活动。2018-2020年间,启星学校志愿者老师为44名启星学校无法上学的学生开展送教上门达上千人次。区特教指导中心还招募普校的20名骨干教师为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每周2小时的义务送教工作,做到在医学评估基础上的课程设计,在上门送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缺陷情况有的放矢的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开展适切训练。两年来共送教达172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问题分析与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1.推进更体现人文关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我区某些学校限于校园场地有限、空间局促或楼层陈旧等原因,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缓慢。下一步,我区将评估各学校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在有条件的学校加装电梯或增加辅助设施,并加强维护;在校园的物理空间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全面和实际地考虑各类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无障碍设施的整体性建设和个别化调适,符合特殊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实际能力,推进更体现人文关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2.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入学安置与保障

近年,特殊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殊儿童接受适切义务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我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初步设想是:第一,加强融合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师资、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不仅为有明确诊断的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也要对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服务。第二,根据需要,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使障碍程度较重、无法融入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第三,对于有特殊儿童的民办学校,也可以获得特殊教育相关投入。

3.进一步提升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力度

我区目前有5位专职、1位兼职巡回指导教师。鉴于日益增加的融合教育需求,考虑进一步加强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至8位,提升对各所学校的指导次数和力度,保障巡回指导质量。

4.探索中职班学生多样化的社区融合路径

高中阶段结束后,特殊学生的归路也是我区极为关注的问题。特殊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生活自立、社会自立。为了保障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后向社区顺利转衔过渡,在王珏区长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在甘泉街道活动中心设立烘焙部,正式启动中职服务实践点项目,每周二为部分社区居民和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制作下午茶,探索中职班学生的社区融合途径。下一步,我区将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探索更加多样化的社区融合路径。

5.加强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

我区正发起“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的建设倡导,特殊教育事业是区域文明的重要体现。下一步,我区将借助政策宣讲、公益讲座、社区活动等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宣传途径,增进大众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关注和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