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破性改革,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

2018年11月07日 来源: 上海普陀

近些年来,普陀的教育强区之路成效显著,通过“圈链点”“三化一强”“一环一园十街镇”等战略的推进,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提内涵、促优质,逐步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再生”和“放大”效应。

随着教育优质均衡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功能的转变以及区域推进的策略,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以突破性改革, 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

《上海教育》:近年来,普陀教育各方面亮点不断,老百姓满意度也不断走高,品牌效应显现,这和以往人们对普陀的印象大相径庭。对此,您怎么看

范以纲:在一个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形成,很多是环境和历史的产物。打造品牌学校,形成教育的品牌特色, 不仅需要继承还需要创新。所以,普陀正通过区域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提升品牌,从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转换学校发展的动力。

当前,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是普陀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方面。普陀教育的发展仍需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就是以“十三五”规划为蓝本,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普陀区情和工作实际,以“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以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为理念,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发展核心能力和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以“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为路径,实施“三化一强”战略,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和上海一流城市建设,补短板、创品牌,以突破性改革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

《上海教育》:无论是以前的“圈链点”战略,还是现在正在推进的“三化一强”战略,普陀十分注重通过顶层设计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您怎么理解均衡

范以纲:教育的均衡在于教育公平,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对于普陀来说,我们首先关注教育起点的公平,从做大做强优质教育入手,提升区域教育的品质。选择是公平的起点,这与当下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大目标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更加关注过程的公平,好的教育首先是适合的教育,通过转变教育的认识,提高区域教育服务能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就需要我们能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意味着普陀的未来需要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为有效的支撑体系。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在建设一流城市的过程中带来了城市形态的改变和人口结构的转变。所以需要教育去主动适应和转变。教育的发展蓝图需要根据区域顶层设计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逐步提升教育能级,形成新的教育品牌,引领新的突破,从而形成教育品质从量变到质变。

《上海教育》:区域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需要每一所学校的主动发展,您认为激发学校自主发展动力需要哪些条件

范以纲:我觉得要做到两点。首先是赋能放权,让学校能自主充分的发展。其次是基于区情进行教育的顶层设计,把握区域发展的关键阶段,制订好标准。

规划主要讲理念、讲格局,评价主要讲做什么、怎样算做好。在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在于是否能解决好短板问题,强调精细化管理,促进发展。解决短板问题的核心就要把标准提高或做好标准。比如,普陀开展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已有三年,启动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也有两年。所以我们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制订推出以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强教和教育治理为主体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陀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 规划的推进情况开展中期评估。

实现对传统教育“五大”重构

《上海教育》:“十三五”期间,普陀在教育资源布局方面又有什么新的思路

范以纲:普陀进一步完善全区基础教育资源调整和优化方案,主要体现在加快构建服务于普陀“一轴两翼”的教育资源布局中。

“一轴”重点建设“曹杨二中教育集团”,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和社教融通“三通”,形成集聚效应。

“两翼”,即“南翼”和“北翼”。“南翼”重点建设“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成立华东师大附小教育集团,支持华东师大附小和附幼异地重建,形成同年龄段同类学校的创新联盟形式,放大高校的溢出效应。“北翼”着力推进“桃浦智创城- 真如城市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圈”建设,成立民办进华教育联盟,统整高中资源,形成蜕变效应,依托晋元中学的选择性教育等探索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新发展,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

《上海教育》:面对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科技的发展,普陀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教育信息化,您有怎样的思考

范以纲:教育信息化着眼于教育治理能力与结构的现代化,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的能级,形成普陀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技术问题、提升工作效益、促进教育公平的层面,还要从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实现终身学习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过程中,不仅凸显技术引领教育转型发展、数据驱动教育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还加快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建、程序再造、文化重构,这些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我们在高原上建高峰、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的强大驱动力。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信息化平台和底层数据库的应用,强化过程数据化和数据决策精细化,促进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学习、手工教学向人工智能教学的转型。

《上海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上海教育的一大特色,普陀的教育国际化有何特点

范以纲:普陀教育在国际化中引入了评价变革,形成制度性做法,并在国际化过程中突出民族性。具体来说有三种类型。我们一方面引入了奇思幼儿园、牛津公学、托马斯学校等国际化办学实体,在区域范围内直接形成国际教育的办学业态;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引进国际课程,并进行了本土化吸收与区域化辐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们积极推动区域内学校对标国际一流学校标准办学,包括评价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对标国际一流教育的标准,以此推进普陀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当然,我们也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办学者的眼界。目前, 普陀所有的中学校长都已有过境外专业培训的经历,我们将在近5 年内把专业培训拓宽到所有小学校长。

不创新无以图未来

《上海教育》:普陀提出“人才强教”,以增强普陀教育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在这方面有什么亮点

范以纲:普陀首先健全教育人才队伍“选、育、用”机制, 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进第五轮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坊、特级校长联谊会、校长论坛等平台建设。其次完善以教育学院统筹管理、学区协调管理、学科组融合管理、各团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第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岗位上有更多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更多成就感, 在社会上有更多荣誉感。

在区域层面的队伍建设上,普陀形成“2 5”的梯队建设, 即“2 类名师 5 种教师团队”,形成了学科、信息化、创新等专业团队。在此基础上,普陀形成了人才建设的5 个层次。通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层层覆盖,形成区域范围内“一校名师,全区共享”。在机制上,通过将名师工作室布局在基层学校,下放到学区的办法,促进资源的互动与辐射。在学校内部,通过校长名师工作坊模式,重点培养学校名师。这同样是一个个性化、针对性培养的模式,不仅配备相适应的导师, 还提供了校长论坛和书记论坛等平台。

《上海教育》:您对未来普陀教育的发展有何期待

范以纲:老百姓需要教育具有更多的选择性,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普陀教育进入了教育成熟阶段,包括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教育品牌,学校通过“三化一强”的统整性形成了互相影响辐射的有机体系。我觉得这点对于普陀教育尤为重要,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相互关联。

我将普陀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物理变化阶段,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叠加形成新的教育资源。第二是化学变化阶段,通过底线思维和新事物的引入促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转化。而第三则是生物变化阶段,这是未来我们要做的, 通过形成自发性的教育自觉,促进普陀教育DNA 的转变。

我曾经说过:“不自信无以安身立命,不批评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未来。”这既是教育成熟阶段的标志,也是真正办好人民满意优质教育的要求。

来源:第一教育